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宪益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

2017-03-10马博

兰台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杨宪益译作典籍

马博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136)

杨宪益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

马博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136)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是我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致力于典籍英译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译著等身,无愧为当代译界之泰斗。概述杨宪益的翻译贡献,并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其翻译观有利于提高我国译者素质,促进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

杨宪益翻译贡献翻译观

杨宪益(1915—2009),天津人,祖籍安徽泗县,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和文化史学家。2009年,杨宪益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成为继季羡林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他的译作涵盖中西方文学,包括诗词、戏剧、小说及史学著作,总计一千多万字。他在我国典籍英译方面贡献尤为突出,译作数量之大堪称译遍了整个中国。

一、杨宪益的翻译贡献

杨宪益出身富庶,儿时在自家私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学习了“四书五经”,还熟读《古文释义》、《龙文鞭影》、《楚辞》、《左传》、《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杨宪益自幼受国学熏陶,拥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为他日后从事典籍英译奠定了基础。1927年,杨宪益进入天津一所教会中学学习,学校所有科目都是英语授课。其间,他开始接触并痴迷于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书籍,不仅包括英美文学,还包括欧洲经典作品的英译本。广泛阅读西方经典使杨宪益不仅开阔了视野,也积累了广博的西方文学知识,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翻译荷马、莎士比亚、拜伦及朗费罗等人的诗。1935年杨宪益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拉丁文学。学习期间,他除了沉浸于阅读,还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杨宪益虽身处异国,却无时不心系祖国,他和其他几名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中文报纸《抗日时报》,杨宪益担任编辑,负责每天搜集并翻译英国报刊上关于中国战况的新闻。1939年,杨宪益采用英雄双韵体翻译了《离骚》,译作体现的磅礴气势足以说明他文学翻译的才华。直到今天,其《离骚》译本仍收藏于欧洲各大学图书馆。留学期间,杨宪益不仅学业有成,而且还收获了爱情,他的夫人戴乃迭是牛津大学首位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英国人。这一时期,二人合译了刘鹗的《老残游记》,此外还有《九歌》、《招魂》,以及《阿Q正传》和《野草》的部分章节,他们的结合为中国典籍英译工作铺平了道路。

1940年,杨宪益完成学业,放弃到哈佛大学任教的机会,携夫人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回国后,夫妇二人任教于西南联大。1943年,应梁实秋邀请,他们来到重庆国立编译馆开启了翻译工作的职业生涯。自19世纪末,国内有不少人从事外文典籍中译,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几乎无人进行中文典籍外译,西方对中国经典知之甚少。所以,国立编译馆成立了专门进行中文典籍外译的机构,由杨宪益夫妇领导。杨宪益首先翻译了《资治通鉴》,不幸的是该书译稿后来在战火中遗失,没能得以出版。即便如此,这仍是中国典籍走向世界的最初努力,也是杨宪益典籍英译事业的真正起步。1951年,杨宪益应邀到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书局)刚刚创建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工作,由此杨宪益开始系统对外译介中国典籍。在夫人戴乃迭帮助下,杨宪益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这些译作绝大部分发表于《中国文学》,部分译作还被选入国外大学教材。从这时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杨宪益翻译事业的鼎盛期,他翻译的作品时间和体裁跨度很大,从先秦诗词到当代小说和戏剧,多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他所翻译的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如《史记》、《诗经》、《楚辞》、《离骚》、《中国古代寓言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宋诗歌文选》、《红楼梦》、《宋明平话小说》、《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牡丹亭》、《鲁迅作品选》、《屈原》等。此外,他还翻译了很多西方经典,如《荷马史诗》、《圣女贞德》、《奥德修记》、《古希腊抒情诗选》等等。

上述译作中,《红楼梦》的翻译值得一提。1964年,国家文化部委托外文出版社系统外译中国典籍,杨宪益接到任务翻译其中最难翻译的《红楼梦》。此后四年中,杨宪益夫妇呕心沥血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翻译。然而“文革”中,二人受迫害入狱,翻译工作不得不中止,他们的儿子饱受精神打击,自杀身亡,失去爱子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没能将他们打败。出狱后,他们凭借对翻译事业的一腔热血终于在1974年完成了三卷本《红楼梦》的翻译,这是迄今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翻译的《红楼梦》全译本,这不仅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1982年,杨宪益发起创办了《熊猫丛书》,十多年里共出版中国古今经典著作英译本122部,法译本16部,其中很多译作多次重印、再版。经历了50、60年代与西方隔绝之后,该系列丛书再次成功开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之路。

二、杨宪益的翻译观

杨宪益一生笔耕不辍,译作等身,却很少谈及自己的翻译,更没有专门著述系统阐释其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大多散见于译作前言和后序,以及他在翻译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者现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将杨宪益的翻译观作以梳理。

