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潜诗中的菊意象及其在宋词中的新变
2017-03-11陈秋月
陈秋月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论陶潜诗中的菊意象及其在宋词中的新变
陈秋月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陶渊明诗中的菊花意象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志向,同时在宋词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宋人在陶菊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使陶菊发生了新变。通过分析宋词中的菊意象,揭示宋词中的陶菊意象产生的新内涵,进而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宋词中菊意象的变化,对理解菊花意象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宋词的发展都有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陶渊明;菊意象;宋词;新变
对于宋词与陶渊明诗中的“菊”意象关系的研究,周期政曾发表文章《论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阐释了宋词对陶渊明意象的继承,后来张桂凤发表《论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菊意象》一文,主要探讨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菊意象的内涵,宋代词人个人因素与陶菊意象群形成的关系,宋词中高频率出现陶渊明菊意象的文化心理,进一步阐释了宋词中的陶菊意象内涵。不过以上作者主要从宋词对陶菊的继承方面来诠释,缺乏对陶菊意象的发展的阐释。深入分析宋词对陶菊的发展,对于我们了解作者创作所处时代背景、创作目的有很大帮助,进而更加全面认识陶菊意象的深远影响。文中所引陶诗均出自陶渊明著,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的《陶渊明集全译》,此书于1992年9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菊早就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但直到陶渊明,菊花意象才真正进入新境界。他不仅表现菊花的药用价值,而且赞美菊花高洁的品质,创造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辛弃疾《浣溪沙》云:“自有渊明始有菊,若无和靖既无梅。”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名句,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袁行霈,2005)。在这些诗中,《和郭主簿》其二写出了菊花的高贵品质;而《饮酒》其七强调了菊花的食用性;《饮酒》其五则全面展示了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和作者的认真率性;《九日闲居》中的菊花意象则更加丰富。
一、陶潜咏菊之作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这是《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的诗句,这首诗着力描写秋天的明净可爱,露水晶莹,浮尘落尽,唯有菊与松坚贞秀丽。诗人巧妙地将芳菊和青松、霜和月、“我”与幽人这几组意象结合起来,突出其高贵品质。他在《饮酒》其七这首诗中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旧物,远我遗世情。”写出了作者农闲之余采摘秋菊泡酒食用的情景。在诗中作者突出了菊花的实用功能:泡酒饮用,延年益寿,也赞美菊花之品性。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派闲逸淡泊的景象,此间有南山、暮气、夕阳、归鸟,还有菊、篱与人(施蛰存和吴小如,2012)。在诗中作者营造了一种闲适淡远的意境,抒写他东篱采菊的情景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人借菊来忘记烦恼,投入大自然之中,所以在这首诗中人与物合而为一,实现主体生活、自然与诗的融合。在《九日闲居》(其二)中“菊为制颓龄”,因此作者“空服九华”,饮菊花酒来保持身体健康,而在这里作者首次将菊花与隐者闲适自然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菊花渐渐成为隐者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又进一步将隐士的内涵提升,使得菊与人结合得天衣无缝。
在他的菊花意象中透露出他对长寿的企求,他认识到“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与子俨等疏》)(郭维森和包景诚,1992),以此来看,他对于人生、对于生命都有着理性的态度,并始终做着积极的斗争。所以,陶渊明有过痛苦与焦虑,但更多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同时,他诗中的菊也是隐者的象征,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逸之人,他将生活的情趣与价值融合在一起,任由自己在自然大化之中畅游。他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境界颇有庄子逍遥自在的忘我之境,这也正是陶渊明回归自然的那份平淡与真实。菊更是作者仕途失意的精神象征,他的隐居正是对现实感到彻底失望之后的反映,独自过着“躬耕自资”的日子,静看花开花落,不求功成名就,但愿“托体同山阿”,所以,他诗中的菊花已经成为仕人失意后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二、宋词中陶菊之变
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他的人格和抗争的精神也深受后人的敬仰与爱慕。但是陶渊明在魏晋时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尊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曹旭,1998),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并未提到陶渊明,只有萧统的《文选》将他的少数作品选录进去,直到唐朝文人们才开始重视他的作品,而陶渊明真正被人们接受认同是在宋代。随着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越来越多的文人解读陶渊明的作品,尤其是对他作品中出现的意象比如说菊花、酒进行反复的推敲、运用。至此,文人对陶渊明的研究进入空前的阶段。
(一)原型意象的新变
1.“黄花”的绽放
