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2015-12-02肖楠黄晶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人文学科

肖楠黄晶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人文”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及形成于人类创造性行为过程中的外在文化世界的总和,包含“人”和“文”的二维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价值信仰为核心,以道德规范、法律准则和行为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形态——人文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文化学大义》一书中指出,“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解决”。可见,文化尤其作为人类优秀成果的人文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提升人性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文学科作为继承、发展与创新人文文化的知识形态与组织载体也理应受到重视。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科学和教育中心,不仅着力推动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而且将人文学科置于美国教育理想中的重要地位。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Drew Faust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哈佛在21世纪培养的不应当是在全球经济中有竞争力的公民,而应该是帮助学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找到意义。而对“意义”的探寻恰恰需要人文底蕴与人文涵养的支撑。可以说,在美国的理想教育制度中,人文学科被看做整个教育体制的核心和灵魂。同时,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人文学科研究本身的知识价值,而最主要的则体现为与人文学科相伴而生的人文学科文化及其所蕴含、张扬与不断发展的人文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换言之,人们在人文学科的世界中,不仅要收获人文知识,而且要切身感受文学及其他领域人类伟大成就中的人文文化意蕴,汲取人文精神。但是,重人文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人文科学研究,轻人文经典感悟的现状,清晰地表达出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知识化、科学化与功利化的核心特征,从而表明人文学科自在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彰显,人文教育亦流于形式。故而,探究人文学科深处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以人文学科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人文文化,才是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是人文教育的根本旨归。

一、人文学科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人文学科文化,是在人文学科知识及其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包含以学科语言为文化表征的知识理论和以学科思维为文化表象的方法论)、学科价值体系(包含价值观念和学科传统)、学科规范体系(包括道德规范和学科制度)与行为习惯(包括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的总和,是学科成员作为学科文化主体在特定的学科文化场域(包括社会文化背景、院校环境和学科组织条件等)中,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和教育互动而生成并不断演化积淀的产物,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文学科文化的开放性

人文学科文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人文学科系统的非自足性本质。具体说来,人文学科并不是一个可以自足的系统,作为以社会“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是一个需要不断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的开放系统,正如文学就是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群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人文学科都在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与系统内的其他人文学科之间或多或少地相互勾连、彼此浸润着,从而诞生了弗朗西斯科·培根、解构主义理论大师德里达等一批在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内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作为现代科学诞生之后逐渐被边缘化的人文学科,则开始向科学开放并试图将科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从而产生了对美学进行科学解释的“科学美学”,采用信息技术处理分析历史资料的“数量历史学”等学科。显然,无论是作为单一的人文学科,还是作为群体的人文学科,都是一个需要开放,甚至是自觉开放的文化系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文学科知识体系所具有的通达性。首先,学科知识结构的非严密性容易带来文化的开放性。学科知识结构通常包括相对严密的公理化、逻辑化知识体系和以归纳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相对松散的知识体系。通常说来,前者主要体现在理学、工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领域,而后者则是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主要特征。在非严密性较松散的知识体系下,学科知识的发展在遵循自身特定的逻辑演进规律之外,更需要也更容易受到社会及其他外界环境的滋养和影响,否则人文学科的发展便失去了根基与和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沦为虚无。从这一视角看来,人文学科文化的开放性是学科知识结构非严密性的必然结果。其次,学科语言与措词的生活化要求文化具有开放性。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的詹姆斯·安格尔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中指出,“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研究者”,“你至少要不时地开放自己的措词和写作,让不是专家的人也能看懂,让不如你勤奋的人们仍可以从你那里有所得并能与你对话”[1]。这表明,人文学科的知识理论成果不仅要参与同行专家之间的探讨,而且要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借助开放性的学科语言与措词,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人文学科所表达的人文感觉和艺术经验。因此,学科语言和措词的生活化、开放化要求人文学科文化体现开放性。

