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谱档案发展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启示
2017-03-11鲁旻雯
鲁旻雯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国内外家谱档案发展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启示
鲁旻雯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家谱档案的利用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热潮,它是档案工作为民所需,服务于民的重要表现。本文从家谱档案发展史的角度,试图说明我国家谱档案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对于家谱档案有一定的需求,却缺少相应的重视和推进,从而挖掘出重视家谱档案资源开发对于我们档案工作为民服务,便民所需的启示。
家谱档案 档案利用 档案资源
一、国外家谱档案热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著的一部《根》,掀起了当时美国的一阵寻“根”热潮。在国外,家谱档案是利用者查阅频率最高的档案之一。在国外档案馆的网站大多设有“家谱”或“家族史”栏目,目的是为了向更大范围内的用户群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服务,以促进全球家谱档案资源的共享。国外家谱利用热潮的出现和持续不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原因。尽管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状况并不一致,但是人们共同的、共通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决定了对家谱档案的普遍利用。从心理层面上,每个人都有寻根溯源的心理诉求,会思考自己从何而来,家族发展是怎样的历史进程,有没有历史名人的出现。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人们会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家谱、族谱或者宗谱。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的人都会有姓氏、家族观念,这不仅仅是血缘纽带的标志,还是家族观念的标志。例如,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韩国是一个比较注重礼节的国家,宗族制度保存至今。韩国的宗家是经历数代形成的大家族。能称为宗家的,一般是宗祖为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家为之册封谥号的望族。由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从而衍生出对宗家的保护和尊敬,是一个家族庞大、兴盛的标志,也体现了一个家族姓氏整体的荣誉。如今已经是21世纪,在韩国,对于宗族文化的保护已经比较完善,据韩国文化遗产厅介绍,全国有很多延续着宗家文化,守护宗宅宗主的宗家。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李氏宗家、裴氏宗家、柳氏宗家等等。韩国宗家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也带来了潜在的商业价值,人们由于对宗家宗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市场上很多商品一旦贴上了宗家的标签,会给人带来潜在的信任感,这就将文化转化为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世界各地,哪怕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美国,各个种族的人也都在探求自己的根在何处。家谱档案的利用不仅是人们对于寻根溯源热潮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了人们了解自身、家庭乃至家族历史轨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灵上的归宿。由于缺乏根源导致的迷茫、漂泊和心理上的孤独,也是我们常人难以了解和想象的。这就说明全球各地无数移民及其后代寻求的实质是心理上的归属感,他是一个人的尊严被认同的重要保障,这种精神需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物质层次。
二、我国家谱档案的发展
相比亚欧其他国家,我们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作为传统儒学的发源地,早在《汉书·韦玄成传》中就提到:“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颜师古注:“宗家,贤之同族也。”但是如今我国对家谱档案的利用却日益遗失[1]38。作为儒学文化的发源地,我国家谱文化早已萌芽,大概可以分为起源、发展、兴盛、完善等阶段。
1.起源。家谱的起源时间大概有几种说法,宋代起源说、汉代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夏代起源说、父系氏族起源说和母系氏族起源说。几种对于中国家谱起源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家谱”。所谓家谱,在大多数论述中被认为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2]53。
早在原始社会群婚杂居时代,性关系较为混乱,没有形成稳定的人伦意识,没有形成一定的文明社会。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便进入了以血缘基础维系的氏族社会。出自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一起共同生活,分配共同财产,共同祭祀祖先。
口传家谱就是口传心授留下来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这是中国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口传家谱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甚至流传至今。解放后,民族工作者在进行民族调查时,曾经在不少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中,调查到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口传家谱,如云南碧江县怒族奉行口传连名家谱,其他少数民族也存在口传家谱。中国家谱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的口传家谱,通过世代的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已具备家谱定义中“血缘”和“世系”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中国家谱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家谱,也是最古老的家谱。进入商代以后,我国又出现了最古老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实物——甲骨文家谱和青铜家谱。
2.诞生。中国的血缘集团组织进入夏商周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与商朝的统治方式不同,周朝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周王为天子,由嫡长子继位成为大宗,分封诸子为诸侯。周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稳定了周王朝的发展。周代开始出现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氏族大家在青铜器上铭刻了自己的家系,《世本》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第一本家谱的诞生。
3.发展。秦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秦的谱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汉朝以后,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君臣等级和血缘宗亲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族势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家谱之兴,始于汉世”,中国谱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早记述家族世系流传的家谱作者应属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开头部分,《太史公传》就是一部司马家谱。自司马迁以后,后人纷纷效仿,最早的家谱大多以传记的形式体现。
