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韵母开口化音变的蕴含关系
2017-08-01冯法强
冯法强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江淮官话韵母开口化音变的蕴含关系
冯法强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江淮官话韵母由合口转为开口呈现出类型学上的蕴含关系:影组⊃见组和知系⊃精组⊃端组和泥组⊃帮组⊃非组。蕴含关系反映了开口化音变的难易程度,影组最难,非组最易。这取决于声母发音动作与合口特征的协调程度,与合口特征越不协调越容易发生开口化音变。江淮官话开口化音变的时间不晚于明代。
江淮官话;开口;合口;蕴含关系
一、引言
在江淮官话区,有很多中古合口韵今读开口呼的现象,例如:“对”,普通话读为合口呼tuei,而在安徽庐江、江苏淮安等地读成tei,失去了u介音,这与广大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不同,我们把这种中古合口韵今读开口韵的情况叫做开口化音变。孙宜志称这种现象为“转呼”①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54页。,但是本文的开口化音变的内涵小于“转呼”,因为“转呼”除了指由合口转为开口之外,还包含由开口转为合口的反向音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上述定义中的“合口韵”也不同于“合口呼”,“合口韵”是指以圆唇元音为介音的韵母或者没有介音而主元音是圆唇元音的韵母,因此它更接近中古“合口”的概念。与合口韵相对,我们把介音或主元音不是圆唇元音的韵母叫开口韵,开口化音变也就是韵母的圆唇介音丢失或主元音的圆唇特征消失的音变。
开口化音变在江淮官话的分布范围很广,黄孝片、洪巢片、泰如片都有,这一音变涉及中古的多个韵摄,其中尤其以蟹摄、止摄、咸摄、山摄、臻摄、通摄最多。而且我们发现同一韵摄的字在不同声组之后有的发生开口化音变,有的不发生音变,这说明音变跟古声母类别存在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少数方言中又与今声母类别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宏观上我们把中古声母类别分成8类:非组、帮组、端组、泥组(泥来)、精组、见组、知系、影组(影云以疑微),分别考察蟹摄、止摄、咸摄、山摄、臻摄、通摄韵母在这些声组后的读音情况,微观上以今声母类别加以补充分析。
张光宇对汉语方言中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展示了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渐进性②张光宇:《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阶段性》,《中国语文》2006年第4期,第346-358页。,笔者受益良多。但是该文只关注合口介音问题,有些韵母虽然没有合口介音,但是其主元音也由圆唇元音转为非圆唇元音,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也属于开口化音变,可以一并研究。另外,张先生对声母条件的研究没有涉及非组、知系和零声母组,也未考虑腭化声母组的问题,可做进一步补充研究。本文以江淮官话为对象,研究其开口化音变的特点和规律③。
材料来源:黄孝片来自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等的著作*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安徽境内的方言点分别来自孙宜志、李金陵、周元琳等人的成果*李金陵:《合肥话音档》,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音系》,《方言》2001年第3期,第263-280页。;江苏境内的方言点分别来自陈章太、李行健,胡士云,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刘丹青,顾黔的成果*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9年第2期,第131-143页;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年;刘丹青:《南京话音档》,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开口化音变在各韵摄的表现
我们考察了江淮官话的上百个方言点,下面仅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列表展示,实际数量不限于本文所列的方言点。在例字的选择上,限于篇幅,每类声组也只选择1-2个字作为代表。
1.蟹摄
表1 江淮官话蟹摄的开口化音变情况
④ 泰州“对”“岁”“卫”分别还有白读ty33、y33、vi21,白读也符合蕴含规律。
⑤ 南京“怪”还有白读ku212,白读也符合蕴含规律。
说明:①庐江、泰州“卫”字的韵母表面上看是开口韵,但是其声母是v,v应是在近代由合口介音转变而来。辅音v发音时声带振动,带有元音性,我们仍把它归入合口韵。②连云港精组、知系合并读Tʂ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发生音变,精组的“岁”读开口,知系的“税”读合口。③淮安今声母精组、知系合并读Ts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的“岁”读开口,知系的“税”读合口。