2.学科文化场域与人文学科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人文学科强调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为特定的阶级、民族和国家服务,多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换言之,人文学科通常具有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场域,不存在能够表达所有阶级、民族和国家意志的人文学科,因此意识形态性是人文学科文化的又一特征。具体说来,人文学科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分别是:其一,统治阶级的干预对人文学科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化与趋于完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二,人文学科文化在功能定位上不仅应成为自身学科建设的动力,而且应该在更大范围内为宣传统治阶级意志、培育并弘扬民族精神、服务国家建设诸方面发挥作用;其三,人文学科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范式的差异性。有学者以哲学为例指出,哲学在不同国家就体现出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范式:英国的哲学侧重于语言分析;美国的哲学正在向实用主义所倡导的技术化方向发展;而德国的哲学则善于进行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思考[2]。可见,在学科文化场域的作用下,人文学科文化凸显出了意识形态性,尤其突出了不同国家之间人文学科文化的差异性。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尊重并发展人文学科的文化个性同时,还有必要着手并逐渐突破人文学科的国家情境和文化场域,迎合“全球人文”的发展趋势,积极建设面向全球背景更加开放的人文学科,培育愈加具有包容性的人文学科文化。

3.学科价值体系与人文学科文化价值收益的远期性和影响的潜在性

学科价值体系是指,“学科成员对已经形成的学科发展范式、学科功能、价值定位等的认同、信服与遵从,体现学科成员对特定问题的基本态度”[3]。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学科倡导和秉承的是一种反求诸己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治学态度,是一种对道德意义而非功利价值的追求,而这正是人文学科价值的内涵所在。如前所述,学科价值体系是学科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文学科以反求诸己并兼济天下的态度表达着对道德意义的价值追求,同时彰显出了人文学科文化价值收益远期性,价值影响潜在性和长久性的又一基本特征。一方面,文本是人文学科研究基本元素,正如巴赫金所言,文本是语言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唯一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直接现实”,“哪里没有文本,那是也就不可能有研究和思维的客体”[4]。人文学科成员通常以自在的价值追求为文本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在不断的文本感悟过程中,形成价值和意义的升华。然而,对文本形成深刻的感悟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人文学科文化价值的收益往往具有远期性,譬如人们常说在人文学科中“二十入门,三十登堂,四十入室,五十立家,六十兴业,七十、八十方成大师”[5],也正是此意。 另一方面,人文学科文化的价值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久性。正如瑞士教育家让·皮亚杰所言:“人文学科就是要在一切领域提供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但这里以发展基础研究、不事先以功利标准的名义去加以限制为条件。因为在初始时看起来最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富有意想不到的后果的东西。”[6]显然,人文学科并不执著于追求显而易见的价值意义,而是在有意无意间产生价值影响。此外,人文学科文化一旦形成,其影响力便是持久的。诸如,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说虽然并不表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作为古典人文学科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却不受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局限而依然存在,且将持续存在。

二、人文学科文化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一再强调要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使“影响力”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所谓影响力,是指影响者对特定人或事物进行干预,从而使之自觉按照影响者的意志进行认知、判断、决策和行为的能力。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文精神为人们所倡导,人文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人文学科文化的影响力有必要进行深入挖掘。总的说来,人文学科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人文学科文化作为人文学术领域独特的学科范式对学科成员所独有的影响力,既包括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约束力,又包括对学生群体的教化培育力;也体现在人文学科文化作为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兼备的面向全社会的民族文化精神辐射性和传播力。挪威科学院院士,卑尔根大学的希尔贝克教授(Gunnar Skirbekk)指出,“像文史哲这样的学科,不能依赖于有用性论证来获得信誉,只能依赖于文化的论证”,而且他认为文化概念的深层意义在于“自我发展”[7]。可见,人文学科文化对大学生发展,尤其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所具有的影响力体现了人文学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深意。

通俗说来,发展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之后的人生历程中仍然能够获得不断完善所须要具有的能力。它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的本领和力量。研究发现,大学生发展能力是一个包括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层次的系统结构,具体包括身心发展能力、学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思想发展能力、社会性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性发展能力等[8]。如前所述,人文学科文化的价值收益具有远期性,这表明了人文学科文化对大学生施以影响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培养大学生如何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有智慧地开启生活。具体说来,人文学科文化对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创造性发展能力、社会性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其基本理路分析如下。

