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幸福观”的实践哲学探微

2017-03-10胡潇

关键词: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德性

胡潇

《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幸福观”的实践哲学探微

胡潇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幸福;最高善;德性;实践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的追问从未间断。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加速与生活快节奏带给人们全新享受的同时人的心灵陷入困境,幸福感骤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思想,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思想的核心内容,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给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提供实践路径,赋予人们以至上、至善、至德的人文情怀。在古希腊时期各位哲人不同的幸福观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辩证发展了前人幸福观的精华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幸福观”思想,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思想已成必要。

1 亚氏“幸福观”的理论根基

1.1 古希腊早期“幸福观”思想追溯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感知和理性目标。作为人的现实实践体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幸福最早做出回答的是古希腊梭伦。“梭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幸福’范畴作了理论的探讨,开创了幸福论伦理学的先河。”[1]P51他提出“中等财富”观点,认为生前不可称之幸福,死后方可判定,幸福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拥有一定财富,此外还须有道德品行、高尚情操。毕达哥拉斯派将数看作万物本原,“强调‘和谐’和‘秩序’,和谐就是善,相反就是恶”。[1]P58主张幸福的最终目的应是过有节制的生活,反对感官的快乐、肉体的享受,要抑制感性欲望,用理性净化灵魂。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幸福是追求快乐,是人的自然本性,“肉体的快乐远远胜于灵魂的快乐”。[3]P230当然,德谟克利特在承认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主张精神追求,反对无益的快乐与放纵情欲,凡事要有度,通过节制获取心灵宁静。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精神快乐更持久,“所谓的快乐,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4]P368伊壁鸠鲁提倡的“快乐论”就是指肉体上的淡泊和精神上的安宁,将快乐等同于幸福,获得幸福快乐的条件就是节制欲望,消除对神、对死亡的恐惧。

1.2 古希腊末期“幸福观”思想展现

苏格拉底与之前的哲人对幸福理解不同,属于德性论者。他主张“德性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作为幸福要求与价值选择,只有认识自己,方可成为有德性之人;他否定幸福是物质生活的产物,将幸福看成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之物,即知识。他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认为应通过深思获取更多知识来弘扬德性从而过上幸福生活。“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5]P62这里的“理性”指苏格拉底所讲的德性,指幸福的源泉。柏拉图继承发展其师苏格拉底的德性理论,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幸福的真谛”。[6]P192“美德是得到真正幸福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5]P8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的正义、理性、节制等都是通往理性的路径,构建一个理想的城邦是柏拉图的终生寻求,只有城邦和谐、等级有序,个人才能获得现实幸福,这是他思想的核心——“理念论”的表征。将幸福寄托于“理念”,因为“理念”才是最永恒、最真实、最欲求的神性。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则从人本主义角度透视幸福,相对于之前的哲人关于幸福论的观点,其思想更全面、更深刻、更彻底。

2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核心内容

亚里士多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前瞻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幸福,吸收前人幸福观合理内核并形成系统完整的幸福观,其幸福观思想集中体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著作并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2.1 幸福所指:至善

《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说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9]P1-2这就是说,人类所有活动包括实践活动,都以善为目的。何为善?善是人终极一生所追求的目的。在亚氏看来,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获取财富。”[9]P2这指具体的善,每种事物都预示善的目的,但目的之中有区别,有时是为实现善本身,有时是获得善以外的产品。任何个体实践活动的指向都是善,所能达到的那种善就是幸福。“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和最高善。”[9]P3这个最高善是人类在实现活动中因其自身而非他物所达到的善,“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他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9]P17因而那幸福是最恰当不过地被视为这一事物。大多数人都保持一致意见,并将幸福理解为“生活得好或做得好”,但当被问到什么是幸福时,意见又有不同,一般人认为是可见的如同快乐、财富、荣誉等,而智者所认为的就是善自身。亚氏主张幸福是至善其实就是智者所能达到的善。

2.2 幸福所向: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只有合乎德性的实践才是幸福、至善的。一是主体需要通过现实进行的物质性活动来获得幸福;二是主体的行为必须合乎德性,只有两方面兼得才能达成目标。亚氏的德性并非单指道德德性,而是泛指“优良性、优良品质,优越性、优越品质”。[7]这就说明亚氏的德性是自我的实现,与前面提到的由其自身最高善相应。既然德性作为优良品质,结合亚氏所讲幸福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意味着德性首先是让人有着优越的生活,使人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这是生活得好的表现;其次是德性能够让人发挥自己的特有功能从而让品质更加优越,人的功能就是实践行为良好,这是做得好的表现。幸福不在于拥有德性,而在于切实实践生成德性,是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合乎德性的活动”不仅能使道德主体充满幸福感,也使社会充满爱与幸福,使人的品质由优良向优越转变,更趋完善,即至善。此外,亚氏指出的“幸福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9]P26即是说,幸福的获得就要达到完全的善、至善,一生的时间说明幸福达成非一朝一夕,而是岁岁年年,需更持久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强调幸福作为合乎德性的活动最具有持久性,“合乎德性的活动就必定自身就令人愉悦”[9]P23,因为合乎德性的活动就是善和最高贵的,所以幸福是万物中最好、最令人愉悦的生命体验。

