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德会战看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基于抗战老兵的口述史研究
2017-03-10谢琳君邱朴智桂志谦
谢琳君,邱朴智,桂志谦
(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郑州市龙门实验学校,河南郑州450003;3.长江文明馆,湖北武汉430040)
从常德会战看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基于抗战老兵的口述史研究
谢琳君1,邱朴智2,桂志谦3
(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郑州市龙门实验学校,河南郑州450003;3.长江文明馆,湖北武汉430040)
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日寇的炮火和残暴,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强烈追求民族独立,近代民族主义达到高潮之势。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中国人民尤其是常德人民众志成城,反对日本侵略。具体而言,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体现在三个方面:青年积极参军的抗日热情、官兵以身许国的奉献意识以及全民共赴国难的团结一致。
常德会战;口述历史;近代民族主义
常德会战,是1943年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会战。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军精锐74军57师以八千余虎贲将士抵御日军近四万装备优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孤守常德城16个昼夜,为外围部队反包围日军争取了大量时间。由于常德城垣战的惨烈悲壮及所处的亚洲战场的盟军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被历史学家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这场激烈的抗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让人肃然起敬的勇敢官兵,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他们永不屈服的毅力和为中华民族独立献身的精神则永远留在后人心中。笔者与团队队员有幸能亲自拜访八位幸存老兵,听他们诉说这段峥嵘岁月,形成了一份珍贵的口述史资料。当我们把常德会战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看,会发现常德会战作为抗日战争的一部分,高度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很好地诠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笔者拟将结合口述史资料和相关文献,论述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在常德会战中体现。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后形成的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虽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承袭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而来,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以传统“天下观”为基础,以“华夷之辨”和“华尊夷卑”为主要表现,经历了“内华夏,外夷狄”的族群意识到“华夷之辨”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转变;近代民族主义强调对民族国家、政党合法性的认同,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简单的说,传统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小家,而近代民族主义则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带有爱国主义色彩。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来愈深和西方民族主义学说的传入,使中国的民族主义由强调血缘、族群和文化转向了强调民族国家的近代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清末民初,在五四运动前后得到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高潮之势[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使得民族主义思潮走向高潮。日本侵略者的步伐每进一步,中国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就高涨一分。
李治国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共分为三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是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达到了顶峰[2]。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民族主义的高涨处于顶峰阶段。面临着日寇的炮火和残暴,中国军民上下一心,强烈要求抵御侵略和民族独立。在常德会战中,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积极参军、以身许国和全民团结。
一、青年积极参军,彰显抗日救亡的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是时代的主题。面临日军的进犯,众多热血男儿挺身而出,积极参军,彰显了他们对日寇的憎恨和抗日救亡的热情。那些有血有肉的青年们在日本入侵中国伊始,就已经同仇敌忾,都怒发冲冠要一起参加抗日战争,每次讨论得热火朝天[3]47。常德会战爆发时,他们正好成为了其中一员。青年教师谭昆山①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便主动加入军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当时正值暑假,没有教学任务,听到这个消息,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商量着怎样才能到前线去杀日军。赶巧的是,我的老乡,74军58师172旅旅长廖龄奇,正在祁东募兵,我没有多想就去报了名。”[4]339在笔者采访的几位老兵中,也有在抗日救亡的号召下自告奋勇参军的,当时年仅16的曾岳峰②,在国破家亡面前,不顾母亲反对,坚持入伍报国。“我是1943年8月23日参军的,当时还只有16岁。那一年日寇打到汉寿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急需增加兵力。当时,我两个哥哥都结婚了。我就自告奋勇参军,母亲疼爱我,不同意我去。我性子烈,就对母亲说:你不让我参军,我就吃水莽草(当地一种毒草)。在这种情况下,族长出面做我母亲的工作。他用手摸着我的头,对母亲说了16个字:年纪虽小,志气很高,国难当头,救国有功。就这样,母亲含着眼泪把我送上了抗日的战场。”③吴淞④也在长沙会战时,响应军队号召,加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到了38年了,日本飞机轰炸长沙,我想这个读书没有希望了,清华大学迁到长沙没有成功,读书没有成功。我上街去,我看到很多学生,很多学生啊,还有女同学啊都报名参军。长沙那个街上啊到处的标语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我心里想,我既然读书不成功了,有问题有困难,我又没有钱支持国家,我就出力,当兵吧。”⑤
