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机构档案收藏的困境、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某公司族谱收藏为例
2017-03-11汤燕红
陈 丹 汤燕红
(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 贺州 524899)
民间机构档案收藏的困境、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某公司族谱收藏为例
陈 丹 汤燕红
(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 贺州 524899)
民间收藏是国家文物、档案收藏的重要补充。但因民间收藏者在管理软硬件设施方面的缺陷和管理理念上的缺失,导致档案资料在收藏过程中遭受到诸如虫蛀、磨损、氧化、受潮、发霉等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国家应该加强相关的立法和监督,积极探索档案、文物收藏、保护的新模式,同时,民间收藏者更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肩负起文化保护者和传承者的社会责任。
民间机构 档案收藏 管理困境 对策
“民间收藏档案,顾名思义,是指民间平头百姓收藏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一定价值,并具有档案内涵特征的各种原始记录材料。我国民间收藏档案的情况自古有之,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1]2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更加丰富多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文化寻根热潮的推动下,许多个人、社会团体都加入到了民间收藏大军中,在中国掀起一股民间收藏热潮。一些企业、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也纷纷利用自身财力上的优势在文物,档案收集领域迅速崛起,成为官方收藏的重要补充。
但是,文物、档案的收藏远远不是纯粹的购买和入库那样简单,其中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有些特殊品类的收藏涉及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专业。文物、档案是国家资源,收藏文物、档案既是保护的手段,也是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的前提,因此收藏还包括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环节。但目前广大民间收藏者对该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而政府部门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盲区。
一、广西某公司族谱档案收藏简介
族谱顾名思义就是家族的谱牒,是民间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究竟有多少族谱,没有人说得清。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曾经为编辑《中国族谱联合目录》,花数年才获知约15000种族谱。据专家们估计,这也只是全部族谱的百分之几十而已[2]329。从数量上来看,90%以上的族谱至今仍然散落在民间。族谱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研究移民史、社会史、人口史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族谱收藏在民间收藏中仍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但是,族谱收藏是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保存、修复、整理、研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和专业设备的投入,以至于稍有不慎就会给收藏品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盖因民间收藏者收藏族谱档案的软硬件设施等条件难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因此目前国内民间族谱收藏的形势不容乐观。
广西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建材为主要业务的实体。出于公司领导的爱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该公司陆续从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民间收购族谱和文献资料,截至2010年年底,该公司共收集到自清代前期至民国时期的族谱4800余册,涉及张、王、李、赵、陈、周、刘、邓等100多个姓氏,另外少还有许清代地方文献。这些族谱99%以上为刻印本,其余为手抄本。从时间上看,清代印刷的版本约有1400余册,约占30%。其中时间最早的是清代顺治元年的《李氏族谱》1本(已残),此外,比较罕见的还有康熙四十四年刻印的三槐堂王氏族谱2册和乾隆年间刊刻的《鳌魁堂陈氏族谱》5卷4册,清代《太原堂王氏族谱》2册(手抄本)。其余的清代族谱主要集中在同治、光绪和宣统年间。民国时期印刷的约3100余册,约占总数的66%,当代出版印刷、复印及印刷时间不详者约200余册,占0.4%。另外,这些族谱完整成套的并不多,许多姓氏支派只有1本;从保存的品相来看,残本约占8%,品相一般者占50%,良好者占35%,其余为稍好,约占7%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些族谱在收集前都散落在民间,其中大部分族谱都因时间久远和保管不善而残破,或因频繁的战乱、迁移等原因而造成部分遗失,因而保存下来的多为不成套的残缺本,但公司收购回来后未作技术性的处理(如杀菌、杀虫、除尘等)便集中存放。期间除偶尔有领导或朋友参观外,在十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基本无人问津。公司也未进行科学的管理,结果酿成了相当一部分族谱档案遭到虫蛀的悲剧。
民间族谱是蕴藏在民间的重要档案资料。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花大力气寻访、征集了大量的族谱进行整理和研究,但当前民间族谱的蕴藏量仍然十分庞大,政府要想在短时间收藏、保护好这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民间团体和公司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族谱,初衷或许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希望借此打造公司、企业的文化品牌。但是,出资收集到的这些族谱并未在公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任何的作用,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客观的事实是: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反而随企业经营状况的起伏而浩劫连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公司和民间社团没有相应的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所有“管理者”都只是兼职的。所谓“管理工作”仅仅是保管文件柜的钥匙,这种管理的技术含量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从管理的硬件设施来说,对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以科学而有效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为依托。其中,对温湿度的控制和杀虫技术等都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该公司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夏季多超过30℃,空气湿度非常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规定,档案库房温度14℃—24℃,相对湿度45%—60%,采暖期温度≥14℃,相对湿度≥45%,夏季温度≤24℃,相对湿度≤60%。在选定温湿度后,每昼夜温度波动幅度要求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不得大于±5%[3]127。但公司对档案管理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认为只要存放在书柜里就万事大吉,因此更谈不上购买空调、吸尘器、除湿机和杀虫设备。笔者通过现场查看发现,这批档案资料中30%以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虫蛀,有近30%的档案因为严重遭到虫蛀而黏在一起,一碰即碎,无法分开。尽管公司采取了某些杀虫手段,如在文件柜中放置樟脑球,有时还用蚊香熏,但收效甚微。这些虫还是在文件柜中迅速繁殖、扩散。因此,无论是破损的程度还是破损的速度都十分惊人。此外,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收集到的这些档案都缺少相应的背景资料的说明,给今后的管理和研究造成不便。
