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7-03-10薛丁辉

理论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当代价值绿色发展

薛丁辉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薛丁辉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绿色发展是以实现人类绿色资产不断增殖、绿色福利不断提升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行为模式,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观点,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一脉相承,更是在对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知灼见充分吸收基础上的升华和创新。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执政环境的绿色化、主流文化的绿色化等诸多方面。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指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向,以及彰显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生态责任担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绿色发展;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绿色发展是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资源可循环再生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绿色资产不断增殖、绿色福利不断提升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行为模式,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真正的“公正”、“和谐”与“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尤其是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提出和阐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具有绿色发展意蕴的主张和观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且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充分表明绿色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从理论溯源和实践基础来看,绿色发展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念是绿色发展思想的文化源头,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与实践中则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绿色发展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没有明确阐述绿色发展这一理念,但在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劳动本性,人与自然以实践为中介而产生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自然界变成一种人化的自然,成为人及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中完成了人、自然和社会真正的统一。其次,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破坏进行了无情批判。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页。马克思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形式,认为要扭转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破坏的现状,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0页。。可见,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否定,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再次,提出采用科学技术减少工业废物并使废物资源化。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272页。马克思关注到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生产领域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而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绿色化,可以说马克思开创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先河。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天道生生”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也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文化根源。首先,“天人合德”的生态直觉。《周易·乾卦》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与自然存在统一性,人必须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发展。《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既要“知天”,也要“敬天”“畏天”,自然客观规律不可违背。在生态道德自觉上,我们的先人还提出不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训》。,体现和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生态智慧。其次,“天道生生”的价值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就是对这一价值观的直接表达。董仲舒指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高度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承认人是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本原在于“道”,也即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万物因自然而生,人类生存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论观点。最后,佛教和禅学的生态伦理观。“缘起”是佛教的世界观,认为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佛家的《涅槃经》认为众生平等,“万事万物个个都是佛”,作为众生之一的人类要平等地对待万物。同时,佛教还倡导人类“自净其意”,过单纯俭朴、清净无染的生活,抵制消费异化。

(三) 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先河。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指出:“人去压迫自然界,拿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自然界这个对象要作抵抗,反作用一下,这是一条科学。”*《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针对“大跃进”时期出现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又提出了“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等生态环境绿色化的思想。他同时还认为,要大力发展生产,和生产相辅的是节约,生产和节约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绿色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强调。1987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的问题。作为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江泽民多次要求,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几个方面加以统筹考虑,不仅要重视和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虑及更长远的发展。他还强调: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江泽民:《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年第5期。。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次升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总之,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大地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等重要思想,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和系统阐发绿色发展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理论,它突破了早期工业文明时代生产的反生态性和反人道主义,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融入进了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执政环境以及主流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构成了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参见秦书生、杨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理论学刊》2015年第6期。。

(一)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实现双赢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通过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大幅度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是第一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第二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属于第三阶段。上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概括,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经济发展方式及生态理念的不断演化过程。那么,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道德选择呢?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这样阐述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期盼,以及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关系的辩证思考。习近平还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关系问题上,习近平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当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和谐统一、协同提升,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在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过程中,习近平高度重视绿色技术的创新,指出必须“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② 《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这告诉我们,绿色技术创新在生产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摒弃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大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发展绿色技术为依托,最终实现生产领域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以绿色消费引领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

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体现在人的行为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游等从原来习以为常的铺张浪费实现向着厉行节约、健康文明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绿色消费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活领域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指出:“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正是习近平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特征的把握。消费既是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生产的起点,通过“消费革命”也即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可以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实现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②习近平还曾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绿色消费的关键一环;同时,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生态产品,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获取生态红利。消费包含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消费,都是我们人自身发展的自然要求。可以说,消费过程与人如影随形,提倡绿色消费既是一种理性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的道德观念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政环境的绿色化:自然生态与政治生态都要山清水秀

