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论曹植《洛神赋》的救赎性
2017-03-11毋军保
毋军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论曹植《洛神赋》的救赎性
毋军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曹植在《洛神赋》中通过一场人神相恋、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寄寓了自己在理想破灭之后,对自身灵魂的救赎。《洛神赋》中人神道殊的外部原因是阻碍洛神与君王彼此相爱的鸿沟,而洛神由苦闷、无奈、绝望到最后渐生希望,寄心君王的种种表现实则是曹植现实处境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曹植在痛苦挣扎中最终寻得救赎之道,即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这充分体现出他对理想永不言弃的赤子之心。
洛神赋;曹植;洛神;赤子之心;救赎
黄初四年(公元223),曹植九死一生从帝都保命而归,远离了曹丕,暂时保全了生命,但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建功立业理想的彻底破灭。面对强大的外力压迫,面对精神支柱的幻灭,曹植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绝望。在途经洛水车怠马烦之际,他借《神女赋》这一传统文人以文抒怀的方式,将心中矛盾的两个自我化为赋中的君王和洛神,充分展现了自己在挣扎中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进而寻得解脱之道。“诗文拂郁,音成于心”(张溥,1960),《洛神赋》就像是曹植自身的一次思想挣扎,一次心灵救赎,对理想的这份赤子之心,让曹植重新寻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爱情的美好,理想的丰满
《洛神赋》中,曹植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等艺术手法,极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洛水女神,因为在他的心中,洛神的淑美正如自己的理想,值得一生为之奋斗。一开始曹植就用大量笔墨来全方位描写洛神的形态、容貌、服饰、行为方式等,从而展现出一位夺人心魄的美丽女神。整体看来,其形似惊鸿游龙、貌如秋菊春松、行若轻云蔽月、流风回雪,曹植运用一连串比喻赋予了洛神一种如梦似幻的神秘感和轻盈柔美的立体感,仿佛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而进一步的外貌描写则更具真实感: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①
曹植用短短64个字便将洛神肩、腰、颈、肤、发、眉、唇、齿、眸、靥的美态活灵活现展现在世人面前。加之洛神又具备“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的高雅娴静之态,一切都暗示着下文“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的内秀之美。配之以璀璨的服饰,让人浮想联翩。而洛神纵体嬉戏,变静为动,“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曹植好似瞬间将洛神从天河拉入了凡间,消弭了人神之间的差别,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亲近感。面对秀外慧中的神女,君王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洛神的淑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中,振荡不安、挥之不去进而迫不及待想要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虽无良媒,亦可暗送秋波以表爱意,遂以玉佩相邀,希望得到洛神的回应。洛神则举起美玉与之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相会的日期。
美好的爱情正如伟大的人生理想一样值得追求。曹植从小就选择了建功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而古往今来,“重功业者,在于做事业,以求自通于来世的不朽名声,其实质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高度实现”(王钟陵,1988)。因此,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直言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1984)154,他希望自己可以像秦皇汉武一样“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建功立业以垂名金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理想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年轻时,他积极从父征战、驰骋沙场,如其《白马篇》所描绘的游侠那样:“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1984)412我们从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曹植对游侠由衷的赞羡和敬仰之情,同时,曹植也借此抒怀,表达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曹丕称帝后,他积极上表,对皇帝忠心耿耿,以求报国之门,正如《求自试表》中曹植频频写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曹植,1984)368-370。
即使在面对君臣有隙的情况下,即使报国无门,曹植依旧积极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心和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未有建功立业之憾,不断上表以求得报效之机。
君王对洛神的迷恋,正如曹植对理想的热衷一样,无法自拔。只要给予他一个报国杀敌的机会,即使战死疆场,也死而无憾。但是他的雄心终究淹没在曹丕无情地压迫之下,即使身怀利器,战场近在咫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希望变为无尽的绝望。正如美好的爱情跨不过人神殊途的鸿沟,理想的丰满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吞噬。
二、爱情的破灭,理想的绝望
