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鲁豫巡阅使职能探析

2017-03-10冯巧霞

关键词:曹锟吴佩孚

冯巧霞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直鲁豫巡阅使职能探析

冯巧霞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巡阅使制度作为北京政府时期一种独特的军政制度,在民国前期的国家政局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产生伴随着军阀间的割据混战,是在民初国家中心力量缺失、群雄并立的情况下,各军阀政治斗争的产物。直鲁豫巡阅使可以说是当时所设各巡阅使的典型代表,不仅设有一套超省级的使署机构维持秩序,而且还时常遥控中央,干预国政。它是北京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设置的非常置机构,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北京政府;直鲁豫巡阅使;军阀政治

北京政府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力量逐渐坐大,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地方化,导致军阀势力的广泛存在,成为一种特殊的军政力量。对于这种特殊力量,北京政府不得不采取特殊的办法与制度对待之。为了安置势力较大的地方化的军事实力派,以稳定中央的统治,中央政府根据特定情形,置巡阅使等特设使职。巡阅使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军政制度,自1912年11月27日长江巡阅使的设立,到1924年临时执政段祺瑞下令“各省巡阅使均著即行裁撤”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71页。,共存在12年之久,对民国前期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极为薄弱②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有: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0月;《东三省巡阅使职能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民国前期使职设置考略》,《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长江巡阅使军政职能探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热察绥巡阅使与民国前期特区军政体制探析》,《南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民国前期使职的渊源、特点及其作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张建军:《从蒙疆经略使到热察绥巡阅使——民国北京政府后期奉直两系对蒙古地区的争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民国北京政府两湖巡阅使设置始末考述》,《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笔者拟以其中对军阀政治影响较大的直鲁豫巡阅使为考察对象,着重探讨直鲁豫巡阅使的职设与军政职能,及其与民国军阀政治之内在联系。

一、直鲁豫巡阅使的职设

在民国北京政府统治中国的16年间,中国政治形势可谓瞬息万变,虽说是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制度却是有名无实,军阀弄权干政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直皖战后,直奉两大派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权。直系领袖曹锟以胜利者的姿态,坐镇保定,遥控北京政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奉系首领张作霖,自认在战争中拔刀相助直系且亟欲扩张势力,对北京政府颐指气使。其时,北洋政府的权力实际已被直奉两大军阀架空。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平衡直奉权力,1920年8月20日,大总统徐世昌“特任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71页。,以与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处于平等地位。9月2日又“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大总统令》,《兵事杂志》1920年第78期。。这种安排,也是中央政府对军事力量地方化特殊势力合法性的不得已承认。

直鲁豫巡阅使由中央特派军官充任,特任直系首领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正使之下设副使,与巡阅使任职要求相近,巡阅副使一职由中央简派将官充任,由直系二号核心人物吴佩孚充任,“佩于九月二日奉大总统令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旋蒙颁发副使银印一颗,自维学浅才疏,膺兹重任,深虞陨越,今以大局未定,国事多艰,袛得免为承受,籍图报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吴佩孚档案资料选编》,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2009年,第61页。。曹锟一心出任总统,并于1923年当选总统,巡阅使职务遂由副使吴佩孚接任,王承斌任直鲁豫巡阅副使之位。终直鲁豫巡阅使署共两任正使,先后由曹锟、吴佩孚担任,两任副使,先后由吴佩孚、王承斌担任。第二次直奉战后,直系溃败,直鲁豫巡阅使一职撤销,可谓其兴于军事胜利,亡于军事失败。

