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平县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2017-03-10吴朝兴

理论与当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黄平民族旅游

吴朝兴

黄平县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吴朝兴

一、黄平县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黄平县的民族文化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瑰丽、神奇的特点,非常具有山地农耕文化特征。民族风情十分浓郁,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民族饮食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人类生命本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游客们只要到黄平,就总感觉到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走进黄平,寻访苗乡,探望傼寨,可访蚩尤部落,可观后羿风采。唱古歌大歌,展豪放习性;观奇特婚恋,感远古浪漫;赏民族建筑,沐山川灵气;穿苗傼服饰,悟人生幽思;击铜鼓吹笙,抒怀古性情;尝酸汤稀饭,品世间甘甜;喝牛角美酒,闻历史烟尘;栖疲惫心灵,求返璞归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苗傼同胞天人合一、纯真自然、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气息。

二、黄平县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

黄平县各民族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但让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仅有一小部分得到利用。民族文化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继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造成民族文化加速消失进程的原因和现状的几个方面:

一是广大民族地区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于民族的变异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冲击、吸纳、借鉴,特别是受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的影响,受不可抗拒的都市文化的冲击,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渗透以及现代文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本来就很脆弱的民族文化迅速消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远离家园,没有时间和心思向老一辈学习,导致民族歌曲不会唱,民族舞蹈不会跳,民族语言不会讲,民族工艺不会做,逐渐甚至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二是经济的发展,农村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作为民族文化村寨来保护的地方,也修了许多砖房,这与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风格极不相称,失去了民族文化特色。

二是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着弊端。一是农村中小学普遍没有很好地设立民族文化课,前几年开设的民族语文班、民族工艺美术班,也因种种原因停办。二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感情,追求当代艺术多,研究开发民族民间艺术少,更不能很好地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艺术。三是一些民族文化的内容陈旧,表现形式单调,不能与时俱进,因而没有吸引力。如苗族民间所唱的酒歌仍然是传统意义的内容,缺乏时代感。纯粹的民间传播,可能导致自生自灭。因此,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实现转型,既要保留传统,又要适合现代人的需要,这是值得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三是民间艺人的老化,导致民族文化工作后继乏人。无数的民间老艺人正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古老原生文化的见证者,作为民间文化的携带者,民间老艺人的离去,意味着民族民间文化的部分消失或整体消亡,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随之而来的民族民间文化“断层”。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断层”走向只会越来越加速运作。如,苗族古歌古词,年轻人不会也不愿学,传承人不断减少,有可能出现消亡的危险;

三、开发黄平县民族文化的思考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有关部门提出了针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景点、景区建设,发展旅游业的一些措施,县乡两级举办了一些民族文化活动,但效果不算乐观,距离旅游井喷式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黄平县民族文化资源,要从多个维度,多管齐下,综合思考。

(一)要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像带等形式保护起来;近两年来,我们县收集整理了《苗族古歌古词》《苗族芦笙词》《苗族情歌》等,同时变成电子图书,放在且兰黄平网站,供人们随时查阅;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为了开发利用我们的服饰、银饰、蜡染文化,我们正在思考,结合外界大众的审美要求,积极走民族文化创意开发之路,植入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让更多人喜欢和接受,形成稳定的文化产业链条,从而增加收入。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如自2014年开始,我县和北京山水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2015年5月进京首演成功后,观众好评如潮,反响很好。2016年,该作品代表贵州省和《嘎老》一起于9月进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挖掘打造这台舞蹈诗,其主要目的是在挖掘和宣传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配合全县文化旅游开发,丰富文化旅游载体,让外来客人有看头,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文化产业收入。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特别是积极争取贵州省文联的支持,如在苗陇九年制学校、谷陇中学、谷陇小学、东坡小学等开展文艺支教工作,从小就培养少数民族孩子们传承民族文化知识。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五)加强组织保证,让民族文化开发与利用有坚强的后盾

要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为成员的县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委员会,开展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全县掀起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潮。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旅游兴县战略,明确发展目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黄平民族文化旅游进行科学论证,形象定位,品牌定位。要有品牌意识,树品牌观念,造品牌效应,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尽快制定出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纲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黄平城乡重要特色支撑。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基金会,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经费的投入。民族文化旅游,软件是关键,对民族歌舞、民族习俗、文化传承、节日活动、民族民间工艺这些代表民族特征的软件,要加大保护性投入。每年对在弘扬、传承、展示民族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奖励,使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发展的民间艺人和热衷民族文化工作的专家学者得到经济的扶持,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发展。

(六)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县的决定上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爱护、培育民族文化,只要是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节日集会都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不要认为民族的东西都是低品位的,因为品位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取决于它的思想内涵。要增强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意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使全县人民特别是民族文化村的群众,对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并自觉地培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要创建优美的民族文化旅游环境。一是加大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除借助上级和外界媒体宣传外,主要靠县内的各种宣传工具。因此,有关部门在办好电视的同时要尽快恢复县广播站播音,在广播和电视上开设民族语言广播、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介绍等栏目,营造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民族之声入脑入耳。二是在接待游客时要做到热情、友好、真诚,体现民族情感。特别是从事民居接待的家庭,要真正把游客当作自家的姨妈姊妹,吃饭时要有主人陪餐,给客人倒酒添饭、唱歌劝酒,不能像饭店一样摆一桌饭让客人自己吃。三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地人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最担心的是卫生问题,特别是饮食卫生,因此讲究卫生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四是各旅游接待宾馆、民族村寨要真正展示出民族文化气氛,建筑、衣着、饮食、礼仪等方面都要有民族文化的特点。五是设计一个能够体现黄平形象的民族文化标志,使之深深地映入客人的脑海。

(七)采取得力措施助推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实实在在落到实处

建立民族文史馆,加强对民族文化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民族文化古籍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文化瑰宝,前些年,县民委已经整理出版了一部分,很受人们的欢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民族文化古籍必将迎来更多中外学者的青睐。编写民族文化教材,加强民族文化培训。有关部门要组织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及老教师、老艺人编写民族文化乡土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民族语文、民族歌舞、民族工艺美术、民族历史、民族礼仪等课程,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县筹备人才。在教学中,还要有所创新,融入新的时代内容,让民族文化之花开遍黄平的山乡田野。组建和培养一支热爱并勇于献身家乡旅游事业,既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旅游专业知识,又十分了解本地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各乡村要激发各民族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成立地方民族歌舞队、芦笙队、铜鼓队、龙灯队等民族文化组织,长期开展活动。积极挖掘、抢救、整理具有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尽快推出具有特色的民族饮食系列产品,规划并逐步修建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的旅游环境。认真执行各级政府关于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办法,在加强“一城三星”建设、打造四个亮点的同时,切实做好民族文化村的开发和保护。以往,许多地方虽以模型方式来展示民族文化,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云南世博园的民族村等,但这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缩影,没有实地的民族文化村那样有真情实感。在民族文化村,游客不仅受到主人以本民族礼节热情接待,而且可看到该民族的真实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黄平县委)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黄平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贵州黄平重安镇:食用菌种植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