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变”推动山地旅游发展的启示

2017-05-18李如海

理论与当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三变山地

李如海

“三变”推动山地旅游发展的启示

李如海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三变”改革)为主要路径的山区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三变”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发源于基层,根植于实践,受到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同时,六盘水市将“三变”改革的经验深入推广到山地旅游发展之中,积极探索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产权改革,盘活景区土地、资源、自然风光、劳动力等要素,通过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景区经营体制改革、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山地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六盘水市的“三变+大旅游”模式,对发挥贵州山地资源禀赋,立足“公园省”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实现旅游的井喷式增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盘水市将“三变”改革的模式引入景区建设,通过盘活农村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整合景区各种资源要素,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激活了景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景区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农村“三变”改革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六盘水市“三变”+旅游的核心就是盘活潜在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各要素,通过各类旅游经营主体搭建平台,建立旅游经营主体、景区管委会、辖区政府、社区居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旅游经营模式,对盘活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调动景区周边民众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走“三变”+大旅游的路径,推动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不仅实现了旅游景区的无中生有,并且对景区周边的农户、贫困户实现了较大程度覆盖,把旅游发展与区域扶贫攻坚结合在一起,同时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道路,对贵州山地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在推进“三变”改革的过程中,六盘水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三变”路径,“三变”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三变”+特色农业旅游、“三变”+特色山地旅游、“三变”+特色旅游村镇、“三变”+特色文化等逐步规范拓展定型“三变+N”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纵观“三变”+大旅游的发展特点,对贵州山地旅游的发展呈现出四个启示意义。

第一,“三变”改革,创新了旅游经营体制。“三变”+大旅游的发展模式,其本质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股份制改革。旅游景区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旅游景区股份制改造简单地说就是三权分离,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国家委托的政府主管部门,经营权归股份制企业。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产权关系明晰、责任主体到位、市场对接充分的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景区国有产权不变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使景区从传统的事业型经营方式向企业型经营方式转变,将原来非市场化经营的实体,置于市场环境中,实施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旅游景区通过注入“三变”改革的模式,盘活了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激发了许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通过对旅游景区进行股份制改革、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率: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股份制改革增加旅游企业自身的“造血”实力,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市场化运作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第二,从旅游经营模式来看,“三变”与旅游的融合,是拓展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机制的体现。每一个旅游景区的发展,只有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可、参与,才有持续稳定发展的生命力。旅游景区的经营与发展,特别是风景名胜区与文化遗产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都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为当地居民的发展服务,而拥有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对股份制经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实现股份制企业经营的旅游景区应当确保一定当地居民的参股比重,居民通过参股,进入股份制企业,参与景区经营管理的决策与监督。六盘水市“三变”+山地旅游的模式,便是借鉴了瑞士旅游的发展经验:实行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瑞士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都必须经过地方政府和百姓的同意后才能实施,并在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惠及普通民众,解决他们的就业等需求,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他们的支持,保障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因此,贵州在山地旅游发展中,应该增加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居民受益的比重,更多地惠及民生,加强旅游利益的相关性。

第三,对精准扶贫而言,“三变”与旅游的融合,是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重要渠道。通过建立旅游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农户利益联结关系,搭建贫困群众资源、资产入股旅游景区,贫困群众就业的平台,贫困群众通过旅游实现资产性收入和劳动就业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改变贫困的整体面貌。当然,为深化贫困群众参与“三变”+旅游模式的体制机制,现阶段仍需要政府统筹主导,由景区管委会、旅游企业(公司)、村集体统一协调贫困群众的利益,在股份分红、劳务收入、旅游参与等方面优先保障其利益。

第四,对文化传承而言,“三变”与旅游的融合,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各类资金的支持和各类传承人努力。但是缺乏良好的传承机制,或是民族文化的市场活力不足,如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不能与市场对接,总有一天,将失去其生活的土壤而逐渐消失。若探索股份合作的经营方式,将民族民间手工技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公司负责开拓产品市场与销售,合作社负责对农户制作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生产管理,让民族民间文化产生经济效益,这样,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将会成为文化区域内民众自觉的行为。

贵州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各级政府、各类旅游经营主体、旅游社区群体需吸取“三变”改革的有效模式,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开展“三变”+山地旅游的实际工作,以创新旅游经营体制改革、扩大社区旅游参与度、完善各类群体旅游市场链接机制,以实现贵州山地旅游的井喷式增长。

(作者单位: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三变山地
山地草甸
一线光阴入洞中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山的国度
My Room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