然而,在《洛神赋》中,当君王与洛神举珮相约、两情相悦之时,君王心生狐疑,借郑交甫被神女欺骗之事,在半信半疑中,他用俗世男女仪礼婉拒了洛神。表面上看是对洛神的不信任,但是更多的却是自我的迷茫,因为君王深知人神道殊对于他和洛神来说都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洛神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大惊失色,彷徨不定。其如: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面对爱情的转瞬即逝,洛神内心一时错愕、不安、失望、不知所措,进而整个世界忽明忽暗。洛神于椒兰小路、杜衡丛中徘徊不定,欲飞还留,声嘶力竭地呐喊以抒发自己内心对君王永久的爱慕。这呐喊中包含更多的是痛心和无奈,但依旧不能消解她此时的惆怅,内心更加地躁动不安,已没有了之前仪静体闲的优雅,其行踪飘忽不定,进退难料。从开始声嘶力竭的呐喊,到动无常则的徘徊,足以突出洛神在面对爱情消逝时的慌乱与不安。但无论如何终究打不破人神道殊的天人之别,人神相恋,注定爱而不得。
而曹植此次进京,历经生死,所经历的一切都让他深刻体会到在曹丕当政期间,自己身似浮萍,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自己坚守多年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王初蒙宠爱,几为太子,任性章釁,中受拘挛,名为懿亲,其朝夕纵适,反不若一匹夫徒步”(张溥,1960),张溥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地道出了曹植一生截然相反的生命形态。
曹植前半生,实现建功立业的机会众多。曾经的太子之争,曹植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爱他不仅因为他长于文学,并且认为他“最可定大事”(陈寿,1982)558,而大臣丁仪兄弟也极力地在曹操面前推荐曹植,《三国志·曹植传》注引《魏略》记载: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欲以劝动太祖。太祖答曰:“植,吾爱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为嗣,何如?”廙曰:“此国家之所以兴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廙不避斧钺之诛,敢不尽言!”太祖深纳之(陈寿,1982)562。
结合当时曹植壮志满怀,实现建功立业的激情,如果立为太子,一切都唾手可得。但是太子之争的失利,曹丕的猜忌,使得他不断被打压,先是清除曹植一党,《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文帝即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陈寿,1982)561,对于此事,曹植借《野门黄雀行》抒发了当时自己的悲愤情绪,他多么想像诗中的少年一样,解救被困的同伴,但现实却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屠杀而无可奈何。进而曹植被不断地改换封地,曹丕派监国使者监视曹植的一言一行,曹植数次受责都是因为监国使者的揭发。在曹丕执政期间,曹植没有任何的自由,如“圈牢之养物”。曹植后半生最大的痛苦便是在建功立业的盛年时光中自己只能郁郁而终、虚度余生。尽管自己多次上书表明自己愿意杀敌报国,但都石沉大海。而黄初四年的觐见,更是刻骨铭心,是对曹植的致命一击,让他对曹丕不再抱任何幻想。他深刻地认识到在曹丕当政期间,保命已实属不易,何谈建功立业、驰骋沙场。黄初四年的朝觐,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
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陈寿,1982)564。
对于监国使者强加于曹植的各种罪名,曹植甘愿道歉,只带两三人进朝以表诚心,希望以此来缓和君臣、兄弟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即使自己的亲兄弟带着刑具、光着脚徒步到都城,曹丕依旧不依不饶,表情严肃、不与之交谈、不给衣服穿,态度冷漠至极。原本想借此机会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没想到收获的却是彼此之间更大的隔阂。而亲兄弟曹彰的非正常死亡,则彻底激怒了曹植内心的愤怒,也彻底打破了他对曹丕抱有的残存希望。《三国志》注引《魏略》对于曹彰之死用“暴薨”两个字做了记载,似乎在刻意隐瞒什么,而《世说新语·尤悔》记载: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余嘉锡,2007)。
曹丕处心积虑地将毒药放置在枣核中并且阻止母亲救自己亲兄弟的做法,可谓残忍至极。若非太后呵责曹丕,曹植也难逃厄运。曹植心灰意冷,在回封国的路上于《赠白马王彪》中,曹植无奈地控诉道: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曹植,1984)297。
这是曹植感情表达最为激愤的一首诗,诗中曹植以“鸱枭”、“豺狼”、“苍蝇”来指代监国使者,一方面表现他对这些人的讥讽和愤恨之情,另一方面也直指他们的操控者曹丕,“馋巧令亲疏”更多的是表现曹丕的残酷无情和他对曹丕的绝望,也看到了现实的处境,他的理想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带着气愤和绝望,曹植像是逃命者,离开京城,离开自己梦寐以求建功立业的地方。
《洛神赋》君王与洛神一见倾心、爱而不得的爱情正如曹植在现实中面对理想的美好,追求不得的处境。曹植此次进京,虽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却深刻地意识到实现理想的渺茫,自己内心产生了动摇,这是赋中君王迟疑不定的原因。同时,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使曹植一时根本无法接受,这就像赋中的洛神一样,慌乱不安。彻底地放弃理想,放弃心中的这份坚持,曹植的后半生将陷入无限的苦闷之中、了无生机。因此,在理想的放弃与坚守中,他迷茫、困顿、绝望、不知所措。
三、爱情的守护,理想的坚守
洛神在徘徊挣扎中,渐渐明白了人神道殊的不可逾越,懂得了君王迟疑的缘由,慢慢地平息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虽略有伤感,但已不再如之前一般慌乱。风平浪静之后,在女娲的清歌中,驾着六龙,越过水渚、山岗,回转白皙的脖颈,用清秀的眉目注视着君王,倾诉自己对君王的忠贞之爱: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面对爱而不得的君王,她没有怨恨君王的迟疑,只是痛恨人神境遇难同,遗憾自己在最美好的年华错失了最珍贵的爱情。动情之处,泪水滚滚而下,心中充满了对君王的不舍,但却不得不面对这短暂而美好的约会。一别之后,彼此天各一方,自己即使隐居天界,依旧永远思念君王,不会放弃自己对君王深深的思慕。“言语间含有无限深情,却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匆匆离去,给作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惆怅”(曹道衡,2011),这里我们已经看不到洛神之前的失望、无奈,更多的是珍惜、留恋和守护。她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守护这段爱情,不管外力如何,都不能抵挡自己内心对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在爱情面前君王倍显渺小,他没有像洛神一样,勇往直前,而是陷于现实的困境而徘徊不定。洛神一番爱的表白,也让君王不再迷惘,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洛神的这份真爱。可是,洛神转瞬即逝,君王怅然若失,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漂泊不知回返,想寻找洛神的身影,不忍离去。
