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视角,大境界
——《故都的秋》的重新解读
2017-03-11庞慧珍
庞慧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第二篇文章。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一般集中在分析作者如何品秋,和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上,授课重点为比较手法及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的解读。但《故都的秋》一文有着更为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它展示了郁达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 角色适应促成情感回归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为什么不可以写《浙江的秋》,非得到北平去写《故都的秋》呢?
这说明在北平可以体会的感情是在浙江、青岛等地所感受不到的。题目“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写成“北平的秋”呢?我认为,“北方”、“北国”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的表示,而“故都”是“都”,一座城,空间的概念;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故都”是“故”都,而不是故“都”,代表一种远去的,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为什么非要到北平呢?在我看来,作者是想真正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地道的北平人,想要以北平人的眼光去看看北平的秋色,去体验真正的属于中国的深沉的,悠久的传统文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写“秋声”、“秋色”的,但是写“秋味”的却少之又少。而味道是需要品的,文中提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对待大自然中的景色也好,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好,都是需要自己亲身去品味的。而这正是故都北平的特色,有研究者早已指出:“典型的北京人是知味,如北京人那样对待味,则是文化,出于教养”。所以品味秋,作者一定要去北平这座故都去品。作者可真的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北京人呢!文中这样写到:租人家一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晚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作者想在最平常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去品味这独属于故都的秋。这也足以看得出作者对于故都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故都,更是因为故都中蕴含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想要去找回那一份情感。
文中提到相比于江南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留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更喜欢故都的秋天。这些旅游胜地只是历史留下的外在痕迹、象征,恰恰是外来人最易注目与把握的,而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作者要到北平,找一处院子,自己慢慢品味那渗透在故都中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需要慢慢品味的。
2 空间重合引发情感共鸣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思,国将不保,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唯有通过品味秋去回味中国即将不保的传统文化,这片疆土即将失去,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文化也即将失去。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深处北平的郁达夫,看到北平这个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受,难道不是因为这块土地即将会失去吗?所以他看到的秋,品尝到的秋,也是一种悲情的秋。
文学理论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曾经在北平发生的一切给了郁达夫这种感情,看到故都不禁会让他想起即将失去的土地。故都,曾经的首都,这次更要被别国人践踏。人们总说,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故都这片土地也即将失去,对于作者来说,此时此刻又变得如此的珍贵。就像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倍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因为知道时间不多,所以紧迫感很强。
文中最后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联系本文创作背景,作者想留住的不仅仅是秋天,更想留住的是这片国土,想留的住的是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传统文化。
3 意象选择窥探文化积淀
众所周知,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主张浪漫主义。很多人会对“浪漫主义”产生误解,它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罗曼蒂克、夸张、想像、热情等。这只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浪漫主义更多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吐露和暴露,这才是核心及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选取的一些意象足以看出作者的传统文化积淀,而作者喜欢在北平,或许也是因为这里有着更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在这些意象面前,作者能更好的去感受,于无形之间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感动。就像看同样的一段话,音乐家看出的是文字间的节奏感;语言学家看出的是字与字的组合方式;修辞学家看出的是文字使用的相关修辞。郁达夫面对故都的秋,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就在潜意识中调动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作者在散文中所用到的意象看似简单,可是为什么大家读后会感觉特别美呢?因为这些意象表面看起来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这些意象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意象。文中提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意象。关于茶,《诗经》之《七月》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荼即茶)茶圣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有茶之亚圣之称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文中也提到“秋蝉”,看到蝉,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柳永的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会想到辛弃疾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还会想到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等等。散文中还提到“花”,我们会联想到毛泽东的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
许多人都会说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意味隽永,可却说不出来为什么?那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到骨子里的热爱,已经将中国传统文化揉碎了融在自己的血液当中了。品秋,一定要在故都北平品尝,品的不仅是秋,更品的是蕴含在故都的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就渗透在故都的一草一木中。故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唯有在此地,才会更加的感受深吧。
总之,《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意味隽永,情感细腻,文辞优美。品味秋味是郁达夫的精神之旅,它既展示了作者对北平秋天的眷恋之情,又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 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马以鑫.现代文阅读八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