1.人文学科价值体系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人文学科从知识形态上来说,是关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学问;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它是创造发展并有目标、有计划地向人们阐释人文世界价值意义的学术机构;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它崇尚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以此为人们提供终极的价值关怀,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如有学者指出,哲学旨在通过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完成对人类求真的关怀;史学旨在通过不断自我回归和反思满足人类向善的欲望;而文学则旨在为人类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帮助人们感受美的意境和审视美丑的标准[9]。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文学科价值体系的文化熏染下,不仅能够时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文学科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并不断提高鉴别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精神境界与完美的人格品质。此外,如前所述人文学科文化不仅影响着本学科内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而且人文学科文化作为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文学科文化的发展成熟势必对拓展整个社会的人文文化内涵,对提升社会文化视域下全社会大学生整体的文化修养、价值判断能力、发展潜力具有或多或少的间接影响力。

2.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影响大学生创造性发展能力的提升

事实表明,人文学科对大学生创造性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影响力。耶鲁大学的校董、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苏珊·克朗(Susan Crown)认为,人文学科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思考、分析和有说服力的阐述观点,比商学院的学习更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MIT前校长查尔斯·韦斯特(Charles Vest)曾指出,只有辅以人文精神的科学训练才能变得最强。美国国家人文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任杰弗里·哈芬(Geoffrey Galt Harpham)教授则更明确地指出,美国保持科研创新活动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工程师时,是将他们置于一种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与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互相掺杂的氛围中进行的。我相信,这种教育方式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我们毕业生的创造性和革新性。”[10]可见,人文学科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文学科内部成员的创造性发展能力,而且对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成员的创新性实践具有影响力。从人文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人文学科通常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对同一问题形成独特的更具主观性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会让学生在文本和艺术体验中学会自觉地把握美的品质,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视界中去主动找寻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称之为“谜”的答案,等等。而人文学科之所以鼓励主观自主的思考分析、自觉的体验与主动的找寻,根本原因在于人文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缺乏环环相扣的逻辑严密性和知识发展的顺序性,而呈现出松散性的特征。自由的判断和批判性的思考是创新和创造的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由于人文学科较松散的知识结构才带来了人们自由判断和思考的现实可能性,从而从学科知识体系维度揭示了人文学科文化影响大学生创造性发展能力提升的本质与道理。

3.人文学科规范体系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能力的提升

约翰·肯尼迪曾说,相对于诗人懂政治而言,政治家懂诗歌则更加重要。此外,著名的金融专家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曾指出,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阶段学商学就是一个重大失误。因为它能够都会你的只是一些账目管理的技术,而只有人文学科才能为你提供人才管理的战略性基础训练。在这一认识的指引下,他本人选择了在耶鲁大学的艺术史专业为自己日后在金融业有所发展积蓄力量。归根究底,我们发现让众多商界、政界乃至科学界的名流伟人如此看重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文学科带给了人们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在复杂人际关系网络的社会中不断适应并找寻到自身发展的方向。正如歌德所言,“人类要逃避世界,最好莫如透过艺术,人类要使其自身与世界联结,最好莫如透过艺术”,恰恰表明了“艺术家拥有着最强烈的求沟通表达的意志,也拥有着最强有力的沟通传达能力”[11]。换言之,人文学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影响力。人文学科的影响力从其文化视角来看,主要在于人文学科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对追求人类和谐生活的要求。具体说来,人文学科是探索人类生活及其文化世界状态的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关注人类生活的主要样态是它的责任与使命。人类生活强调群体合作与共同分担。因此,人文学科不可能完全遵循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自由,更多地则“需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够在一起和谐生活”[10]P1-5。可见,人文学科道德规范体系中所包含的对追求人类共同和谐生活的要求,在有意无意中对鼓励大学生尝试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达到和谐生活与共同发展目标的社会性发展能力提升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1]詹姆斯·安格尔.人文学科的全球化——一项长期投资[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春季号):3-12.

[2]陈洪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比较的视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2):5.

[3]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22.

[4][苏]巴赫金.语言学、语文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中的文本问题——哲学分析的尝试[J].世界哲学,1992(1).

[5]周来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规律[J].文史哲,2003(1):6.

[6][瑞士]让·皮亚杰.人文学科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5.

[7][挪威]Gunnar Skirbekk.w人文学科的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28.

[8]肖楠,大学生发展及其动态过程的四阶段论[J].当代教育论坛,2014(2):45.

[9]曾军.有关“人文学科”的几点辨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123.

[10]人文学科与民族认同——杰弗里·哈芬教授在清华大学文科高端讲座的讲演.文汇报/2012年/8月/13日/第00D版:1-5.

[1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之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9.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