巡阅副使一职并非常设,也“非各巡阅使所尽有”,它和巡阅使设立的原因大同小异,也是根据特定情形而设,如两广巡阅使及闽浙巡阅使等并没有设立巡阅副使之职。同时,巡阅副使设置的期限“亦非尽与巡阅使相终始”,*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4页。如长江巡阅使的裁撤是在1920年10月,而长江巡阅副使早在1919年12月就已经被裁撤。直鲁豫巡阅副使与其它巡阅使之下所设副使有所不同,直鲁豫巡阅副使的设立有其自身独特性。吴佩孚在直系内部的地位异常突出,他文韬武略、有勇有谋,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整个直系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吴佩孚这位“常胜将军”。由于吴佩孚在直系内部成为仅次于曹锟的二号核心人物,为安置吴佩孚,于正使之下设置副使一职,而且赋予了副使相当大的权力,“巡阅副使之权限,为赞襄巡阅使行使职权,并处理一切事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69页。。1923年曹锟出任总统后,吴佩孚升任正使,当时直系已然形成津保洛派系格局。其中,以王承斌为副使,目的有二:一是安抚津派与保派,一是牵制洛派吴佩孚的势力。直鲁豫巡阅副使的设置伴随着其独特的因素演化而来,因此专列一目述之。

巡阅使制虽曰“制度”,却是一种特殊性的、非有一定之规的体制,“巡阅使之设,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变态”*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47页。。所谓“变态”就是病态,是不成其为制度的“制度”。北京政府所设巡阅使之初衷,“不过以距离中央较远,政务较繁,形势较重的地方,恐负托之官吏,处理或有疏虞,中央耳目未及,故简任声望素隆的大员,替中央分劳,巡阅指定地方的政务设施”*《巡阅使督军复活的安靖主任制度》,《青春旬刊》1932年第1卷第7期。。但该制度设置以后并未按照中央政府预定的轨道运行,反而脱离了政府的控制,且常对中央形成掣肘之势。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尤其是受力量较大的军事实力派的影响,巡阅使职权的大小不仅“视其人选的地位而定”,而且常有变更,其势力所及,不但超过他们应有的地域范围,还往往干涉到各省的一般行政,“致使各省的军政民政长官成为他们的附庸”*陈之迈:《中国政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0页。。尤其是直、鲁、豫三省,其中鲁、豫两省,并非离京距离较远的地区,实际上是近邻京师之地,而直省更是号称“直隶”京师的心腹之地,这三省怎么能适用外派的巡阅使制度来管理呢?之所以设置,显然与制度的规定完全相反,而是直系特殊的军事权势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各巡阅使署的设置都有特殊的军事权势背景,这样,不仅正使与其副使的本职在于协助三省军政长官对三省军队进行节制、调遣,而且挑战中央权威,割据一方,致使中央权力虚化,与为“中央耳目”、“替中央分劳”的设置目标的规定背道而驰。之前规定的“会同区内各省军政长官,筹办目的事务”*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26页。的直鲁豫巡阅使职权,在不断上演的军阀争斗中日益膨胀,巡阅使制度逐渐演变为军阀实施军政独裁体制的工具。如自直皖战争以后,北京几乎居于直鲁豫巡阅使及东三省巡阅使的共同支配之下;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不仅控制所应辖区域,而且还把势力伸展到江苏、湖北、陕西、江西乃至四川、福建等省。到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使之时,直系更是一手遮天。在中央,他们大权独揽,操纵国会和内阁;在地方,他们拥兵自重,势同割据。各军阀似如古代战国的群雄并立,五代的藩镇割据,他们无视国家纲纪法度,纷争不断,使整个中国遭受了长时期的战乱与摧残,更为本已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以求出路的中国政局增添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特殊的军事势力利用特殊的地方军政制度,反而掌控了国家最高权力,恰是对国家规则的破坏。

二、直鲁豫巡阅使署的编制与职责

巡阅使的衙门称为巡阅使署,是巡阅使的办公场所。鉴于其突出的重要性,巡阅使署设立于巡阅使辖区内相当重要的地方,以便于巡阅使号令各方和高效行使职权。至于巡阅使署的组织,“中央采取个别立法主义”,即每设置一个巡阅使,中央政府就颁布一个巡阅使署组织条例。但事实上,“各使署组织之大体,颇多相类”。比如说,直鲁豫巡阅使署的设置即与北洋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巡阅使署组织条例《长江巡阅使条例》及较早的两广巡阅使署、东三省巡阅使署编制大体一致。至于中央政府采行个别立法主义的原因,表面上看,“或以各使差别较大”,不方便作出统一的规定,再加上它具有“临时而又重要”*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23页。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设立使署,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节制的效果。实际上,是因为各巡阅使均为特殊势力,是中央政权迁就各军事强人的体现,是因人设制的结果。对于直鲁豫巡阅使署的编制与职责,笔者拟重点从曹锟、吴佩孚分别担任直鲁豫巡阅使的这两个时期展开详细论述。

