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
2017-03-11林晓丹
林晓丹
(闽江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福州 350108)
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
林晓丹
(闽江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福州 350108)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从创新办学理念、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的强大优势,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在某个领域内,以某种特定方式,将各种有利资源和组成成员所具备的自身优势汇聚在一起,充分融合优势和资源,成员间深度协作,发挥各自作用,从而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乃至地方政府和国际社会等建立合作关系,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多方共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科研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创新资源分散、体制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加强协同创新,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高校整体创新能力,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的协同创新就是要打破各类创新力量通力协作的壁垒,其本质是促进高校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项目等有利资源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各类资源的高度融合。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产学研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
高校只有加强协同创新,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广泛吸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将这些资源吸收、整合,实现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从而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二、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自身缺乏协同创新能力
当前,许多高校仍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行业需求脱轨,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很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的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视不足,人力、物力投入较少,缺乏具备解决行业企业实际困难能力的教师。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受过协同创新方面的专业培训,参与协同创新的科研、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聂秀平,2014)。
(二)高校协同创新成员之间在参与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协同创新的组成成分多元化,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在参与协同创新的动机上各有不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肩负着更多的教育职责,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研发;政府更加强调促进GDP增长,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发现商机,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此外,参与协同创新的团队人员在参与协同创新的动机、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做到目标一致,步伐一致,阻碍了协同创新的开展(万清祥和魏海勇,2015)。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高校协同创新参与人员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利益分配和利益共享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引发矛盾和分歧。例如,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各类创新力量来自不同社会不同行业,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在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很难采取统一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分享机制,尤其是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实验室和孵化中心的利用等方面无法统一管理,难以共享。此外,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人员中,一些从事交叉学科的教师在科研成果考核的评价上无法被本单位科研部门认可而缺乏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四)高校协同创新缺少强有力的领导
高校协同创新团队的组成人员一般都是来自所在研究领域、所在单位的佼佼者,都具备自身特长,在该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想把这些人员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在所处行业具备较大影响力的带头人和领导者。然而,许多高校协同创新的团队正是缺乏这样的领导者,因此,无法汇聚力量,开展协同创新的项目。
三、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模式和路径
(一)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模式
1.校内协同。高校应加大对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力度,整合科研力量。在学校层面加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平台、网络平台、各类实验室,以及孵化中心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多个学科间的相互协作、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大型科研项目的实施,从而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校校协同。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兄弟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高校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合作申报大型科研项目,联合组建、共享各类实验室、网络平台、研发基地,以及孵化中心等,共享实验数据和网络资源,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提升高校科技资源公共服务水平。教育部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部分高校科研资源与管理优势,建立一批能提供给全国高校使用的资源共享平台。重点院校可将教学科研资源、实验数据、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向普通高校开放,促进各类资源共享。
3.校企协同。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开展与企业全面、深入的合作,例如:与企业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新技术应用研发基地、孵化中心等,共同举办年度高峰论坛,参与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加快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向企业产品的转化,实现价值的创造,让更多的成果投入市场,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
4.校地协同。地方院校要主动发挥自身的人才和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切实把高校“学”的优势和“研”的潜能转化为“产”的效益,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例如,近年来,有些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量身打造“人才定向班”。高校“订单式”的招生过程等同于企业招工过程。地方企业根据与高校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选拔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并按照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四年级时安排被下了“订单”的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接受真实的生产操作锻炼,提前完成“试用期”。通过地方企业和学校优质资源的互补,既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也为行业输入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5.闽台协同。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等行政措施为闽台高校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打造良好环境。高校可不断深化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台湾优质课程体系、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化师资团队,逐步构建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闽台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有“校校企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台高校师生双向交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等。在与台湾高校开展两岸高等院校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与台湾高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与台湾合作院校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协同管理,形成闽台高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台湾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对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6.国际协同。高校要充分开拓国际市场,强化开放办学的国际理念,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际协同机制体制改革,积极创新国际协同模式,大力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高水平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高校要整合国际合作资源,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工作重点,积极拓展与世界一流学府的交流与合作项目,支持国际优质资源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流动、分配,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国际合作基础。联合创建“产学研教”平台,在师资交流、课题合作、游学互访、课程模块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不断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寻求持久可靠的市场和资源保障。
(二)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路径
1.创新理念,发挥高校自身优势。高校“协同创新”应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地方政府、所在行业的战略规划,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提前部署具有科学、可操作性的“协同创新”实施方案。将“协同创新”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相融合,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将协同作为重要方法,把协同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2.增加投入,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国家和政府应保障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经费,克服学科“碎片化”对校内协同的不利影响,激发全校教师的协作精神,调动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将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有机整合起来,着眼学科前沿重大问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以人才为核心,构建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谋划好项目,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3.打造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校的协同创新,要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大对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用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人才。
4.更新育人模式,鼓励学生参与高校协同创新。在当前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首位,不断更新育人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开展学习与科研,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高校要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的新体系,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5.合理分配,激发高校协同创新人员积极性。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用一系列经济上的激励政策和倾斜政策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激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的积极性,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社会和高校应大胆承认知识、技术,以及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和现实价值,允许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与个人对社会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挂钩。高校协同创新尤其要注意对应用性科研成果采取“按照贡献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要实施特殊的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参与协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王延觉,2015)。
聂秀平.2014.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03):62-63.
万清祥,魏海勇.2015.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实践的理性审视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01):66-69.
王延觉.201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新常态”[J].中国高校科技,(06):4-7.
On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Xiao-dan
(The Graduate Office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improve the level of talent cultivation,reinforc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arry forwar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It is mention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innovating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guaranteeing educational investment,reinforcing team building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to education model,et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attern
G64
A 章编号:1671-055X(2017)02-0074-03
10.16595/j.1671-055X.2017.02.019
2016-05-18
林晓丹(1982-),女,福建福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E-mail: 12368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