1.翻译目的。杨宪益谦逊、淡泊名利,觉得自己不过当了几十年“翻译匠”,没有什么成就,他翻译的目的在于兴趣与谋生。然而,长达五十余载的翻译生涯中,杨宪益外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华文化传播事业,这绝不仅仅是出于兴趣和谋生的需要。当年,牛津学成的他放弃执教哈佛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因为他觉得“即使中日战争使一切都变了样,我还是要回到中国,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1]109。回国后,他投身文学翻译,系统译介中国典籍,视传播中国经典著作为己任,他觉得有太多优秀作品需要译介到西方,自己有义务让外国人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他也认为有必要向国人介绍西方典籍,所以他在“公事——中译外”闲暇,还忙于“私事——外译中”[2]41。在杨宪益看来,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使中国走向世界、使国人了解世界的文化传播途径。他不求回报,不计较待遇,也不在意有没有稿费。他家总是高朋满座,和他在一起可以丰富知识、得到鼓励,还“增强了信心、决心,为我们可爱的祖国多作贡献”[2]40。这种爱国情怀是杨宪益数十载如一日从事典籍英译的动力和目的,他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埋头苦干,这种情怀也决定了其翻译标准与策略。

2.翻译标准。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是我国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与精华,杨宪益将“信、达、雅”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并始终践行这一标准。杨宪益将“信”作为第一要义,认为“信”意味着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他曾用“玫瑰”和“牡丹”举例,西方人认为玫瑰好,可以象征爱情,而国人认为牡丹好,如若把玫瑰译为牡丹,虽然实现了“达”,却和原文偏差太大,忽视了“信”,并非好的翻译。要实现“信”,可采取直译,也可采取意译,杨宪益的观点更接近于直译。他坚持翻译要忠实原著,不能随意夸张和增减,不应过于强调创造,否则就是改写而非翻译了。此外,他强调译者的工作是把作品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不可过多解释,不能夹带译者个人观点。他认为,译者要用翻译伦理规范自己的翻译实践,合理发挥自身主体性,强调自身的克制和隐形。杨宪益的翻译犹如绘画中的“临摹”,“忘我”和“克制创作欲望”是对临摹者的最基本要求,忠实原作和形神兼似是临摹者的追求,优秀的临摹作品可以清晰体现原作者的笔法,而全然不见临摹者的笔触。正是基于“翻译即临摹”的观点[3]102,杨宪益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克制创作欲望,尽力达到同原作形神兼似,他所翻译的《红楼梦》正是“临摹式翻译”的成功典范[3]102。杨宪益认为,“信”是第一位的,但“达”也不容忽视,“达”即无过无不及,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可达性,“信”和“达”二者缺一不可,“宁信不顺”和“宁顺不信”均不可取。文学翻译中,实现“信”、“达”兼顾绝非易事,需要译者在二者间取舍和平衡。翻译萧伯纳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时,杨宪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认为将书名直译出来不够通俗,但若意译为《霸王别姬》又容易引起错误联想,最终他舍弃意译,将书名直译为《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既忠实于原名,实现了“信”,也保留了原著文化精髓,实现了“达”。杨宪益秉承“信、达、雅”翻译标准,格外重视翻译的准确性,他治学态度严谨,研究与翻译并行,在翻译原作基础上,总是对作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加以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

3.翻译策略。翻译策略选择上,杨宪益灵活变通,异化和归化策略相结合。异化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有利于保留源语语言特色及异域情调。归化策略将源语本国化,有利于减少读者理解障碍,增强译作可读性。翻译不单纯是文字转换,还涉及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针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翻译,杨宪益更多运用异化策略。杨宪益对祖国文化充满热爱,他尊重原著,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如实再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著的风貌。他所翻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中国古代经典,例如《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等,这些作品富含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涉及中国文化方方面面,杨宪益采用异化策略,尽力保留汉语修辞和习语,有时为弥补译文文化缺失,他还会加注释,尽力将原作风貌呈现给读者。他认为译作可多一些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此外,语法、句法以及语言通顺和流畅等方面,杨宪益以目的语语言规范为基础,采用归化策略,增强了译作的可读性与欣赏性。这种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杨宪益的译作不仅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引发阅读兴趣,而且保留了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如实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

三、结语

杨宪益是我国译界少有的学贯中西的翻译大家之一,在半个世纪的翻译生涯中,他力求向世界传达最真实、最地道的中国文化,使世界真正了解了中国。他一生以典籍外译为己任,孜孜不倦,甘于奉献,为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当代译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王泽京.爱国翻译家杨宪益[J].江淮文史,2009(5).

[2]杨苡.杨宪益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5).

[3]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J].外语研究,2013(6).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and His Translation Views

Ma Bo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Yang Xianyi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and is one of the few translatorswh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He is respected as a leading authorit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for his great achievemen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h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and then elaborates on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purpose,translation standar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so as to help the present translators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lassics translation cause.

Yang Xianyi;translation contribution;translation view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8.35

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 2015176)。

马博,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

H059

A

2017-05-15

猜你喜欢

杨宪益译作典籍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金丝小巷忘年交》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Chinese Televisi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