菊花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意象,也有其独特之处,只有用“黄花”才能言及。“黄花”多出现在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作品里,而随着新词的出现,菊花意象的内涵和意蕴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宋代更为明显。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有“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唐圭璋,1965)254。作者用独具特色的“黄花”代替“菊花”染绘出深秋的悲惋与伤感。更渲染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人比黄花瘦”(唐圭璋,1965)929,作者以黄花比衬更显其消瘦,从而写出了深秋时节作者孤独寂寞、思念亲故的感情。在这首词中“黄花”用得真切自然,不着痕迹,若换成“人比菊花瘦”,词中的意境就会被破坏。宋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量用“黄花”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虽说都是菊花,但仅换一字,意境则全出。“黄花”在宋代诗词中大量的出现,丰富了菊花意象的内涵。这样菊花意象被赋予了新的主题。
2.重阳菊的新变
由于宋人对陶渊明的推崇,宋代重阳词中的菊花意象许多都与陶渊明有关,但又与陶渊明有所不同。宋代重阳词对长寿的企求思想逐渐消散,代之种种不同的情感。比如曾慥的《调笑令》中多次出现“富贵花”、“菊”等与菊花相关的意象,另外还提到“重阳”、“三径”、“东篱”、“南山”等,在这里,菊花俨然成为重阳节的象征;苏轼的十首重阳词中有六首都与菊相关,但表达的情感都与陶菊不尽相同,如苏轼被贬时曾做过一首重阳词“飘渺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苏轼《浣溪沙·菊节》)(唐圭璋,1965)314。开头写重阳菊宫廷的欢乐场面,但往往“良辰乐事古难全”,如今的处境却是如此艰难,心境如此凄零。东坡被贬与亲人分离,即使有良辰美景,如今也只是空余一人,不禁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纵有好景,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悲怆,在重阳词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佳节思亲和内心的伤悲;他的《西江月·重九》、《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也都写出了作者与亲人离散,思念亲故的愁绪。再如石孝友的《清平乐》:“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捻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唐圭璋,1965)2044。这里有“重九”、“黄花酒”、“醉捻黄花和泪嗅”、“折尽黄花”一系列既具有节日气息,又覆盖着作者的满腹伤愁的情景。写出了重阳佳节对妻子的思念,情味深厚。宋词中的菊花意象出现了许多次,重阳菊意象是宋词菊花意象中数量最庞大、意象内涵最丰富的一类,宋代重阳词在继承陶渊明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心境,使重阳菊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当然陶菊也造就了爱情词、祝寿词的繁荣。
(二)菊花意象群的出现
为了表达宋人对陶渊明的崇拜,单单用一个菊花意象不能够表现出他们的情感,而陶渊明诗中意象众多,因此,宋人就将陶渊明的诗中其他意象与菊意象结合起来抒情言志。与陶渊明诗中相关的意象在《全宋词》中出现不少于三百次,而与菊花意象结合在一起的诗词也将近占其中一半。宋词中的陶菊意象涉及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借代意象的结合
宋人常常将陶菊意象与陶渊明的姓、名、字、号、官职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来吟咏词人的情感。而菊花意象群就被用来抒情言志。因此,咏菊词中就出现了渊明、元亮、陶潜、靖节、陶令等意象。如陈亮《秋兰香》,黄昇《贺新郎·菊》:“莫恨黄花瘦。正千林、风霜摇落,暮秋时候。晚节相看元不恶,采采东篱独秀。试揽结、幽香盈手。几劫修来方得到,与渊明、千载为知旧。同冷淡,比兰友”(唐圭璋,1965)2992。在这首词中,作者将“黄花”与“渊明”结合起来,表达对他的崇敬;另外陶渊明的官地、生活地,比如五柳、陶潜宅、彭泽、靖节、柴桑等也与菊花意象结合在一起来表达词人的感情和对陶渊明的崇敬。卢祖皋《鹊桥仙》就将“菊花”与“彭泽”结合起来,诉说心肠。在宋词中也常常出现“东篱”、“羲皇”这些作为陶渊明独特标志的词语,“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汪莘《蓦山溪》)(唐圭璋,1965)2191。它们都已经成为陶渊明的代名词。只因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有:“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周振甫,2006),“羲皇”便成为他的化身。总之,陶渊明的借代意象与菊意象的结合使得宋词大放异彩,丰富了菊花意象的内涵。
2.话语意象的结合
在陶渊明的诗中常出现“松菊”、“三径”、“南山”等词语,这些词语或是陶渊明独创,或是前人就已经使用,但是在陶渊明笔下已经发生变化,形成了“典型化的陶渊明”意象。宋人常将这些典型话语与菊花意象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别出心裁,另辟心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东篱”在《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算是最高的,且大多数“东篱”意象是与“菊”意象结合起来使用的,如“君不见,渊明归去后,一觞自泛东篱菊”(唐圭璋,1965)1757。(吕胜已《满江红·登长沙定王台和南轩张先生韵》)除此之外,“松菊”、“三径”、“笼鸟”、“孤云”这些意象在宋词中频频出现,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其他很多意象也与菊花意象结合在一起。这些意象都是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提取出来的,这在之前是无人可比的。宋人巧妙地将陶渊明诗中的菊花意象与其他意象联系起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因为他们希望像陶渊明一样认真率性,返还“真我”,与自然合二为一。
3.文化意象的结合
