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的“实战化”教学
——以大学英语课为例
2017-03-11崔娟娟任苗苗
崔娟娟 任苗苗
(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烟台 264001)
引言
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学科分类概念,是指哲学、历史、文学等,区别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作家詹姆斯·密西纳说:“人文学科教育的目标是了解西方文明,精读文学经典,了解哲学史上的重要观点和争论,熟悉外语和外国文化”。[1]因此,很多人在思考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深深怀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西文中, 与汉语“人文学科”或“人文研究”对应的词是Humanities, 一方面与Humanity( 人性) 相关,另一方面则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意为对人性的培育、教育和训练。在汉语中, “人文”的最初涵义就是“人文化成”,即“教化”的意思。因此,即便从词源学的角度也可以看出: 人文学科与其说是研究人及其文化, 毋宁说是要研究人如何成为人。[2]由此可见,人文学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世界的阐释。不难推出,在高等院校,人文学科要“实战化”教学,要使用人文学科育人、树人的特征培养现代化的思考模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实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和培养职业技能;它注重的是个人对现象的理解与阐释能力,指向对人的存在境况的反思与憧憬, 实现和促进人类精神的提升。人文学科正是对学生才能的培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旨在使学生具有战略思维、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也是人文学科任重而道远的终极目标。培养一种实战的思维模式才是其关键所在。
1 重塑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及价值
现代语言学会前主席杰拉尔德 ·格拉夫认为,人文学科不是为任何具体的职业二是为难以预测的很多职业做准备。人文学科的用途恰恰就在于和具体的、特定的功利性保持距离。然而很多人认为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却鲜有几人能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诗歌,欣赏话剧,阅读经典名著,因为生活的脚步节奏太快了,时间就是金钱,有读诗颂词的功夫不如花时间研究从事何种工作更有经济效益或明显的实际成果,忽视了人文学科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1.1 人文学科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直接入口
人文学科所讲述的对象、涉及的内容、所体现的形式等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传统价值、历史底蕴等紧密相联,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地域、国度色彩。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课文中所选取的题材、课文呈现的语篇结构,绝不是单纯的与中国文学或文本的差异,而是作者所处国度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潜在反映。因此,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用必须走出国门方可了解他国文化的直接入口。从对语篇的分析过程中,从知识层面深入分析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写作意图、语言的使用,理念的传递的行为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人文类型或智慧结晶,从而加深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进而逐步完善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情感体验。因此,读作品就是与作者交流,就是了解作者思考方式的途径。
1.2 人文学科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基础
综合素质是现在常被提起的名词,即德智体美等的综合体现。知识可以习得,身体可以锻炼,唯独道德要靠一个人潜心地、潜移默化地、逐渐地修养才可以拥有。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识的缺陷,但智慧却远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而人文学科的学习,正是一步步在帮助着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上文笔者提及不断完善自我,它既包括对知识、智慧的追求,对情感的体验,还包括了对异域生活的认识、对比、反思、弥补。这是个体具备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2 人文学科的“实战化”教学的真正意义
实战的字面意思是“实际战争”,那“实战化”教学难道要模仿红军长征时期背后背木板边走边学的教学模式?答案是否定的。但对于“实战化”教学,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就是在实际教学中讲战争、学战争、模仿战争。以英语课程为例,如果今天恰巧遇到了pearl和 port 这两个单词,便机械地认为就应该讲 Pearl Port,珍珠港事件,当然可以提及该专有名词,至于播放出跟“珍珠港事件”有关的视频,不但冲淡了英语课堂所要展现的主题,而且打断了整个课堂的思路,自然也打断了我们对他者文化思考的系统性。僵硬的套用或者做作地体现这些特征,跟实战化相去甚远。因为未来战争怎么打,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老师无从预想,即便站在战事前沿也未必能完全准确地预见。
似乎这一矛盾很难解决,讲英语句子结构,语篇结构,表面看来跟实战化的距离太遥远了。然而当理解了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后,便可教师们是任重而道远的。
2.1 人文学科为“实战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高等院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收录的课文,涵盖了很多英美作家、政治家、专栏记者,甚至优秀的经济学家,有威望的国家领导人等的经典作品或演讲,如海明威、丘吉尔、乔布斯等。教员不仅要认识到他们是在为世界人民展示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的经历,而且要让学员从更深层次上意识到文本是在展示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海明威为什么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因为像海明威一样经历过一战的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极大创伤,空虚、郁闷,精神颓废,看不惯社会却无所作为,最终堕落度日。中国也经历过无数次残酷的战争,也有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也有无数的战士和普通百姓遭受着战争后遗症的折磨,为什么不会出现类似于“迷惘的一代”的社会潮流和文学流派?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英烈楷模,全民都将保卫祖国河山、为国捐躯作为个人甚至家族的无上荣耀?丘吉尔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二战的胜利,而接下来一届的首相竞选中,却为国民“抛弃”?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还在油画创作上独具风格?乔布斯有勇气退学,是他想极力表现自己特立独行,还是他真的明白内心的喜好,并且甘愿为之取舍,不断为之创新?
无数的范例引发的无数问题会在大脑里 140亿个神经元里形成无限惊人多个排列组合,若能从理性的知识层面深刻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在慢慢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孙子.谋攻篇》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虽然不曾知晓未来打仗的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是人类发起的战争,战争的方式必定发正在这一类人的思维方式之内。若知其何谋,随即灵活应变,可谓百战不殆。后面依次论证,则可知人文领域的思考在为实战化教学提供着思维领域广阔的空间,让未来的一代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谋略意识。
2.2 人文学科为实战化的贡献是漫长而持久的
本质上来说,任何一个学科的成熟都是需要周期的,今天习武念书明天就想当将军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精神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塑造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就是一句奢谈。人文学科的功能 , 在于塑造人文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和培养职业技能。人文学科的终极是人文精神的树立 , 这一目的就决定了客观知识在效益上的有限性。[3]人文学科注重的是一个人对现象的理解与阐释能力,指向对人的存在境况的反思与憧憬 , 实现和促进人类精神的提升。因此, 与理工农医经济法律等等相比, 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对社会和日常的贴入、交融性 , 其思考更多地依赖于主体的人生经验和悟性。因此 , 一个理工科的人过了四十岁可能已经度过了其科学创造的高峰期 ,而人文学科的学者往往才刚刚进入佳境。[4]
再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先从课程的自然特征上来说,词汇、语法、语感、语义的积累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时间的听、说、读、写才能逐渐建立对语言敏感的基础。从课程的精神层面讲,该类课程传递人文思想,更不是朝成夕就的,把握另一种思维模式、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更是文火煎药,在点滴之间熬药效。这不是中国式思维,而是普遍的人文学科本质。
3 总结
一支队伍强大的标志,不是武器的先进,科技的高端,而是使用武器、革新科技的人是否具备强大能力让武器、科技和信息为部队所用。队员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团队的战斗力。以此推断,对人的培养和锻造,便是核心技术力量的较量。“能打仗,打胜仗”不是逞壮士之勇,而是在有丰厚底蕴的国家文化熏陶下,能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而这种气质的培养正是人文学科的天职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高等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齐心协力,给人文学科用武之地,才能使人文学科真正为实战化教学服务,从而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现代化综合人才共同奋斗。
[1] 吴万伟.西方学者关于人文学科边缘化反思的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6(2):5-12
[2] 刘晓虹.人文学科的特点及其对专业编辑的角色要求[J].学术界.2004(3):168-173
[3] 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6):17-20
[4] 苗田.人文学科的制度困境[J].学术界.2008(1):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