从老兵的口述记录可以看出,中国青年男儿在山河破碎的危急情况下,其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在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和对抗日救亡的热烈追求上。因此他们积极参军,加入到抗日前线中去。
二、官兵以身许国,展现无私奉献的意识
常德会战时期,57师恪尽职守,坚持不懈,奉献自己的身躯筑起保卫常德的高墙。常德会战时期,在日军空军的轰炸下,城内一切食物店均被炸毁,国民党飞机将子弹、手榴弹、食物等投给城内的守军,但是投送的次数太少,远远不及实际需要[5]899。至1943年12月时,由于敌人的炮击和施放毒气,常德县城内水源全遭破坏,掘地三尺不见滴水,战士们眼发黄,胸发闷,有气无力,唇干舌燥,唇皮开裂,血丝粘连,呻吟之声不断,有的甚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尿解渴[5]907。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战士们仍然坚持战斗,誓死守城。同时,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甘愿为国捐躯,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采访中,每个老兵忆起那段血写的历史,仍记忆犹新。吴荣凯⑥说:“中国与日本就在城内搞血拼肉搏,打了9昼夜,中国军人前赴后继。你这个班十多个人守碉堡,打的只剩两个人了,也不能跑,不能转移。(有的人)抓两个手榴弹就往敌人的阵营里冲。”[8]吴淞向大家解释道:“手枪的作用只有两个,一是近距离射杀敌人,二是用于在紧急情况下自杀免作俘虏。”⑤据《中日常德之战》记载,74军57师涌现出了很多忠勇事迹。第169团一营三连下士王福明,11月28日早晨,担任东门城垣的守备,枪支被炸,身边仅剩手榴弹二枚。当时有十七名敌人在王福明守卫处向城上猛攻。王福明投弹一枚,炸死四名敌人。但有敌人两名,攻上城墙,王福明在此情况下,抽开身上手榴弹的引火,与敌人同归于尽。其志壮哉![5]178余程万作为57师师长,在接到保卫常德的命令后,为示必死决心,即时立下遗嘱与家人诀别。他在致夫人的电报中说:“此次奉最高统帅命令保卫常德,任务固堪重大,但余以能担负这个任务为光荣,余已决心为国牺牲,誓奸顽寇,幸勿眷念于怀天下艰难唯一死,充其行之极致,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文天祥说的‘男儿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诀别的时候,我瑾将后句改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为如何?”[5]907可见,余程万师长已是做好马革裹尸,杀身成仁的准备。从战士的英勇事迹和余程万的必死决心,可以看出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体现在常德守城军以身许国的义举中,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意识。即使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的官兵们仍然坚持不懈地抗击敌人,守卫国土,甚至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做好了捐躯报国的思想准备,以致在战争过程中,很多战士都不畏生死,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全民共赴国难,体现团结一致的精神
中日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少有的以我军胜利告终的一次重大战役。虎贲八千将士因为这场伟大的战役将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然而常德会战的胜利不仅仅依靠的是军方的力量,警察和人民群众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情况下,常德驻军、地方官员、城区警察以及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常德警察本无对外作战职责,但在县长戴九峰的带领下,他们也积极参与战争,与日军直接对战。吴荣凯回忆说:“常德警察有三四百个警察参加战斗,不过大部分都战死了,只剩一两百人。死了一两百人。武器都打没了。因为他们没有作战经验,在城里乱跑,所以死了两百人,就是被打死了的。”⑤在通过吴荣凯老人的口述资料考证警察参战问题时,笔者有两个疑问:一是常德警察是否真的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二是常德警察参战人数具体有多少。关于第一个问题,经过笔者调查,常德警察的确直接参与了与日作战。据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记载,常德被围时,戴九峰并未离开,而是带领警察与守军共存亡。11月23日,在余程万的极力劝说下,戴九峰才带领部分警察,突围出城。城内剩余的警士,与杂兵伙夫一同编入战斗队伍,参与了巷战和肉搏,参加堡垒争夺战[6]23。关于警察参战的人数,学术界尚未定论。笔者认为由于已经常德会战过去70年,(2013年采访),吴老记忆存在误差也是在情理之中。有学者指出有“突围前留下的有警察队长吴秀山率领警察20余人及警察局长任法廉与该局警员百余人”[7]121。戴九峰在突围时还带走了一部分人,剩下的为一百余人。民族主义在战时能够激发出国人巨大的能量,警察本是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的,没有效命沙场的职责。常德警察却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和常德守城军精诚合作,参加常德守城战,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肉搏和血拼。
常德群众也热情投身于抗战中,与军队同心协力,不仅仅为军队后方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大大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余程万师长就曾经评价:他们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等于无数门山炮,这武器是敌人所缺乏的。军民的彻底合作,甚至可以达到“可与之死”的境界。对于全民抗战的热情,吴淞回忆道:“我上街去,看到很多学生,还有女同学都报名参军”⑤。林文波⑦有如下一段回忆:“第162师奉命经陬市、梅田湖到华容以南约二十华里地区布防,堵敌南犯。部队经过集镇,老百姓均自发放鞭炮,热情洋溢,鼓舞官兵努力杀敌。师长和我立即下马,一面行进,一面举手答礼。我内心非常感动,心想如不能打败敌人,真是对不起老百姓。到梅田湖渡河时,船民自动帮忙将骡马驼子(弹药)卸下,分别用船渡过。其中有一匹驮马,乱蹦乱跳,负载泅渡到河中,船民急了,怕骡马淹死,弹药沉没,赶快划船去追,将驮子扶着过河。人民抗战情绪之高令官兵深受感动。”[8]160从当时民众口中哼唱的军民合作歌也可看出人民群众也积极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看,挖战壕,送子弹,抬伤兵,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我们同心协力干。”[5]275同时,据常德文史资料记载,当时,常德一带“未及逃出的居民,和郊区前线逃来的农民加上突围未成的警察,也自动组织轧制担架,参与抢救伤员及救火,与守军同生死共患难。”[9]32除了给予军队精神鼓励和积极投身战斗外,人民群众还给予军队物资支持。全国慰劳总会为了慰劳赴湘鄂前线的抗战将士,特发动陪都及各省市献金运动。当时永绥国立第八中学初中第二部的全体员生工友,以余师长程万以一师之众保卫常德,孤军守孤城苦战数日,卓绝艰苦,一面决定全体节食三日,另一面发起自由捐款,共得国币10 648.66元,汇交沅陵《国民日报》转寄前方慰劳余师,藉表敬仰之