(一)曹锟时期

巡阅使为巡阅使署最高长官,署内一切事务均由其全权负责,这就赋予了巡阅使在辖区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巡阅使署的内部组织,除巡阅使外,一般还设有参谋长和秘书、参谋、副官、政务、军务、军医、军需、军法等八处。其中,署内参谋长一职的作用甚为重要,从1920年10月17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的《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中即可看出,“直鲁豫巡阅使署设参谋长一人,简任,承巡阅使之命,办理署内一切事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70~771页。。直鲁豫巡阅使署多分处办事,上述八处“各处置处长一人,简任,承巡阅使之命,掌理本处事务”*《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23期。。八处的职责分别是:“秘书处掌理机要事项;参谋处掌理军事计划事项;副官处掌理宣达事项;政务处掌理军务行政事项;军务处掌理关于军队事项;军医处掌理关于军队卫生事项;军需处掌理军需事项;军法掌理关于陆军司法事项。”*《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23期。此外,“各处分设各科,科置科长一人,荐任,科员无定额,委任,承长官之命分掌本科事务。各处分科,以别表定之。科员之额数,由巡阅使酌定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71页。。

依照《直鲁豫巡阅使公署组织令》,除上述所属参谋长及八处之外,巡阅使署内还可酌设顾问和咨议以备咨询,至于担任顾问及咨议人员的数额,“无定额”*《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政府公报》1920年第1678期。,而是由巡阅使视具体情况而定。巡阅使署“设宪兵司令一员,宪兵一百名至三百名”,同时“巡阅使署得设卫队,由巡阅使就现有军队内拨充”*《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政府公报》1920年第1678期。。以上所述乃巡阅使署本身之组织,此外为达某种目的,有的还可以在其巡阅使署以外的地方设附属机关,如直鲁豫巡阅使署,于北京设有驻京侦缉处。

这样,直鲁豫巡阅使署即建立了一套由巡阅使领衔、层层隶属、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办事机构,保证了巡阅使署内部日常事务的有秩序运作,不仅有利于确立和维护巡阅使于署内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使署的办事效率。

同时,北洋政府为了调和地方军阀之间以及军阀和中央之间的矛盾,有些地区还设副使署。直皖战争结束后,曹锟以直鲁豫巡阅使坐镇保定,而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副使,设署洛阳。1920年10月6日,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向大总统徐世昌呈递关于直鲁豫巡阅副使权限及副使署的机构设置方案,10月7日经参陆办公处批准,“巡阅副使之权限,为赞襄巡阅使行使职权,并处理一切事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69页。,并“于巡阅副使署内分设参谋处、秘书处、副官处。其各处应置办公人员,视公事繁简,酌加规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1编《军事(1)》下册,第770页。。这样,不仅从侧面反映出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对中央政令的强大影响力,还明确了巡阅副使吴佩孚的职责,吴的洛署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办事机构。

(二)吴佩孚时期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直系灵魂吴佩孚,由直鲁豫巡阅副使升任正使,依旧坐镇洛阳呼风唤雨。此时,吴佩孚拥兵数十万,掌控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洛阳俨然成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被时人称为“西宫”,设有全国18个省督理、督办代表机构。1923年4月22日,康有为曾在吴佩孚五十寿辰上题“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古蓨孙:《甲子内乱始末纪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的寿联,给予吴佩孚极大赞誉。就连当时身居总统之位的曹锟也不得不说: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可见洛署之盛势。