2.3 幸福所至:沉思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生活主要分为三种:“最为德性的享乐的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和第三种沉思的生活。”[9]P10第一种享乐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奴性的、动物式的生活,过这种生活的人基本上与动物无差别,是游离式的存在。第二种政治的生活是将荣誉等同于幸福的、有品位的、爱活动的人,但荣誉取决于接受者,表明有品味的人是因德性而得到荣誉。确切来讲,德性是政治的生活。第三种沉思的生活是智者真正向往与追求的,属于真正的幸福,是至善、至德、至高的幸福,也可说是神性的生活,有且只有爱智慧(philosophy)的人才能达成。“合于自身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也就是沉思。”[9]P334因此,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最后一卷亚氏强调,幸福不是品质,不是外在性的,而是自身的、内在性的,其他德性活动只是第二位的,因为它们都是属人的。德性需要现实实践等外在条件,而沉思不需要,它是最完美的活动,只有智慧者才会沉思,沉思是幸福至上的目的,所以智慧者是最幸福的。

3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实践路径

幸福,人之所向追求幸福成为共识。而幸福的达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生的时间。“全人类的目的显然都在于优良的生活或幸福。”[9]P388因此,研究通往幸福之路实属必要。

3.1 行于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免于烦累的善德善行,而善德在于行中庸。”[8]P204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包含过度、中间与不及,“过度与不及都破坏完美,唯有适度才保存完美”。[3]P49而德性就体现中庸,拥有德性之人在行动中必定合乎德性并保持适当的度。亚氏认为,要做到适度,“首先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其次研究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最后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快乐”。[9]P59要达成真正幸福,可做“三段论”的譬喻,大前提是: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小前提是:合乎德性需要理性,合乎理性是合乎中道;结论是:幸福是合乎中道。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遵循中庸之道,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要运用中道原则,要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公民,在市场化驱使下更要遵从本心,坚持德性生存,做到事事适中,才能奔向幸福之道。

3.2 善之内外相融

亚里士多德将善的事物分为三种: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9]P21这三类分别代表财富、德性和健康,其中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灵魂的善是由内在的善:心性养成,德性所至。而幸福的达成最需要的是灵魂的善,是合乎德性的善。显然灵魂的善是幸福的主要成分,但仅有德性仍不够,还需外在的善作补充,只有内外相融,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可交的朋友,没有一定的财富,就不可能幸福。正如亚氏所说:“一个身材丑陋或出身卑贱、没有子女的孤独的人,不是幸福的人。”[9]P24幸福需要外在的善,像运气恩赐、强健体魄、花容月貌、财源滚滚、儿孙满堂等诸如此类,因而幸福不仅需要内在善,也需要外在善的补充。如果外在的善缺失,那就称不上幸福。所以亚里士多德也特别说明外在善的作用。这些外在善有其重要价值,不过与内在善相比,外在善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幸福的目的却是内在善发挥关键作用。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受外在制约,因此外在善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同内在善之目的相结合方可完满地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自足、最值得过的生活。

3.3 实践智慧达成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这种“实现”就是“实践”。实践智慧决定是否合乎德性及幸福所得,幸福是切切实实的实践生成活动,实践需要理智德性、智慧赋予。实践理性的目的是实现德性。这里所言的德性,是实践理性的超越,是意志表现的力量,是理性之人的存在。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大量篇幅描述理智德性,是幸福观的理性表现。亚氏的幸福观实际上是实践的幸福观,不同于柏拉图“理念论”式的幸福主义。亚氏认为,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所得,并非神或运气所赐。在第二卷中,他强调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取决于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实践活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研究实践的性质。当把实践放在现实活动中,就是要正确处理事物的度,就是前面讲的中庸之道。这是实践的要求,也是幸福的指向。这就要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努力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智慧,在实践过程中真正体验幸福。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博学、最深邃的思想巨擘,他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广为流传。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鼎盛时代的末期,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他将沉思的生活作为最高的幸福,并认为只有智者可以达到,普通人只能望而却步,具有保守性,影响了其思想的普遍意义。不过,其合理的幸福观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强大说服力与合理性,为当下人类幸福观的实践与理论探讨提供诸多启示。

[1]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

[5]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朱巧香.浅析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J].前沿,2013(20).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卢宏业

The Exploration of the"Happiness"of Nicomachean Ethics Philosophy

HU Xiao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 China)

Happiness is an eternal and enduring ethics category.Aristotle-As a master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expressed the view of virtue happinessinit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Nicomachean Ethics Philosophy.Aristotle thinks happiness is the supreme good,is the soul of eudaimonia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full happiness is meditation;and he emphasizing the achievement of a happy goal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iddle principle and the two kinds of good,thus realize self-realization human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ultimate pursuitin practice.

Happiness;Supreme good;Moral;Practice

B502.3

A

1674-6341(2017)05-0137-03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47

2017-01-11

胡潇(1990—),女,陕西商洛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猜你喜欢

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德性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