2.止摄
止摄帮组、端组无字,其他6类声母的读音情况如下:
表2 江淮官话止摄的开口化音变情况
① 泰州“醉”、“位”分别还有白读ty33、vi21,白读也符合蕴含规律。
说明:①庐江、泰兴、泰州“位”字的声母是v,同上,我们仍把它归入合口韵。②连云港精组、知系合并读Tʂ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的“醉”读开口,知系的“追”读合口。③淮安精组、知系今读都读Ts类,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的“醉”读开口,知系的“追”读合口。
3.咸山摄阳声韵
咸摄合口只有三等韵,都为非组字,如“犯泛范凡帆乏法”等,它们都读开口呼,不再列举。把山摄情况列举如下:
表3 江淮官话咸山摄阳声韵的开口化音变情况
说明:①句容“远”字的声母是v,同上,我们把它归入合口韵。②精组字我们选择了“算、宣”二个,尽管它们的今声母分别分化为Ts类和T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要么都读开口韵,要么都读合口韵。
4.臻摄阳声韵
表4 江淮官话臻摄阳声韵的开口化音变情况
说明:①连云港“旬、均”的韵母为io,实际上非常接近y,我们仍然归入合口韵。②合肥、庐江、连云港、淮安精组分化为Ts类和T类,韵母也依据今声母的不同而分化,Ts类之后读开口,T类之后读合口。③连云港精组、知系合并读Tʂ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的“存”读开口,知系的“春”读合口。④淮安今精组、知系合并读Ts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的“存”读开口,知系的“春”读合口。
5.通摄阳声韵
说明:滁州以下7点的“用”字读音为io或i,由于实际音值接近y,我们仍然将其归入合口韵。
三、开口化音变的蕴含关系
1.蕴含关系的宏观归纳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声组之外,江淮官话的开口化音变基本上以古声母类型为条件有次序地在蟹、止、咸、山、臻、通摄展开,其次序呈阶梯状分布,如下页表(“+”表示今读开口类,“-”表示今读合口类,“*”表示无字)。
蟹、止、咸、山、臻、通摄韵母的开口化音变次序,从类型学角度看,可总结为如下蕴含关系:影组⊃见组和知系⊃精组⊃端组和泥组⊃帮组⊃非组。文字表述为:如果影组后读开口,那么所有声组后都读开口;如果见组和知系后读开口,那么精组、端组、泥组、帮组、非组都读开口;如果精组后读开口,那么端组、泥组、帮组、非组都读开口;如果端组和泥组后读开口,那么帮组、非组后都读开口;如果帮组后读开口,那么非组后必然读开口。上述蕴含关系是单向的,反向则不成立。
2.对“例外”的解释
上文是从宏观角度对开口化音变蕴含共性所做的总结,我们发现开口化音变基本上是以古声母的类型为条件逐层推进,如:连云港精组、知系合并读Tʂ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后读开口,知系后读合口;淮安精组、知系合并读Ts类,但是依然按古音类条件音变,精组后读开口,知系后读合口。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合肥、庐江、连云港、淮安的臻摄字,中古精组今读分化为Ts类和T类,Ts类之后读开口,T类之后读合口,似乎开口化音变是以今声母为条件进行。也有相反的情况,孝感、黄冈、麻城山摄精组字“算、宣”的声母虽然分化为Ts类和T类,但是它们依然以古音类为条件发生音变,都读开口韵。我们认为这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并不矛盾,是可以解释的,蕴含关系只反映共时平面的语音分布规律,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历史的演变信息,关于类型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内在关系,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做过探讨*冯法强:《汉语南方方言韵尾“阳入对应”的类型学分析》,《语言研究》2014年第1期,第55-64页。。我们认为,上述矛盾是由于开口化音变和精组的腭化音变在不同方言中发生的时间的先后次序不同造成的。从颚化音T类的音值特点看,它属于舌面前-前硬腭音,发音部位比Ts类靠后。由于开口化音变大致上是以发音部位为线索由前到后渐次推进,所以T类发生开口化音变的次序理应在Ts类之后。但是精组细音颚化为T类是近代的音变,如果当开口化音变发生的时候精组还没有颚化为T类,那么就会使所有精组合口字都转为开口,即使后来精组细音再颚化为T类,T类后的韵母仍然读开口。相反,如果先发生颚化音变,精组先分化为Ts类和T类,后来开口化音变推进到精组并且在精组停止,那么就仅有Ts类后的韵母转为开口,而T类后的韵母仍读合口。我们把上述两种情况的音变用示意图概括如下(uV表示合口韵,iuV表示细音合口韵,V表示开口韵):
上述两种情况的音变也具有地域性差异,洪巢片多发生情况②的音变,如合肥、庐江、连云港、淮安的臻摄阳声韵字,精组洪细有别,分化为Ts类和T类,Ts类之后读开口,T类之后读合口;黄孝片多发生情况①的音变,如孝感、黄冈的臻摄阳声韵字,精组洪细有别,分化为Ts类和T类,但是今都读开口。这说明黄孝片开口化音变发生的时间较早,在精组颚化音变发生之前就已经完成。那么这就又引出来一个问题——开口化音变是何时发生的?