忱[5]168。
综上可见,常德会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高涨,军警合作、军民的合作、警民合作,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踊跃地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族独立的行动中,正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近代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促使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整个民族的全体人民团结一致。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当日军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攻击,中华民族面临着灭种亡国的强烈危机时,中国人民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激发下,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油然而起,持之以恒地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国青年充满抗日热情,在常德会战前后积极参军;中国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舍生取义,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常德警察能在战时与守城军精诚合作,和日本短兵相见,中国人民群众能对中国军队给予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笔者以为近代民族主义在常德会战的特殊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具体来说,是指中华人民在民族危亡下的抗日救亡的热情,也是中国军人为国捐躯的奉献意识,更是中国军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展现出的众志成城和团结一致。这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意识,值得后人尊敬。
致谢:文中老兵口述记录为湖南师范大学口述史团队于2013年采访所得,团队成员包括谢琳君、邱朴智、朱雨绯、桂志谦、杨慧洁。笔者在此由衷地向保卫常德的抗日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要特别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德市武陵区文史委员会、常德会战研究会、常德市博物馆、常德市图书馆等单位对本团队的大力支持!
注释:
①谭昆山,1923年生,湖南衡阳人。1937年参军,编入74军58师。参加过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
②曾岳峰,1927年生,湖南汉寿人。国民革命军74军58师174团机枪射手。参加过常德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雪峰山战役等战役。
③湖南师范大学口述史团队.曾岳峰口述记录[Z].2013.
④吴淞,1938年参军,湖南长沙人。第九战区军战总监部参谋处担任中尉联络参谋。参加过常德会战等战役。
⑤湖南师范大学口述史团队.吴淞口述记录[Z].2013.
⑥吴荣凯,1922年生,湖南常德人。曾先后任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169团上尉书记,169团部军械主任。曾参加长沙三次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
⑦林文波,第44军第162师参谋长。
[1]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9-29.
[2]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7.
[3]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4]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叶荣开.中日常德之战[M].常德市志编纂委员会,1995.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陵文史(5)[M].长沙:政协武陵文史委,1989.
[7]龙佑云.孤城血拼——常德会战始末[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8]薛岳,余建勋.湖南会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常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常德市文史资料(1)[M].长沙:政协常德武陵文史委,1985.
The Upsurg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in he War of Changde——In View of an Oral History Research from the Veteran
XIE Lin-jun1,QIU Pu-zhi2,GUI Zhi-qian3
(1.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6;2.Zhengzhou longmen Experimental School,Zhengzhou,Henan 450003;3.The Changjiang Civilization Museum,Wuhan,Hubei430040)
Facing the Japanese fire and cruelty,Chinese militaries and civilians aspired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and Chinese modern nationalism became to upsurge in Anti-Japanes war.The war of changde broke out in 1943,the Chinese people,especially the people of Changde,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nd the modern nationalism's upsurge was in the peak. Specifically,the modern nationalism manifests in three aspects:joining the army on his own initiative,brave and sacrifice,uniting the people as one.
war of Changde;oralhistory;the modern nationalism
K265
A
1671-9743(2017)06-0083-04
2017-04-21
谢琳君,1992年生,女,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