《洛神赋》中洛神用“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找到了破解人神道殊的钥匙,让爱情凌驾于人神不能结合的痛苦之上,在精神上求得现实的超脱,充分证明,曹植内心的博弈,最终还是植根于内心的理想占了上风。而面对理想的不可实现,曹植又像赋中的君王一样,受洛神影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找寻到超越现实的希望,那便是即使现实再残酷,即使盛年不在,即使身份再卑微,自己内心都不会放弃对理想的坚守,在任何有机会的时候,自己依旧会勇敢请命,赶赴沙场,建功立业。曹植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让自己从极度的绝望中走了出来。这从他在太和年间的一些诗作中也可看出。太和年间,曹叡执政,虽承袭其父的一贯作风,但是曹植在此期间还是不断表示,以求得重新实现理想的机会。如其《杂诗》: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1984)393-394。
此诗作于太和年间,曹植自身虽身似蓬草、无处安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与之前的诗相比,少了自信,多了分悲凉,但却依旧热心于驰骋疆场,虽马革裹尸亦胜于虚度余生,毕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是他毕生的追求。曹植后半生处处受挫,由伤心、挣扎、绝望到顿悟,不变的永远是对理想的这份赤子之心。
曹植在《洛神赋》中借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抒发了自己在苦闷中的求索之路,表现了自己在理想弃留之间的痛苦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比坚定地选择后者从而排解了现实带给他的困顿、无望,完成了心灵的救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曹植对理想的这份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人格的伟大。
注释:
①本文所引《洛神赋》原文皆出(魏)曹植.1984.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涉及引文不再一一标注。
(晋)陈寿.1982.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曹道衡.2011.汉魏六朝小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2.
(魏)曹植.1984.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钟陵.1988.中国中古诗歌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429.
余嘉锡.2007.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047-1048.
(明)张溥.1960.汉魏六朝百三百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71.
“Although the Latent in the Lunar,Long Send the Heart to the King”——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Redemption in Cao Zhi’sRhapsody on Goddess of Luo
WU Jun-bao
(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In theRhapsody on Goddess of Luo,Cao Zhi told us a beautiful but ultimately failed love story between people and the goddess,which showed us that after his ideal disillusionment,how he saved his own soul.In this Fu,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Cao Zhi and the goddess of Luo,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y can’t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orever.At the beginning,the Goddess of Luo was filled with anguish and frus⁃tration,but finally she gradually had the hope of living,and all the changes were Cao Zhi’s inner reaction.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Cao Zhi chose to stick to the ideal to save his own life at last,which showed us the heart that for the ideal,he will never give up.
Rhapsody on Goddess of Luo;Cao Zhi;the goddess of Luo;redemption;utter
I 206
A
1671-055X(2017)02-0010-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03
2016-04-07
毋军保(1986-),男,河南焦作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E-mail:11724544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