3.开口化音变的时间
明代张位(1538—1605)在《问奇集·各地乡音》中列举“三楚”方音有这样一条记载:“岁为细”*张位:《问奇集》,载于《续修四库全书》(第238·经部·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意思是说“三楚”方音中把“岁”字读为“细”字的音。“岁”是蟹摄合口三等心母字,“细”是蟹摄开口四等心母字,这说明此时“岁”字已经由合口转为开口,开口化音变已经推进到精组。从历史地理上看,今湖北省东部的黄孝片无疑是在“三楚”范围之内,这说明黄孝片早在明代就已经发生了开口化音变。
此外,根据开口化音变在不同声组后推进的次序也能够推测出音变的相对时间。在文章开头我们说开口化音变主要跟古声母类别有关,又与今声母类别有一定关系,这是站在古音、今音两个端点上进行考虑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开口化音变既不是以古声母类别为条件,也不是以今声母类别为条件,而是以近代某个时期发生该音变时的声母类别为条件,然后按照这一条件在不同方言和不同韵摄之间逐层推进,使我们现在看来呈现出一种蕴含关系。我们根据蕴含关系中声组的特点,可以得知那个时期江淮官话声母的特点是:非组、帮组已经分离;知庄章合并为一类,但是与精组有别;有的方言精组细音还没颚化,有的方言精组细音已经颚化,但是精见有别;影云以疑微母趋于合并。根据汉语语音史,这种音系的时间应该在南宋以后,但是不晚于明代,这正与张位《问奇集》的时间相合,甚至更早。
四、蕴含关系的解释
从蕴含关系可以得出开口化音变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为:非组>帮组>端泥组>精组>见组、知系>影组。这一序列说明开口化音变大致以发音部位为依据,由外到内、从前往后逐层推进。
我们认为开口化音变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母与合口特征是否协调。合口韵母我们以u为例进行说明,u发音时双唇收紧,双唇往前伸,使其变圆,但是往前伸导致双唇之间的距离变大,二者不接触。而非组、帮组都要么下唇跟上齿接触,要么双唇闭塞,都无法实现圆唇,因此容易使u失落。非组发音为了便于上齿和下唇的靠拢,下唇还要往后收,这跟u发音双唇往前伸的动作相冲突,因此在使u失落方面又优于帮组。我们把非组和帮组导致合口特征消失称为唇音干扰。
其他声组和合口特征的不协调,我们认为和舌位有关,称之为舌位干扰。合口韵母我们仍然以u为例进行说明,u发音时舌根抬高,舌体中前部伸直,舌尖下垂,直抵下齿齿根。端泥组是舌尖-齿龈音,舌尖向上翘,这跟u舌尖下垂的要求不合;精组虽是舌尖音,但是实际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背,舌尖后部与上齿龈接触;颚化音发音时舌面中部和硬腭前部接触,舌尖也是抵住下齿背的,但是比精组更往下,只是还没到下齿齿根;见组的发音和u最相似,舌尖抵住下齿齿根,舌根抬高。由此可见端泥组、精组、颚化音组、见组发音时舌尖是逐渐往下移的,同时舌根逐渐抬高,就与u的舌位越来越协调,因此越来越难失去合口特征。知系为翘舌音,发音时舌体要往后缩,便于翘舌,导致舌根抬高,也与u的发音相似,不易失去合口特征。零声母组由于其前没有声母,不受任何干扰,所以最没有理由失去合口特征。
张光宇认为“决定合口介音去留的关键在声母发音时舌体后部是否隆起,以及隆起的程度:隆起程度越高合口介音越能获得保存”、“成阻部位越前,舌体距离舌根发音越远,也越不利于保存合口介音”。这跟我们的舌位干扰分析相似,但是我们认为非组和帮组与舌体无关,它们是唇音干扰,唇音干扰使合口特征消失的力度强于舌位干扰,在音变中先进行。
五、与开口化音变有关的现象
黄孝片的中古合口韵有很多今读i韵母或以i为介音的韵母。以孝感为例,列举如下:
表8 孝感方言中古合口韵今读i韵母或以i为介音的韵母情况
我们认为黄孝片上述各摄的读音来源可以用开口化音变来解释。遇摄三等早期可构拟为*iu,后来发生了iu>i的音变,才导致今天读i韵母;对山臻摄而言,仅复合介音iu发生音变,音变过程与遇摄相似,于是今韵母带i介音(入声字读为i韵母);蟹止摄在方言今读中发生了合并,可以把早期读音构拟为*uei,后来发生uei>ui>i的音变,今读i韵母。
上述音变的相同点是都发生了开口化音变音变,声母类型一般集中在帮组、精组、端组、泥组,而不出现在见组、知系、影组,符合黄孝片开口化音变的蕴含共性,因此我们认为黄孝片这些今读i韵类的韵摄是在近代发生开口化音变导致的。
(责任编辑:袁 宇)
Implication Relations of Phonetic Changes in the Opening of Vowels in Jianghuai Mandarin
FENG Fa-qiang
(CollegeofLiberalArt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The change of vowels from closing to opening in Jianghuai Mandarin is reflective of the implication relation typologically, such as Ying group⊃Jian group and Zhi group⊃Jing group⊃Duan group and Ni group⊃Bang group⊃Fei group. The implication relation reflects the difficulty in the phonetic change of vowels from closing to opening, with the Ying group being the most difficult and the Fei group the easiest. The change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vowel articulation and their closing features, for the incongruity between vowel articulation and closing features is prone to cause the vowel change from closing to opening,and the phonetic change of vowels from closing to opening did occur prior to the Ming Dynasty.
Jianghuai Mandarin; opening; closing; implication relation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方言比较和历史文献的近代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7xyy011)
2017-01-28
冯法强(1981-),男,河南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比较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历史音韵学研究。
H172
A
1674-5310(2017)04-0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