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路径

2017-03-10白翠红

岭南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特色文化

白翠红

(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路径

白翠红

(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助于引导中国应势而谋提高国际地位,顺势而为建构中国话语权,乘势而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需要深刻的理性认知和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和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创新革命文化;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是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中的应势而谋,是在建构中国话语权中的顺势而为,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乘势而上。

(一)坚定文化自信,应势而谋,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包容开放、互利互鉴、共享共建、和平正义的发展理念,既有利于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结构转型,又有利于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更有利于引领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担当精神,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正如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说:“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3]13中国要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综合地位,就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应势而谋,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中华文化的潜力,发挥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的作用。

(二)坚定文化自信,顺势而为,建构中国话语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和世界潮流指向的话语权。建构中国话语权既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来进行,更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理解、不认同。例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误解为“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社会主义”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许多误解与误判,甚至认为“中国不会产生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否定态度,把中国社会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结为制度本身,试图将西方制度推销到中国。这些不理解、不认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挑战,坚定文化自信,以积极的态度、达观的精神迎接挑战,探索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尤其是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只有“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发展立场,才能认同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价值理念……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传达、传播于世界现代文化之林,影响与赢得世界文化价值理念与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4]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话语权,就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其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及时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积极评价,顺势而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中国话语权。

(三)坚定文化自信,乘势而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却日趋加剧,这需要各国共同思考人类命运,形成一种健康的未来发展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时代,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缘由及影响是全球性的,其有效解决有赖于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期盼,也是应对当前挑战、加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始终固有“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有“四海一家”的普世关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意识……总之,中华文化有以“天下为怀”的境界,始终坚守发展自身、回馈世界的理念,“一带一路”、亚投行、新万隆精神就是中国在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相应承担的大国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定能乘势而上,对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文化自信的前提

文化自信,就是其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文化自信既然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那么,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理性认知(即文化自知)和深厚情感(即文化担当)。

(一)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础——文化自知。

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的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文化亦如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文化自知为前提的。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没有文化的自知之明,在民族危机时往往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在民族崛起时往往产生文化自负心理。自卑或自负的心态都不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是指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中国近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屡遭挫折,国人逐渐从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的迷梦中惊醒时,却跌入民族自卑、文化落后的泥淖难以自拔,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卑。以至于在五四运动中,有些学者在爱国、振兴、拯救的愿望下,曾急切地提出“丢弃汉字”“抛弃传统文化”等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更有学者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罪恶感和赎罪意识,甚至“在潜意识中居然已经发展到对自身血统的鄙视,足见文化自卑程度之深了”[5]。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自信,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就必须全盘照搬。70多年前,鲁迅撰文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文化自信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盘桓在我们的心头。有些人谈到先进文化言必称美国、西方,对中华民族文化自卑自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严重弱化,甚至从源头上否定中华文明的自生性。《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一书的作者提出,三星堆属于犹太文明,中华民族是古代犹太人的后裔。通过论证早已破产的“中国文明西来说”,试图证明中西文明的一体性,将中华文化引向一条歧路——西化。

文化自负是指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态度和心理。“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朝贡体系和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体系,造就了中国的‘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的情结,其特点是唯我独尊。”[6]鸦片战争前,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盛况,使中国人从各个角度强调中华民族相对于夷狄的尊贵地位和不容侵犯的权威,最终形成“华夏为尊,夷狄为卑”的文化等级观念,确立了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华夏文明中心地位的确立,最终导致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走向了文化夜郎主义:自我封闭和对外界的茫然无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发展强大,于是有些人又开始沾沾自喜,过度自信中国发展模式,认为中国模式能提供新鲜经验和发展智慧,将中国模式不仅用经济话语来解释,而且用文化话语来解释,将中国模式归功于儒家文化,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将是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发展。这样的文化自负,将会阻滞中国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不利于中国发展。