4.兴起。郑樵在《通志》中曾指出,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代谱牒的兴盛与当时新旧氏族势力消长有重要的关系,随着九品中正制度的废除和科举制度的推行,选拔人才的标准由以前的门第血统转为重知识和诗书的标准,唐朝的封建帝国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提高许多出身寒门之家和来自庶族地主的皇室新贵的政治地位,就必然要压制旧势力,树立以李氏为最高地位的贵族阶级。然而,以皇族为核心的新士族要取得社会和法律的承认,则其最高地位就要记入到谱牒当中去。于是,从唐太宗开始,在大力开展科举制度的同时,一直注重用谱牒作为斗争工具,改变以往的标准。编制谱牒就是唐朝为了培养新氏族,压制旧氏族的一项政治举措。整个唐代,统治阶级对谱牒的修纂有三大时期。太宗时期有《氏族志》,全书将全国族姓分为上、中、下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简而言之分为九等[3]67。《氏族志》提高了皇家的地位,打击了旧势力,形成了一个以李氏皇族为中心,功臣、外戚为辅佐,包括了非氏族出身的新贵以及原有旧氏族在内的新的庞大的氏族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庶民通过科举成为新贵,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身份的认同。他们的主张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呼应了武则天对于武氏家族地位凸显的欲望,因而高宗时期又有《姓氏录》,将武姓列入第一等,其余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皆可入谱,《姓氏录》反映了高宗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是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到了开元中宗时期出现了《大唐姓族系录》,由于唐朝进入没落时期,一度曾被打压的山东氏族开始崛起,各个政治力量都要求利益的稳定,这是当时新旧势力消长变化的真实写照。
5.转型。唐代以前,很多包括家谱在内的著作很多都失传,因为著作完全靠着手工抄写,没有副本。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书籍有了副本,流传与保存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自宋代开始,家族教育的发展使得私修家谱兴起,比如欧阳修修纂的《欧阳氏家谱》、苏洵编纂的《苏氏家谱》。欧阳修与苏洵编纂的家谱都诞生于同一时期,他们创立了五世图式法,对后世修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完善。到了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家谱数量大幅上升,宗旨更为明确,这与明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的关系。综观明代家谱体系内容,与前者相比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朱熹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载入谱序、家规中,在明代中后期,很多家谱中增加了“祠堂”“祠产”等内容,成为家谱的重组成部分,重视了辈分的排行。到了清朝乃至民国,中国家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堪称高峰。
三、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利用率低,国民参与度低,“皇家”档案馆的印象根深蒂固。要加快公共档案馆建设步伐,提高档案事业的服务能力,不仅仅要从改革馆藏结构、提高档案意识、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完善我国档案利用服务意识,在馆藏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民为重”。家谱档案之所以成为热潮,是因为家谱档案中包含了人的出生、死亡、婚姻、职业、家庭关系等等,与一个家族、家庭中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有代表性的家谱网站主要有家谱网、中华寻根网,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姓氏网站,比如中华周氏网、王氏家谱网、刘氏家谱网等等,但是从这些网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网站数据资源较少,规模较小,功能也不够齐全,从而在建设和发展方面也有不足[4]28。
虽然我国家谱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到了新时期,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和人们意识的淡化,家谱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可靠的落实和保障,功能单一,数量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丰富的数据库,因此,重视家谱档案建设首先要重视家谱在线数据库建设,加强各地各宗族之间的家谱爱好者之间的联系,取得与各地区文化掌门人、研究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的数据并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设特色家谱档案,推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服务项目,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对于家谱档案的收集利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现。从我国现阶段对于加快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来看,要想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的服务性能,必须要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5]37。只有满足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自身需求,不断扩大人民群众非公务利用的财产、婚姻、学历等等各种民生档案的建设,明确好服务的对象和主体,改变服务模式。试想,如果档案工作依旧保持“皇家”特色[6]47,脱离群众,如何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长久生存和发展,这种不能满足民众需求、不能为民服务的档案馆,其结果很可能遭到人民的冷落和漠视。因而,档案工作者必须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实现自由转变和改革。
在国外,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公民被视为档案工作的服务主体,注重收集和保存家谱档案来满足公民利用的需要。然而在我国,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增强,公民档案利用率有所增强,但是档案工作中“以民为重”理念还不够普及[7]24,我国档案馆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将民众的需求考虑到档案工作的服务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更有效、更有力地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中国家谱历史悠久,这些家谱档案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现在,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历史长河中,它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家谱档案出现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在我国现代化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服务型档案工作建设脚步。
[1]焦艳婷.从家谱发展史看家谱档案属性的演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
[2]王鹤鸣,王澄.中国家谱史图志[M].合肥: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宋春明.家谱档案的探源[J].兰台世界,2009(12).
[4]管飒爽.家谱档案的数字化生存[J].兰台世界,2008(11).
[5]李玉春.浅谈家谱档案的收集与研究[J].辽宁档案,1986(2).
[6]李琨.欧美家谱档案利用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档案,2008(2).
[7]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
Enlightenment on the Archival Work in China by the Development of Genealogy Archives at Home and Abroad
Lu Minwen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Genealogy archives has become a boom in foreign countries,which shows archival work is people’s demand and should serve the people.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genealogy archives development,trie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genealogy archives in China and people’s demand for genealogy archives,while it also points out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to it.Thus,the enlightenment on the archival work by the development of genealogy archives is found in order to serve the people and meet their demand.
genealogy archives;archives utilization;archival resources
鲁旻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
G270
A
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