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耀娄山 风骨传后人
2017-05-18江继义
江继义
红色耀娄山 风骨传后人
江继义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夺取了遵义的咽喉——娄山关,拉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在战士的欢呼中,毛泽东策马伫立关口,想起战斗开始前的长空雁阵、晓月微寒;战斗中的金戈铁马,炮火煮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在心中熊熊升腾。而彼时的霜晨月,犹如照亮中国前进的路灯,在娄山关开启了点亮红军胜利之师的征程。
时间走到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岁月,1992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在此基础上,2003年成立的汇川区用夸父逐日的勇气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1+7”开放创新平台,成为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海汇百川·再越雄关”,也成为汇川疾驰不怠的精神源泉。
在这片新天地里,既有“风雨娄山关的红土”,也有“沧桑海龙屯的岁月”,还有“美丽新汇川的繁花”。因娄山关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海龙屯锲而不舍的申遗精神、国开区再越雄关的开创精神,汇川,快速成长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北面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
80多年前,大批红军部队驻扎汇川境内,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及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三十多个日日夜夜里,红军在汇川建立革命组织4个,在沿途集镇书写了不少宣传标语,至今仍保留55幅,成为遵义境内红军标语保留最多的县(区)。
1935年初在娄山关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且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闻名中外的“娄山关大捷”,赢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不少红军将士把鲜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其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就牺牲在现汇川境内的小龙山上。
雁过长空,英雄无悔;军民相拥,鱼水情深。红军在汇期间,留下了诸如“娄山猎户为红军引路”“保安队长保红军”“主仆同救伤病员”“一碗苞谷饭给付4铜元”“红军战士感恩改姓名”等许多红军爱护百姓、百姓拥戴红军的故事。同时也遗留了不少文物,其中弥足珍贵的是“红军川陕苏维埃铜币”,迄今为止在全国共发现3枚;“抗捐委员会公章”在全省也是唯一的1枚。
二、锲而不舍的“申遗”精神
2015年,在无数“申遗人”的努力下,海龙屯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700年风雨苍黄的海龙屯,不但是中国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亚洲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军事城堡。在荒芜400多年后的今天,汇川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举全区之力,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文物修缮、环境治理、民居改造等29个项目,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3月到2015年7月期间,从坚守遗产发掘地的考古人员到遗产项目实施现场的工作者,无数的“申遗人”从“保护遗址”的责任和良心出发,从传承古播州土司文化的使命出发,凭着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和意志,以异于常人的努力,绘就了海龙屯申遗及保护之路的磅礴画卷。
三年申遗之路,不仅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殿堂,更重要的,是其中涌现出来的海龙屯“申遗”精神。这种精神,是坚韧不拔、众志成城长征精神的延续,是“海汇百川·再越雄关”汇川精神的补充,是这片红色土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写照。
三、再越雄关的创业精神
汇川是古老的,2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汇川是年轻的,1992年的开发区是新时代的起航站。如今的汇川,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1+7”重点开放创新平台,在“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新征程中,逐渐凝聚成“海汇百川·再越雄关”的国开区创业精神。这一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这一精神,也是三线精神的升华。
1964年,遵义三线建设以铁路为先导,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开启了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相互配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自此,遵义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实力得到增强,交通运输得到改善,城镇化进程得到加快。通过三线建设,遵义中心城区迅速发展成为黔北新型工业的中心城市。三线建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遵义一代人。
凭着三线建设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汇川,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雏形开启了走向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形成了以“061”基地、天仪厂、长征电器等为代表的“三线建设”文化的生动局面。从今天来看,“三线建设”留存的不仅是“战天斗地·奋勇拼搏”的一段记忆,三线精神更是汇川精神的又一根基所在。
千秋古韵汇川城,钟灵毓秀客如烟。在长征精神、申遗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指引下,娄山关、国开区、海龙屯分别作为汇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张名片,是57万汇川人的骄傲,也是57万汇川人“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精神源泉。
(作者单位:中共汇川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谢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