三、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所引发的思考
针对该公司族谱收藏存在的巨大问题,当务之急需要做好几点:第一是除尘、杀虫、消毒;第二是整理、修复;第三是电子扫描,进行数据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使之能尽快在科学研究和开发中得到利用,否则会造成永远的遗憾。
鉴于该公司在档案收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目前民间纸质档案收藏领域颇具代表性,由此也引发了笔者对民间收藏纸质档案相关问题的思考。
民间档案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早已成为国际性的共识。因此,国家应该当仁不让地肩负起保护、管理的职责。为此,要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建立起相应法规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尤其是要针对民间机构的档案收藏出台相应的法规,对其资质条件进行规定并定期考核。尤其是那些有条件的、收藏规模较大的机构、组织,必须要求其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个人、企业、组织,可取消其收藏资格。
2.各级档案局必须加强档案执法,将收藏民间档案的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纳入到监管的体系中,充分发挥档案局的监督、技术指导职能,定期进行检查。而各级档案馆也应该加强宣传、强化民众的档案保护意识,普及相应的保护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对一些有价值的濒危档案进行征集,由国家接收。我国《档案法》第十五条对各级国家档案馆就所保管的档案应当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进行了规定,如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等。这些规定亦可选择性地作为规范民间档案收藏的参照。
3.国家要加大力度,创新档案征集——保护模式。当前档案收集、保护中突出的矛盾是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民间机构则苦于无技术条件。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采用民间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尤其是对类似民间家谱档案的管理,可以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有效做法,大力推广档案寄存制度。让民间机构或个人将档案存放到有技术条件的政府建立的档案馆、博物馆中,这样既可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还可以对档案的所有者有所回报,并使民间档案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要充分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修复和科学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可有效地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修复。此外,档案的价值是要通过开放和研究才能得到体现,而研究本身也属于一种高层次的“保护”。
对收藏者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收藏、管理知识,树立档案保护意识外,还要求必须纯洁动机,充分认识档案收藏的重要意义,切不可投机倒把。否则会影响档案的价值,阻碍档案资料发挥社会文化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只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长远来看,建立相应的机制,提升收藏者的素质,激发、培养、激励档案收藏者的文化自觉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束语
民间档案是传承民间文化和记忆最重要的物质手段。尽管民间收藏仍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事实证明,民间的档案收藏对政府档案的收藏和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补充,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国家政策允许有条件的个人、机构在一定范围内收藏文物、档案,但是政府更应该加强对民间档案收藏的业务指导、监管工作,并积极探寻新的模式和途径,在做好档案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国家与企业和组织的联合,共创双赢局面。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收藏者的档案保护意识。收藏不应仅仅被看做一种喜好,而更应该看做一种传承、保护文化的方式。对于收藏者来说,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选择了收藏,也就意味着自己必须肩负起文化保护、传播者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充当文物贩子。尽管档案资料的保护应该做到全社会参与,但收藏者的“文化自觉”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1]孙秀娟.浅议民间收藏档案[J].陕西档案,2007(5).
[2]冯尔康.清史史料(上)[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3]所桂萍.档案保护技术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Brief Analysis of Private Institutions’Plight and Problems in Archives Collection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Take the Genealogy Collection by a Compan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Chen Dan,Tang Yanhong
(Nanling National Corridor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99,China)
The private archives colle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he archives collection of the state.Due to the defect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management by private collectors and the lack of their management concept,the archives have suffered constant los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on,such as mothbite,abrasion and oxidation,dampness and mildew etc.In allusion to these problems,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supervision,and actively explore a new mode of protection and collection about the archives and cultural relics.At the same time,the private collecto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ir orientation,and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n culture.
private institution;archives collection;management plight;countermeasure
陈丹,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化遗产;汤燕红,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伦理学。
G273.2
A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