鉴于吴佩孚直鲁豫巡阅使署之编制与曹锟时期保署编制基本相同,所以,此处笔者仅选其中关键部门以及与保署所设之不同部门述之,其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洛署“虽乏统计之资料,然……可推见其为一庞大之机构”*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第348页。,关于这一点,从上文所提到的吴佩孚洛署之盛势即可得到印证。为了处理军政外交等要务,吴佩孚巡阅使署内层设有参谋、军需、军械、执法、政务、教育、交际和副官(又称承启)等八大处,“机构之庞大俨然政府一般,其中尤以白坚武所领导的政务处事务最为繁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北文史资料》第30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7页。。“政务处下设立机要、法制、财政、外交、文书五科,实为巡署中的心脏机构,所以时人对政务处有吴佩孚的‘小内阁’之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30辑,第57页。,白坚武在日记中记载:“公务冗忙,……除睡与饭外无光阴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18页。洛署除政务处之外,参谋处事务亦颇繁要,所以参谋处下亦分五课,即海军、交通、印刷、铁道、河川。对于洛署的财务,吴佩孚则进行严密的直接控制,“洛署组织,财务机构有二:一曰军需处……一曰财政科……军需处司外求接济之责,财政科负自行设法之任……但分工固明,而合作甚少,经办文件,皆不会同,几等于各行其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辑《晚清北洋》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94页。。军需处与财政科所办各事,都是“直接秉承巡帅办理”,其科外人员“仅知有其事,所不能详也”*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辑《晚清北洋》下册,第394页。。八大处之外尤有三场(试农、养鸡、制冰)、两局(植林、蚕农)、两所(航空、无线电)、小两处(花卉、电器)、两院(病院、兽医)、一楼(继光楼,招待宾客之所)、一房(汽车)。

此外,洛署内还设有顾问、咨议、随办营务、副官、差遣各等各级人员。“先生驻师洛阳,颇欲利用外人以为建立功业之助”*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第347页。,列名直鲁豫巡阅使署外籍顾问团者,有上海《字林西报》社长英人H.F.荷立斯氏,上海《字林西报》主笔英人O.M.格林氏,还有常追随左右受命招待中外访客及对日交涉之责日人冈野增次郎。

直鲁豫巡阅使署和副使署,按规定是管辖地区军政的机构,统辖区域内陆军,会同区内各省军政首脑,筹办处理区内军事事务,然“实为北洋政府的派出机构,不仅对辖区内的军队有督训、指挥权,而且对三省民政、财政无所不控”*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七十五卷·军事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5页。。直鲁豫巡阅使署不仅能控制所应辖区域,而且还把势力伸展到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江西乃至四川、福建等省,它“既不以军政为限,也不受地区名义的束缚,形成超省级的太上皇政府”*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三、直鲁豫巡阅使对地方政局的控制

各军阀依靠强大武力,割据混战,加上西方国家在其背后的活动,中国政局更趋复杂。直鲁豫巡阅使的设置及其作用,就地方政制而言,它强化了直鲁豫军政体制区域一体化进程,并为以后吴佩孚宣布实行武力统一全国的计划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民国前期直鲁豫超省级的巡阅使军政体制,促成了以巡阅使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外交的区域一体化。

(一)直鲁豫地方军政一体化

曹锟、吴佩孚身为直鲁豫巡阅使、副巡阅使,“对两使辖区三省的控制是极为严密有效”*李良玉、吴修申:《倪嗣冲与北洋军阀》,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366页。,同时“这三省又系直系军阀控制力最强的地区”*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6页。。为实现所辖区域的地方军政体制一体化,曹锟、吴佩孚先后以其直鲁豫巡阅使身份,依靠强大军事实力,将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直隶是直曹的大本营。直皖之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及总统贿选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在保定谋划决策的。曹锟以直隶督军身份兼领直鲁豫巡阅使,控制直鲁豫三省,其弟曹锐在其升任直隶督军后不久就坐上了直隶省长的位置。再加上曹锟贿选总统成功以后,他的下属王承斌更是以直隶督军兼领直鲁豫巡阅副使。在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基础上,直隶的军、民、财权尽归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其对直隶的控制自然不言而喻。

