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以安徽为例

2017-08-01宋国崇

关键词:皖江城镇化率安徽

宋国崇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以安徽为例

宋国崇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2017年,中国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的新阶段,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必然要求。文章以安徽这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市域经济层面,对安徽各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现状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发展中不能一味追求GDP,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市域经济发展差异要求必须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

市域经济;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型城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与以往的建设不同,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结合,更加注重协调区域间发展的差异。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是盲目地大面积征收土地,大面积建造新城、住宅区,一味片面追求城镇化率这一衡量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指标。新型城镇化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绿色城镇化带动一系列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让人民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城镇化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传承相融合,走有特色、人民满意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安徽北部六个地级市(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淮南)属于中原经济区,安徽中、南部九个地级市(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安庆、铜陵、池州)属于皖江城市带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示范区①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安徽南部六个地级市(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安徽的南北部各地级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安徽市域经济发展需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注重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具有质量和内涵。

二、城镇化在安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传统的城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时至今日,新型城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统筹全局。

安徽2000年至2015年城镇化率(CZH)与GDP的数据如下表1。*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宫网安徽省2000-2015年统计年鉴。

表1 2000年至2015年安徽城镇化率(CZH)与GDP

根据上面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作出安徽城镇化率(CZH)与GDP之间趋势图如下图1。

图1 安徽GDP与CZH的趋势图

由上表1和图1可知,2000年至2015年安徽的GDP和城镇化率逐年递增,安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通过带动人力、物力资本的集聚来促进经济发展*王长建、张小雷、杜宏茹、汪菲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干旱区地理》2014年第3期。,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到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质的改变,过去城镇化进程中粗放式的发展,资源浪费严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发展。总的来说,城镇化对安徽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资源成本、追求绿色GDP,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更加具有质量和内涵,让经济发展更有质量。当前安徽市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这要求安徽必须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的实证分析

笔者结合城镇化建设相关文献与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三农”问题相关指标,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绘制如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见下表2。

根据表2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查找安徽省统计年鉴,得到安徽省2010至2015年涉及人口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度六个方面*史彦虎、郭莉文、朱先奇:《基于改进的 TOPSIS 法的山西省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共计24项指标数据。

表2 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评价准则评价指标指标类型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经济发展质量人均GDP正向型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正向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正向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向型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向型社会发展质量人均城市道路拥有面积正向型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正向型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正向型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正向型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正向型生态环境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正向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向型城镇化效率市区人口密度正向型第三产业增加值正向型单位GDP耗电量正向型城乡协调度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逆向型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逆向型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逆向型

利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

(2)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年占该指标的比重,

(3)

计算j第项指标的熵值,

(4)

式子中k≠0,k=1/ln(n),ej≥0

计算第j指标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左右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5)

(6)

计算综合得分

(7)

依据上述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质量指数。

根据上述熵值法步骤对原始数据(安徽2010至2015年六年间共计24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官网安徽省2010-2015年统计年鉴。)进行处理,得到安徽2010至2015年人口发展质量指数、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社会发展质量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城镇化效率指数、城乡协调度指数即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数表,见下表3。

表3 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数

根据表3,利用MATLAB作出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数变化趋势图(见下图2)。

图2 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变化趋势

2010至2015年六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从2010年的0.0367到2015年的0.3838,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显著提升。六年来,安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这一时期安徽的GDP从2010年的12,263.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2,005.6亿元,安徽GDP总量排名在全国各省份中处于中等位置。

六年来,安徽社会发展质量指数从2010年的0.0124到2015年的0.3863,社会发展质量指数有很大提升,这显示了安徽在2010年至2015年六年来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会促进社会发展。

2011年安徽省政府印发了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六年来, 安徽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上升, 2015年为0.216。2015年、2020年分别是安徽生态建省的时间节点,生态建省要求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相协调适应。

安徽省政府的“生态强省”战略部署为安徽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注入了新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安徽各地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级市要走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与此相伴,要严格要落实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战略部署,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地区间差异,走统筹全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四、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安徽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率、GDP、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如下表4。

表4 安徽2016各地级市镇化率、GDP、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马鞍山66.4914405.856.737.562786芜湖市61.962699.444.75639.373715宣城市52.141057.812.147.540.440739铜陵市70.2957.35.159.535.459960池州市52.358912.145.142.840919安庆市47.191531.24.650.944.533294黄山市49.56576.810.439.949.741897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官网安徽省2015年统计年鉴。

从城镇化率、GDP、人均GDP以及第一、二、三产业GDP所占比重的角度,利用spss层次聚类分析对安徽16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GDP、人均GDP以及第一、二、三产业GDP所占比重,按照“高、中、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分析安徽各地级市城镇化率、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赵永、王劲峰:《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析》,《经济地理》2007年第3期。,分析结果如下表5。

