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
2017-03-10李先伦
王 青,李先伦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
王 青,李先伦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严密的逻辑架构,主要涵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依据以及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归宿三个层面。这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凝练升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容架构主要涵括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和价值归宿三个层面。其中,理论基础层面,主要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分析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实践依据层面,是要论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落地的问题,或者说是在实践中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价值归宿层面,则主要是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终目标问题。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凝炼升华,深刻揭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一、理论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所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核心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实质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贯立场。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就以其缜密的思维和超前的眼光,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予以精辟概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这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力量发展未来前景的洞悉与展望。列宁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一步阐释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他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这就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人民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外,还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人民的主体地位作出更加透辟的全新阐析。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明确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关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具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曾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这是从唯物史观高度对群众中心地位的精确概括。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习近平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予以深入阐释,他指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这是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与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双重身份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对于全体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给予系统阐释和极高评价。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每个人有限的的力量集中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后来,伴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习近平进一步结合“中国梦”的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智慧力量作出概括,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革命和改革的主力军,在推动社会制度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就意味着要变革旧有的某些利益关系,必然会触及某些集团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阻碍。同理,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必然会更大、更多。如何破除这些阻力?习近平认为,就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成功突破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习近平指出,在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各种决策的时候,应当认真想清楚人民群众的境遇如何,了解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我们的改革,只有对群众的期待和声音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掌握政策制定的关键,从而使顶层设计符合科学化的原则。另一方面,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也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从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换言之,要突破各种利益集团所设置的重重障碍,打破各种利益的条条框框,就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可见,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其力量和才智,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而这也使其成为社会创新的主体。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不断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潜力,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其在各行各业进行积极探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对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于我们党的重要意义,都有着非常系统的论述。一方面,习近平对广大人民群众中蕴含的丰富创造力给予高度评价。例如,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时,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向群众学习,深入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他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进行过十分深入的思考,并多次予以系统阐释。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另一方面,习近平对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党应该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使广大群众真正在选择的过程中、利益的追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267、61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创新主体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个问题,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所表达的意愿、所创作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充分尊重。
二、实践依据:践行群众路线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在我们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就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生命线以及党永葆青春活力与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正是因为坚持在工作中积极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同历任领导人一样,习近平对群众路线也极为重视。十八大结束后不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很快就在全党上下掀起一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之所以对群众路线如此重视,主要在于他对人民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群众路线的密切关系认识十分深刻。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工作实践中就是体现为坚持群众路线。这种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意识方面,应该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时刻关心人民群众,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习近平认为,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就应当树立公仆意识,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具体来说,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放下自身架子,以低姿态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公仆意识的内在要求就是放低姿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很容易滋生高高在上的情绪和官僚主义的作风,而这种现象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党员干部越来越疏远人民群众,进而使我们党也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习近平再三强调党员干部应树立公仆意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官架子。他多次向党员干部申明:“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 日。。而对于一些党员干部的官架子,习近平则明确指出,那是“徒有其表,而且是群众不欢迎的形象”*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267、61页。。其二,党员干部应当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郑重向党员干部提出对困难群众要“高度关切、高度关爱、高度关心,想尽办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这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其次,在行为态度方面,要主动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这就是要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习近平认为,党员干部应当主动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这是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态度。他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不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感情上将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先生,“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即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针对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遇到的疑问,习近平不失时机地对其阐释向群众虚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拜群众为师,不断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267、61页。,唯此才能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向群众学习的内容方面,习近平也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思考。他认为,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各项政令的接受者,作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建设者,他们的各项需要、各种意愿以及各种建议等等,都应当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因此,他一再强调,党员干部应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只有这样,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真正了解民情和民意,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再次,在制度平台方面,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群众路线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经常化、程序化,从而将群众路线逐渐纳入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对于制度建设在坚持群众路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给予高度重视,有过诸多论述,其中尤以对党员干部下访制度论述最为详细。从制度角度来看,促进党和群众之间联系的渠道,主要就是群众上访和领导下访,而群众上访往往是问题已经发生,属于事后的消极处理;相比之下,领导下访则属于比较积极的一种方式。因此,习近平对下访制度特别重视,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下访制度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进行深入阐释。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来说,坚持下访制度、积极下访,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体现,也体现了我们党唯一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习近平对于领导干部下访制度的地位和意义给予高度肯定。他多次向广大党员干部指出,坚持下访制度既有利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其二,对坚持下访制度的主要方向和核心任务进行系统阐释。根据习近平对下访制度主要任务的论述,党员干部下访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指导和鼓励时指出的,要求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明察暗访,及时查处并公开曝光违纪案件”*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 日。。只有在坚持以此为方向和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问题,从而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誓言。
三、价值归宿: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标志着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其中,共享理念的实质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真谛就在于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强满意度,使发展成果犹如阳光普照惠及全体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共同富裕。
首先,方针政策方面,要坚持以民为本,保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宏观角度来看,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党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从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特别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在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具体来说,一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人民利益的地位,认为人民利益应当居于核心地位。他多次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和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相应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求是》2001年第19期。。换言之,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应当居于核心地位,各项方针政策应当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应当通过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他再三强调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3年第22期。。甚至在总结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时,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也给予高度重视。例如,他在总结概括中国未来目标和“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把人民幸福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最终归宿和落脚点的思想,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中心”思想所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其次,价值观念方面,将发展政绩与人民利益密切挂钩,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发展政绩是衡量他们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党和政府对他们进行考察的重要指标。而政绩观则是干部从宏观上对政绩所持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于任何一个要求上进的党员干部来说,重视政绩是必然的,但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看待和衡量自身的政绩。如果缺乏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也有可能误入歧途,进而也会给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损失。因此,习近平对于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给予高度重视和详细论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党员干部应当具有的科学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系统阐释。例如,对何为共产党人的政绩这个问题,习近平就明确将其界定为“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以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③⑤⑥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4、267、246页。。这里直接把我们党的政绩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以此对共产党人的科学政绩观予以鲜明阐释。第二,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追求科学正确的政绩,为人民谋福利。在保证党员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的基础上,习近平也注意充分调动他们追求政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推动他们积极为人民谋福利。他在教育党员干部时,多次强调“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领导干部“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③。这实际上告诉广大党员干部,只要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够造福人民,就可以放手工作,积极追求政绩。
再次,工作作风方面,应当踏踏实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无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中。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由党员干部去实施,党员干部的价值理念也需要由其行动去检验。可见,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就成为能否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如果党员干部缺乏踏踏实实的务实作风,那么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就会成为一个苍白无力的口号。因此,习近平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高度重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踏踏实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第一,强调办实事要聚焦于广大人民群众,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习近平高度重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贯彻落实,对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建议非常关注。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过程中,习近平也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一再强调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因为“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 日。。换言之,只有让群众来评判我们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得到确实保障。第二,突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键是办实事、谋实利。习近平本人一直严格恪守务实为民的优良作风,也一直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能够自觉贯彻这种工作作风。他曾多次倡导党员干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⑤。为了保证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始终坚持务实作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使为民办实事工作真正形成长效机制”⑥。这实际上是通过建立持久稳定的责任机制,来给广大党员干部造成必要的压力,从而督促他们更积极地为群众办实事。
[责任编辑:魏 磊]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新进展及前瞻性研究”(项目编号:12YJA710068)、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王 青,男,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先伦,男,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A81
A
1002-3909(2017)01-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