直鲁豫巡阅使对河南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吴佩孚对河南两任督军赵倜和冯玉祥的压制。1920年直皖战后,吴佩孚开府洛阳,成为河南地区的太上皇。河南督军赵倜权力大大受限,乃至于第一次直奉战争,赵倜反直,为直系所败。直奉战争告终,冯玉祥继赵为豫督,其后北京政府“因曹吴之意恐冯玉祥势力,调之至北京,改任为陆军检阅史,所部亦移驻京师,而以直系嫡派之张福来部第二十四师代之驻豫”*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0页。。陆军检阅史有名无实,这样既使冯丧失了地盘,又使其失去了兵源和财源。再加上巡阅使署需要给养大批军队,吴佩孚“自民国八年入洛至民国十三年之六年间,用变态筹款方法支付军费之总额,实达银六百八十余万两”*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第353页。,并且至此,“河南驻军,较之十一年盖增两倍”*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1页。,其在河南之穷兵黩武可见一斑。

相比于对直隶、河南两省的控制,直鲁豫巡阅使对山东的控制力稍弱一些。“唯山东虽系北洋系而非直系嫡派,军队变动较稀”*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1页。,山东原是皖系势力范围,并且当时两任山东督军田中玉、郑士琦也都原属皖系,他们皆在皖系败于直系后归附直系。曹锟为了把触角延伸到山东,于1922年9月30日特派他的心腹、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谋长熊炳琦接任山东省长,以便直接控制山东。实际上,直鲁豫巡阅使对山东的控制也有强烈的表现。曹锟贿选丑闻被揭露以后,为了尽快获得外国承认以便箝制舆论,免去田中玉山东督理职务,让其做了临城劫车案的牺牲品。并且,1924年吴佩孚为了剥夺与皖系较接近之山东督军郑士琦所兼任之第五师师长一职,“事先(三月二十一日)以杨清臣代豫督张福来为第二十四师师长(张为吴之嫡系),以佯示无私,而杜郑士琦之口”。吴佩孚咄咄逼人,郑士琦实属无奈,后来“除孙(宗先,亲直)原有之第五师师长一职其任命仍出于郑士琦之荐任外,新任全师各官长,皆渐易吴佩孚之亲信”*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5页。。

相比于直隶、河南两省,山东虽是直鲁豫巡阅使势力范围中最薄弱的一环,但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下,其对山东的控制力还是相当强大的,直、鲁、豫三省均在其严密控制之下。纵向而言,直鲁豫巡阅使署成为介于中央政府与省之间的一级准军政机构。横向而言,省级机构形式上是“军民分立”,实质上却是“以军统政”,省长公署又是督军公署的附庸,直、鲁、豫三省省长公署及其督军公署则成为直鲁豫巡阅使署的下属机构。因此,可以说直鲁豫巡阅使曹、吴及其所控的使署势力相当强大,三省的军权、民权和财权都成为其囊中之物,其对所辖区域实行的是极其严密的一体化控制。此外,还把势力扩展到江苏、湖北、陕西、江西乃至四川、福建等省。

(二)直鲁豫地方军政一体化内部的矛盾

1921年吴佩孚亲自指挥援鄂战争胜利后,“大总统为使他在政治地位上不再低于曹、张,命其身膺两湖巡阅使并兼领直鲁豫巡阅副使”*郭剑林:《吴佩孚大传》下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年,第383页。,名为副使,实与曹使平级有余。吴佩孚在曹锟登上总统宝座后升任直鲁豫巡阅使,势力日盛。但是,由于直系内部力量的不均衡,津、保、洛三派各据地盘,在政治上互争短长,以派系利益为至上,大大削弱了直系的整体力量。

吴佩孚自第一次奉直战争获胜,“又和段祺瑞一样,做起了武力统一的迷梦”*冯玉祥著、文明国编:《冯玉祥自述1882-1948》下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434页。,为达目的,他“乃先谋排斥异己者”*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4页。,“倡为督军、阁员不得兼师长之议”,强制解除各省巡阅使、督理所兼师长之职,而“渐易吴佩孚之亲信”*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5页。。直系其他各派对吴均有戒心,他们或极力发展自己的派系力量,或令人在曹锟身边说吴的坏话,“津方宵小以排吴使,不惜种种诬陷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第394页。,离间曹、吴关系,使吴在直系内部时处孤立之境,曹锟“只知总统热,不知环境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第394页。。此时,身居直鲁豫巡阅使之位的吴佩孚“复伸张势力于长江一带,指使萧耀南占据湖北,齐燮元占据苏皖赣,孙传芳占据福建,更唆使川黔军攻掠四川,勾结陈炯明、沈鸿英牵制广东,驻兵山海关、喜峰口以阻御奉军。这种种的布置,都是他实施穷兵黩武政策的初步”*冯玉祥著、文明国编:《冯玉祥自述1882-1948》下册,第434页。。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和个人独裁野心,“在直系外部促成了三角反直同盟,在直系内部产生了三角反吴同盟”*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册,第184页。。

