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决策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评《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

2017-03-10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主化论著民间

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

教育决策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评《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

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

一部中国近代史,因内忧外患的交相影响呈现出一番复杂的景象,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漩涡。如何走出这个漩涡,找到民族复兴之路,成为近代国人的共同追求和时代命题。在社会大系统中,思想文化是内在的坚韧部分,最不容易被震荡破碎。但如果教育领域出了问题,则思想文化必将受到直接威胁,且随着时间的层积而产生根本的冲击。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受外人拑制日深的严峻形势下,国人对于教育事业依然寄予厚望,即使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之下仍不改初衷。他们的努力,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举措是期望以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来擘划教育大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召开官方与民间以互动形式举办的全国教育会议。宁波大学青年学者于潇副教授的得力之作《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即是对这一举措全面、系统研究的结晶,并透过对这一卓有特色的教育决策方式的考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研究视角独特

众所周知,在封建专制政体下,承皇帝一人之旨而规制天下,教育发展基本上依靠个人意志。纵然当时专制统治者身边也不乏谏言之人,但个人色彩依然非常鲜明。直至民国建立,共和观念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人们对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充满向往,由此卓有特色的全国教育会议应运而生。

论著所研究的全国教育会议特指,由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组织,广泛吸纳官方与民间代表共同商讨国家教育规划,并对当时国家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教育会议。可见,一方面,此类全国教育会议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式由官方与民间互动商讨,这与教育决策民主化的主题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全国教育会议是一个国家最高层级的教育会议,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应对某一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实际,谋求集全国之智慧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仅对当时及此后一段时期有直接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而且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总之,论著所选择的研究视角新颖,以前学界对此主题关注不多,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二、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论著研究的全国教育会议在民国时期曾举办五次,分别召开于社会变革的关键阶段,即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8年、1930年)、全面抗战初期(1939年)与全面抗战胜利初期(1945年)。每次全国教育会议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阶段性任务、实施情形与实际影响,并且历次会议也有着共同的特征。该著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缜密的分析。

作者分别考察了五次全国教育会议,每次会议均从“过程”与“影响”两个维度着眼,“‘会议过程’包括背景、筹备工作、相关规程、参会人员队伍、会议进程和提案讨论及颁布等;‘会议影响’以提案形成教育政策文件的实际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对当时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若干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论著归结出历次会议召开的原因,历次会议过程体现的教育决策民主化的意蕴,历次会议贡献的若干层级(方针、政策与实践),以及历次会议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由上可知,论著的研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不仅关注了每次会议的特点,而且阐释了历次会议的总体特征,使得我们从全国教育会议这一视角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论证充分、观点独到

论著内容既紧密结合特定历史背景分析了每次全国教育会议的个体特点,又从整个民国社会大环境出发总结出历次会议的整体特征,既考察了诸多重大教育政策生成的动态过程,又展现出这些政策实际影响。可以说,该著论证充分,并且提出的许多观点发人深思。

就历次全国教育会议的过程来看,其展现了民国时期教育决策民主化曲折的发展历程。历次全国教育会议的举办,或是对教育决策民主化的较好践行,或是在教育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中陷入困境。在民初“民间权力较大”到1928年依然保持官民“良性互动局面”,到后三次会议的“收权”“威权”“操控”,教育决策的民主渐被形式化,实质操纵于当权者之手,反映出三十年间教育决策民主化的道路十分艰难。

就历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影响而言,它们在方针、政策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当时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其中方针和政策方面的影响最大,对实践的影响相对较小。例如民国元年教育会议确立的“四育并举”教育宗旨、1928年确立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确立的“平时要作战时看,战时要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这些对引领当时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历次会议结束后是政策文件发布的密集期,形成了数百条教育政策文件,其中许多文件直接由会议提案转化而成。其实,历次会议对实践的影响也较大,较之于方针与政策两个层面而言,相对较小。不过,其中一些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总体上给予民间代表较大尊重的前三次会议的综合效能较好,而排斥民间代表的后两次会议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官方提案的综合效果较好,以教育部提案的整体效能最佳。由此可以说明几个问题:其一,民意基础是任何国家教育决策所必不可少的,没有了民意基础,没有民间的大力参与,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便如同无根之木、孤立难支、无法落地,当然这种情况与当时中央和地方渐渐疏远的关系相关,但无疑民意基础非常关键;其二,从行政决策相关主体的作用来看,居国家意志和民间呼声之要冲的行政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其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能够注重大局,同时如果能较好地征询民间建议,这样形成的政策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无论是有关教育决策民主化曲折历程的论述,亦或是对民国教育方针、学制系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探讨,论著都能够紧密地结合特定历史背景,旁征博引,进而较客观地呈现出民国教育发展的立体图景。

四、资料翔实,史料价值大

该著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进行了艰辛的资料收集工作,体现了作者搜集、整理与使用史料的扎实功底,那一份份内容详实、条理清楚的数据和表格,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使用的资料既包括官方性质的全国教育会议报告、政府类公报等史料,也包括民间性质的报刊杂志、众多名人文集与日记等资料。据统计,论著的注释部分近六百条,并且注重资料的考证与研究主题的有机结合。同时,书中附录详细列出了历次全国教育会议参会人员名单及其履历、历次全国教育会议提案及其生成政策明细表。可以说,所列出的很多资料是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其史料价值颇大。

综上所述,论著对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卓有特色的教育决策形式进行了系统阐释,以全国教育会议为载体,呈现出民国时期教育决策民主化曲折的发展轨迹,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论著的学术价值大,相信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7-05-01

:阎登科,博士,从事教育史、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化论著民间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高人隐藏在民间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高人隐藏在民间
刘凤翥论著目录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