表5 安徽各地级市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表

借助ArcGIS10.0,依据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区域差异表,按照高、中、低三个梯度,比较一下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空间差异*Batara Surya , ‘The Processes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Spatial Articulation,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Capital Difference in the Dynamics of New Town Development in the Fringe Area of Makassar City (Case Study: In Metro Tanjung Bunga Area, Makassar City)’,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6,no. 2016.,见下图3、图4、图5。

图3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

图4 安徽省人均GDP空间差异

图5 安徽省第三产所占比重空间差异

由上表5和图3、图4、图5可以明显地看出,安徽城镇化率南北差异明显,安徽省皖北、皖江城镇化率差异显著,皖北城镇人口集聚程度在皖江、皖南的冲击下不断下降。皖北户籍人口增长速率高于皖江,但城镇人口集聚则低于皖江,户籍人口数量的增多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的集聚,城镇化水平不平衡日益明显,城镇化差距大幅增大。截止2016年底,皖北、皖江城镇化差距进一步增大,皖北与皖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经济不平衡格局进一步突显*杨璐璐:《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1期。。

由安徽各市人均GDP的分布可见,省内人口分布较多的皖北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好的皖中、皖南地区在人口经济方面错位较大,尤其是皖北地区与皖江地区之间。皖北地区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皖江、皖南地区人口较皖北地区少的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高出很多,显示出了安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明显的特征。

由安徽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空间差异可以看出,安徽北部的宿州市、亳州市和南部的池州市、宣城市、芜湖市,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有继续开发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潜力。省会合肥市、安庆市、黄山市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应该把第三产业及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注重绿色发展。

安徽的皖北各地级市,如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属于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范畴,该经济区发展相对迟缓,同时皖北各地级市是农业大市,第一产业所占的GDP比重要高一些。自然矿产资源不丰富,第二产业发展得不是很好。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皖北各市虽然有开发潜力,如宿州的园林式景观旅游点、蚌埠市的特色旅游点,但均未得到政府很好的开发和宣传,政府开发旅游资源及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工作力度做得不够。总之,皖北各地级市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皖江各地级市,如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地级市属于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业区,同时皖江地级市还兼有国务院批复2013年国务院对原来“苏、浙、沪”长三角经济区扩容后的新长三角经济区这一身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很成功,皖江的各地级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陵的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马鞍山的钢铁等。安徽的水力发电站多集中在蕴藏着丰富水资源的皖江各市、县,皖南旅游资源丰富、小桥流水人家、自然风光秀丽,享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黄山风景区,九华山、天柱山旅游风景区等均在此地。皖南各市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高于皖北各市,发展相应地要好于皖北各地级市。

总的来说,皖北各地级市发展落后于皖江及皖南各地级市。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关注与追求GDP,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区域发展差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带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安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迫切要求安徽走统筹全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五、总结与展望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走协调、绿色的城镇化之路,经济发展会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GDP,还要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俞海山、林崇建:《市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4-38页。。各地级市要结合自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如旅游业有优势的黄山市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实力雄厚的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应对第二产业进行升级、降低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寻找产业转移路径,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绿色GDP,建造生态宜居的园林城市;农业比重占经济发展比重较大的地级市,如亳州市、宿州市、六安市,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相关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经济发展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以此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

安徽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化问题,要求政府要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安徽北部各地级市(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淮南)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契机,同时形成宿州与淮北、蚌埠与淮南的城市组团式发展,各地级市要转变发展方式、拥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安徽经济的新增长极。省会合肥城镇化率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合肥生态经济圈,带动合肥周围各地市如芜湖、滁州、六安的绿色经济发展。皖江及皖南各地市应借助长三角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沈惊宏、孟德友、陆玉麒:《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 《经济地理》2012年第3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根据自身经济建设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走统筹全局、协调、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政府应着力缩小市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周舟:《中国城探索新型绿色城镇化道路——论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建设》,《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7期。,协调好安徽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绿色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内在的质量。建设环境优美、干净舒适的宜居城镇,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实现安徽市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李 莉)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n New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Anhui

SONG Guo-chong

(SchoolofEconomics,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In 2017,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the 13rd “five-year plan”, so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guide and test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n new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rban economic level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regions across Anhui. As is fou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lindly for GDP; while du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w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road of overal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required. And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to encourage various localities to adjust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s, to heed the green development,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o gradually narrow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urban economy; new urban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2017-04-20

宋国崇(1992-),男,安徽砀山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

F061.5

A

1674-5310(2017)04-0102-07

猜你喜欢

皖江城镇化率安徽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