虽然直系内部存在津、保、洛之争,难免不会削弱其整体实力。但总的来说,这三派仍统一于直系内部,其内部的各派纷争正是其整体势力不断扩大的外在表现。加之西方有的列强向之出售大批军械,使其直辖之实力激增,曹锟、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使之名取得了炙手可热的势力而凌驾于数省之上,其巡阅使署亦成为介于省与中央之间的超省级的地方军政机构,形成民国前期超省级的直鲁豫巡阅使军政体制,促成了以巡阅使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外交的区域一体化。

四、直鲁豫巡阅使对中央政局的影响

从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皖系战败,直至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夕,是直系军阀基本控制中央政权时期。这一时期,中央政权遭到军事强权的严重践踏,从内阁人选到地盘分配、军事外交,中央政府都要以武人的进退为转移。尤其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的两年,张作霖退出关外,直系一家独大,国家政权成为其弄权的工具,直鲁豫巡阅使成为遥控中央、强势干政的太上皇,其巡阅使署自然也就成为超省级的太上皇政府,国家政治表现出鲜明的军事化特色。

第一阶段:直奉两派协商干政、联合控制中央政权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主张“和平统一”,而段则在日本支持下极力扩张武装力量,提出“武力统一”。随着形势的发展,北方皖直两系矛盾日深,而奉天张作霖亦思入关发展。直皖一战,皖系失败,段祺瑞被迫下台,直奉两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权。为安抚直奉两大派系,大总统徐世昌遂于1920年9月颁布大总统令,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副之,使直奉双方势均力敌。同时,徐世昌还邀请曹、张共同协议四项办法:“(1)直鲁豫巡阅使与东三省巡阅使对管辖省份中的用人行政大权‘得便利行事’,即曹、张各具有‘自由行动’的权力;(2)更换疆吏(如督军等人)必须共同协商,‘以期内外如一’,即给予曹、张对中央用人行政的决策权;(3)巩固(靳云鹏)内阁,不得已更换时,应‘共相示知’,即内阁人选须征得曹、张之同意;(4)中央如有重大事件,需共助办理。”*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第629页。以上四项协议是中央和直奉两大派系之间在权力分配上达成的一种临时协议,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内阁和地盘划分上仍有争斗。

当时,“靳云鹏方执中央政柄,遇事以保持各方军事为务,使两系利害,不至过于冲突”*来新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页。,这就是当时靳云鹏依偎于两大军阀之间维持其内阁之位置的写照。靳内阁在双方的强力拉锯之下,“不能维持之情状,已昭昭在人耳目”*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第8页。。“在此新阁中有一最大关键,即靳氏联络直系之手段也。直系以奉张操纵内阁,颇致不满,且有倒阁之声。”*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第17页。1921年的天津会议重新划分了奉、直两派的地盘和权力:“直系取得了陕西的地盘,并使奉系撤走了驻河南、陕西的驻军;而奉张达到了兼署蒙疆经略使的目的,并在关外三省及热察绥三个特别区内扫清了奉系以外的势力”*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第637页。;“内阁改组,靳云鹏重新组阁,亲奉系的周自齐、叶恭绰去职。直奉之间取得暂时的妥协”*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第2页。。