宋人常常用陶渊明的生活场景和菊花意象结合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不能归隐的苦闷情怀。比如说陶渊明的住宅:“陶庐”、“彭门”,陶渊明躬耕的土地:“田园”,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倚“南窗”寄傲,甚至“终南”、“荒园”、“北窗”都是作者生活起居的场景。“田园梦远,叹篱菊初黄”(唐圭璋,1965)3099。(陈允平《齐天乐》)哀叹自己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宋代词人卧北窗,赏陶菊,“向北窗、高卧水风凉,槐阴绿。闲自赏,东篱菊”(唐圭璋,1965)1539。(曹冠《满江红》)他们将菊花与陶渊明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在内心隐藏着一股隐逸的情怀,尽管他们理想的圣地不可能到达,至少在文学天地里可以随着陶潜的脚步放飞心情。由于陶渊明喜饮酒,所以宋词也常常将酒意象与菊意象结合起来,如:“去年走马章台路。送酒无人,寂寞黄花雨”(唐圭璋,1965)3373。(柴元彪《蝶恋花·巳卯菊节得家书》)秦观的《摸鱼儿》中也将”何人送酒”与“数枝野菊”联系起来。宋人虽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内心却是孤独而悲苦,他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畅饮,唯有“黄花”如泪雨,惟有“野菊”伴道旁。“抚琴”也是陶渊明的爱好之一,作者在这种雅兴之中尽享闲适自在的生活,以求内心的安静。宋代词人也学陶渊明,如张炎《台城路》用“南山”、“杞菊”、“渊明”、“抱琴”等意象来表达对陶渊明的敬仰。
(三)主题思想的新变
1.离愁伤感之菊
由于时代背景,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同,菊意象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之中,如柳永的《戚氏》:“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唐圭璋,1965)35,他将“槛菊”、“井梧”、“残烟”联系在一起,抒写自己内心的伤感和羁旅之客的孤寂。秦观的《满庭芳》:“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漫道愁须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唐圭璋,1965)463。此时的菊花已是愁绪伤感之菊;李清照《醉花阴》中有“消魂”、“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堆积”、“憔悴损”、“有谁堪摘”,这里的菊花已经因为词人国破夫亡,颠沛流离而显得憔悴,黄花更增作者怀人的孤寂,以及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的痛苦与煎熬;苏轼的词中也多用菊来表达自己怀人思乡之情,这在前面的重阳词中已有说明。这类词中的菊花已经不同于陶渊明诗中的菊,生活的坎坷与漂泊,使得他(她)们已无心到达闲适安逸的理想园地,这些词在继承陶诗中菊意象的同时,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宋词中的菊寄托着万缕千丝,承载者生命之重。
2.欢快之菊
陶渊明的菊花有着高洁的品质,脱俗的气质,而宋人又进一步拓展了菊花的内涵。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主要表现在重阳词中,作者通过节日的欢乐气氛有感而发。范成大的《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中有“黄花”、“重九”,在这欢乐的时刻,怎能哀愁满鬓的霜发呢?作者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欢快,戴复古的《洞仙歌》虽不是重阳词,但是因为“菊蕊”的出现也使人想起重阳佳节的欢乐气氛,从而使人一笑开怀。
总之,菊花是陶渊明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意象。陶渊明在历代文人努力开拓的基础上将菊与隐逸文化联系起来,整合丰富了菊花新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使菊花意象的表现意境和范围实现了质的发展。
曹旭.1998.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
郭维森,包景诚.1992.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329.
施蛰存,吴小如.2012.魏晋南北朝文学名作欣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04.
唐圭璋.1965.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35-3373.
袁行霈.200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1.
周振甫.2006.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43.
The Chrysanthemum Imagery in the Poetry of Tao Qian and New Changes in the Song Ci
CHEN Qiu-yue
(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Chrysanthemum Images of Tao Yuanming’s poems not only express his own aspirations,but also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Song Ci.On the basis of the chrysanthemum imagery,Song people transformed it, which made a new change of chrysanthemum imagery.By analyzing the chrysanthemum imagery in the Song Ci, it reveals new connotation in the chrysanthemum imagery,and then link the two together.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Chrysanthemum Images in the poetry of Song Dynasty.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rysanthemum Image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 the Song Ci.
Tao Yuanming;chrysanthemum imagery;Song Ci;new changes
I 206
A
1671-055X(2017)02-0006-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02
2016-05-05
陈秋月(1990-),女,河南新密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E-mail:951516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