(二)文化自信的情感基础——文化担当。

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产生,都与文化担当意识的缺失有关。文化担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在对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即深厚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一批勇于担当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包括对民族文化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觉醒。率先觉醒的人往往是具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的发展须要他们唤醒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对世界、民族和个人前途命运进行科学理性地自觉认知和践行追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觉醒可以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旗手向束缚民众思想的封建道德礼教发起猛攻,启发民众觉悟,革新思想,改造社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千百万农民特别是湖南农民被唤醒、被组织起来,冲决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编制的罗网,在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奔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觉醒,全体中华儿女被唤醒、被组织起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人们不再仅仅盘算自家庄稼和牛羊,而是开始深刻思考民族存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与日本帝国主义做最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建国后,用唯物史观改造唯心史观,用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代替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千百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被组织起来,为建设文明先进的新中国而努力工作。改革开放后,改革创新精神唤醒了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中国正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门槛上,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仍然要以文化担当为条件。

但是,现时中国社会不同程度地缺乏高度的文化责任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尤其是承载传播责任的媒体。一些媒体强调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以调侃文化经典、戏说革命历史来吸引眼球,靠着传播庸俗、低俗文化哗众取宠,不仅扰乱了社会文化主流,更误导和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娱乐至死”的媒介时代,一切文化内容都容易沦为娱乐的附庸。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唱歌、做菜,各个旅游团游遍世界,男男女女组团相亲……这些真人秀综艺节目,存在“抄、滥、空、假、俗、贵、霸”的乱象。打开手机视频,满屏的言情、都市、警匪、惊悚网络剧,大多网络剧在逐利原则下格调低下,甚至通过媚俗桥段和露骨对白,突出色情暴力,确实是娱乐有余而内涵不足。媒体不仅是娱乐的舞台,也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公共传播平台的媒体,应以文化立台,否则造成文化缺钙和贫血,文化自信又何以坚定?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习近平指出,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国人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物质文明的创造,更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创新革命文化;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秉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精神,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一)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悠久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也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但是现在中国社会,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传统文化被搞得热火朝天,合理的、极端的纷纷出场,很少有人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而是将经典阅读变为僵化表演,将迂腐死板的思维定式包装成附庸风雅的做作,这不仅无法将传统与现实对接,而且败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首先要加深全体国民对中华文化的喜爱,要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钥匙。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应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然之道。这可以为强调天人对立、人对自然索取的价值观提供根本性的补益纠正,对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根本性的矫正。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才会引起民众的关注和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大家公认的价值,又承接悠久的历史,它只有介入现代日常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存活”。例如,2016年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当晚收视率登上了全国第一,该节目在文化开掘上颇费苦心,选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两脚书橱”般的知识储备,令不少观众赞叹不已,这就是文化的胜利。还有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百家姓》《汉字英雄》等,这些有文化分量的节目,不仅可以形成生动鲜活的普遍参与局面,还可以留住观众的目光,引起观众的思考,诚心正意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创新革命文化。

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革命文化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特征。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展现的主要是艰苦奋斗的开辟精神。在长征时期,展现的主要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勇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展现的主要是不屈不挠、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展现的主要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心系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些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始终记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走向何方。正如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所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该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创新革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已经确定的道路继续前进。穿越95年的风雨历程,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接过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接力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精神永远不能丢,不但要继承学习革命精神,更要赋予革命精神以更多的时代内涵,让其永远鲜活生动。不忘初心,继承创新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继续前进。

(三)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事关国之大计,民之福祉。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历史经验表明,文化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战线中的一条战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如何,关键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发展繁荣。

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通过文艺作品,将国家层面的文化自信转变为社会层面的文化自信。文艺作品不能仅仅充当大众放松娱乐、宣泄压力的出口,应该自觉摒弃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弘扬真善美的东西,呈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厚度的内容,以坚守自身的文化担当,坚信自身的价值引领作用。文艺作品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底色、一种基调,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大众的心灵,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大众践行,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衰弱[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周峰.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J].岭南学刊,2016,(5).

[5]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6]胡键.文化强国战略:跳出文化自负与自卑窠臼[DB/OL].http://www.qstheory.cn/wh/whzl/201201/t20120130_136199.htm.

(责任编辑:武晟)

D032

A

1003-7462(2017)05-0122-05

10.13977/j.cnki.lnxk.2017.05.019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GD13XMK01)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2017GZGJ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特色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