然而,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派系间的矛盾仍在酝酿、滋生和发展之中,中央政局摇摇欲坠。“各于表面不得不示静止之状,而暗中则反各尽其纵横捭阖之技。”*来新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四)》,第8页。“奉直两系各尽力以图本系势力之扩大,而每经一度之发展,两方即不免暗中有一次之冲突,结果则各得相当之交换,以维持其势力,而暗中更各竭力相斗。”*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20页。特别是援鄂战争打破了奉张、直曹、鄂王所成三角均势,再加上两派背后英、美、日帝国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当政治谈判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军事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第二阶段:直系独揽中央政权时期。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之权力可以揽持中央政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第496页。,形成了“直系即中央”*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第195页。的政治局面。但是,曹、吴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夺取最高统治地位,进而统一南北,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在中央,他们上演了迎黎复职、倒阁驱黎、贿选总统等一系列丑剧,最终使曹锟坐上了总统宝座。直曹在逼走黎元洪之后的过渡期间,高凌霨于1923年6月14日俨然以“摄政内阁”总理的名义转发了黎元洪宣布辞职的“寒”电,并通告全国:“本院谨依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第二项,自本日起摄行大总统职权。”*寒霄:《六月十三》上册,北京:中华印制局,1924年,第74页。这样,在直系军阀头目曹锟的支持和津保派分子的策划下,一个由直曹直接控制的“国务院摄政内阁”便产生了。倒阁驱黎后,曹锟更是加快了贿选总统的脚步,最终坐上了总统宝座,以政府首脑之位直接控制中央大权。在地方,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使身份坐镇洛阳,他完全继承了袁世凯、段祺瑞的军事专政地位和武力统一政策,在川、湘、闽、粤各省点燃起战火,以地方而遥控中央,“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署,实际上成了北京政权的中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北文史资料》第30辑,第56页。,当时内阁人员任免完全操纵于直系曹吴之手,如“王叔鲁就财长职,先须亲至保、洛一行,……财长仆仆奔走于军阀之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第427页。。

这一时期,曹锟凭借总统的身份,利用强大的武力,走向了国家权力的至高点;吴佩孚由副使升任正使,不仅在地方竭尽全力形纵横捭阖之势,令众多实力派望而却步,而且对中央政局也多有控制,整个中央政权尽归其所揽。

五、结论

北京政府时期的巡阅使制度,是军阀政治斗争的产物。尤其是袁世凯去世以后,国家中心力量缺失,北洋军事集团群龙无首,皖系、直系、奉系等各派系各割据一方,互相倾轧,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以及地方政权的军事化。加上各派系借助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势力干政乱国,造成“变乱相寻,战争迭起,士荒于学,农辍于野,工旷其业,商折其资,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景象,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统治秩序。以至于有人慨叹:“共和之兆祸反不若专制时代,犹有秩序可循。”*《湖北人士成立地方自治研究会发布宣言》,《时报》1920年10月1日。巡阅使制度便是在这种情势之下,由中央政府不得已而设置的一种介于中央与省之间的一种地方军政制度。直鲁豫巡阅使及其使署的设立始于直皖战后,它是北京政府对作为战争胜利者的直系军阀首领的一种特殊安置。直系在曹锟、吴佩孚两位直鲁豫巡阅使的带领下,迅速将其势力发展至政权巅峰,上可遥控中央政局,下可号令各方势力,其巡阅使署亦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政府。北京政府时期的直鲁豫巡阅使的设立,不是一种政制常态,它是时代环境的特殊产物,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对于北洋巡阅使制的研究目前还较为薄弱,对于这种非常态政制的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胡素萍)

On Functions of Inspector Officials to Hebei,Shandong and Henan from 1920 to 1924

FENG Qiao-xia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0,China)

As a unique system of military command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Beijing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spector system had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politics. Accompanied by the infighting among warlords, the system was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among warlords in the absence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pow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spector official system in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spector official system then established, for the inspector official could not only set up some supra-provincial institutions to maintain order in those places but also have remote 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ntervene in national politics. Although it was an unusual institution founded by the government in a special context, its existence has some rationality in that it could not fail to be a temporary expedient to handle the then national situation in times of national turmoil.

the Peking government; the inspector official system to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warlord politics

2016-11-30

冯巧霞(1990-),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北洋军阀史研究。

K251

A

1674-5310(2017)04-0122-08

猜你喜欢

曹锟吴佩孚
曹锟下馆子
曹锟贿选与法制局长选任风波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贿选总统不当汉奸
吴佩孚晚节有亏?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
“贿选总统”曹锟不亏晚节
『贿选总统』曹锟不亏晚节
体谅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