从政环境的绿色化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布局及具体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提出和阐发的“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重构政治生态”等一系列充满绿色意蕴的治党管党的科学观点和理论,对我们深入领会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政治生态,就是“政治行为的环境系统”,具体是指“某个国家(地区)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的环境、氛围和条件”*宇文利:《如何塑造一个勤廉高效的现代政党》,《人民论坛》2015年第15期。。2013年1月,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严肃地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这是他首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一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2014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明确了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政党开展政治活动的场域或环境,他用“从政环境”这一词语来表述非常简明扼要,同时也表明“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题中之要义,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习近平还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体”这种彰显自然生态系统绿色、生机以及和谐的景象借喻到政治生态系统中,认为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具有同一性,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如何“山清水秀”》,《人民日报》2015年3月10日。。诚然,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因为和自然生态一样,政治生态也具有脆弱性,疏忽大意、麻痹不仁就很容易使政治生态遭到破坏,而一旦如此,要想使之恢复起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习近平毫不避讳当前政治生态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那么如何重构政治生态,纯洁党的肌体?习近平认为,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必须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他看来,领导干部看问题的态度、行规矩的方式以及个体的价值观念,构成了政治生态的“软实力”,直接影响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好坏。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抓领导干部身上的“知”、“情”、“意”等思维情感要素,旗帜鲜明地以良币驱逐劣币,努力扫除“政治雾霾”,重构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这也是我们党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主流文化的绿色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宏大的灵魂脉动,文化的灵魂是它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要推动主流文化的绿色发展,需要从观念到行为、从社会心理到价值取向,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绿色变革。在生态信仰和价值情感上,坚信人与自然关系以共生共荣为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务必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的这些形象比喻,充分表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人类的绿色福利、绿色发展成果应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体现了他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深谙文化的“属人”本质,深刻阐述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首先,他从文化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概括。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③④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49、48页。习近平的这番论述,蕴含了只有扬弃资本的劳动方式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思想。其次,他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化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他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③最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化”是一种潜在生产力的观点。习近平指出,生态国家、生态地区建设顺利推进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④,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习近平把生态文化看作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赋予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更强的生产力意涵。这种重视生态文化与经济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闪烁着他强烈的人文关怀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当代我国主流文化绿色化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建设之中,其核心就是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规范公民的生态行为,激发公民对绿色发展的特有情感,将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模式植入到人类的心理结构体系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一环,绿色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文明”等内涵是内在统一的。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除了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制度建设的绿色化、科学技术的绿色化、国际关系的绿色化、国土空间的绿色化等诸多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体系。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蕴含了绿色发展的经济观,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消费观,从政环境的绿色化标示出绿色发展的政治观,主流文化的绿色化体现了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一幅美丽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建构起了涵括经济观、消费观、政治观、价值观等的绿色发展思想以及绿色方法论,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正确轨道,也标志着我们党的绿色发展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价值之维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为明确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理念和路径选择。把握绿色发展思想的价值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一)绿色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断突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窠臼而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新四化”到“新五化”再到“五大理念”的提出,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执政践履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另一个方面考察,习近平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深刻阐述,赋予生态环境以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传统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习近平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这种能力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习近平以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生产力理论,对当前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绿色发展思想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演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与认识的过程。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总体目标,后者是其必然选择和生态动力。面对当前生态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剧,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思想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使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绿色发展思想指导并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上述各个方面。可以说,绿色发展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表达,而且是一种“落地生根”的具象的实践形态,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三)绿色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态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呼吁全球生态治理已势在必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推进全球绿色治理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也表示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表明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动参与世界生态安全建设、承诺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已经达成国家共识。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我国能源战略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为世界能源革命吹响了号角。这既体现了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决心和魄力,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践行绿色发展思想的过程中,他务实创新、主动担当、精诚合作的人格魅力给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姿态。

综上所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历经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它充分展示了总结历史、契合现实、展望未来的高度生态自觉和道路自觉,为我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责任编辑:穆 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YZD10)的阶段性成果。

薛丁辉,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伦理。

D616

A

1002-3909(2017)01-0034-06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当代价值绿色发展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