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的效果分析

2017-09-15张秀伟李丽红彭剑英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日志关怀研究生

张秀伟,李丽红,彭剑英,方 婷

(湖州师范学院 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的效果分析

张秀伟,李丽红,彭剑英,方 婷

(湖州师范学院 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为探讨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品质行之有效的教学培养方法,以湖州师范学院二级62名研究生为例,采用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制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进行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运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相关性检验及日志内容分析法对学生进行效果评价,并得出研究结论。

护理研究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 不仅需要具有高级护理实践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具有护理专业人文关怀的意识与素养,即热爱护理专业,关爱临床病患,愿为护理事业而奉献一生的精神品格[1]。然而,目前大多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之初的人文素养令人担忧,他们读研的动机并不在临床护理,看重的往往是研究生这一学历。据调查,某护理学院55.9%的考研学生动机是脱离临床护理工作[2],并且第一志愿就选择临床护理的仅占7.7%,而且只有16.2%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到临床医院去工作[3]。因此,为了加强这一高学历护理人才的人文素养,确保将来扎根临床护理的研究方向,本校特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为期24学时的“人文护理”授课内容,以迎合学校“南丁格尔”式护理人才特色培养上的优势与品牌,也为其他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为便利取样,研究对象均为学校2013、2014级在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62名。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来自城市、非独生子女、非班干部、未接受过培训的构成比分别是65%、65%、61%、53%;来自农村、独生子女、班干部、接受过知识培训的构成比分别为35%、35%、39%、47%。(见表1)

表1 2013级专硕研究生基本资料

(二)方法

1.干预方案

本研究干预方案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24学时“人文护理” 系列讲座的理论教学,二是每位教师在授课之中有意识的”以师带生”营造关怀氛围。

(1)理论依据

课程内容设计以张秀伟博士学位论文提出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理论模型为依据[4],包括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关怀感知四个一级要素;关怀责任意识、人道主义信念、关怀体验能力、关怀行为能力、关怀者的自我感知与对象感知等八个二级要素;职业良知、整体仁爱意识,职业崇高、关爱生命信念,行为观察、同理体验、专业感悟、情境分析、情感沟通、精神支持、人际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成就、道德愉悦与向善使命感知等22个三级要素。同时考虑到人文关怀品质形成的两个影响因素,即专业教师与文化氛围。

(2)具体方案:

①授课计划:a授课目标:通过授课内容培养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行,品质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b授课内容:紧紧围绕着“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22个要素展开,每一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如下表所示;c 授课教师:聘请2位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位国内人文护理首席专家和本学院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护理领导者组成师资队伍;d学时分配:8学时的理念引导、8学时的能力启发、6学时的教师影响、2学时学生演讲;e教学方法:思辨启发、案例示范、言行传递、感悟日志、演讲表达;f 教学评价:教育前后通过人文关怀品质的量性调查分析与人文日志的质性内容分析两种方法进行。(见表2)

表2 人文护理授课计划

续表

顺序理论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教师影响力11教师关怀能力第十一节“感动你我”优质护理服务策划与管理护生对教师接受与给予关怀的感知2市护理学会理事长12关怀行为-感知第十二节 护生人文修养日志与师生感触的主题演讲护生自身接受与给予关怀的感知2学生演讲合计24

②授课过程:a 教师理念一致:为了达成教师言行一致的”以师带生、相互激励”的关怀教育理念,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了6个学时的关怀影响课程学习,其次,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拟定后由全体授课教师讨论决定;b教学重点突出:每节课程中教师除了注重有意识的引导思辨和案例示范外,格外强调将所学知识、理念和能力运用到关怀身边人的具体行为与日志书写中;c考核方式明确:课程负责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即言行观察、感悟日志、主题演讲,促进学生有意识的锻炼自身关怀能力与养成关怀理念。d师生相互激励:教师不仅有意识的关怀学生,如特色食品分享、护理经历分享、言词行为激励,而且有责任的启发学生关怀身边人和给老师点赞,如课前到门口迎接其他老师、同学间日志与演讲点赞、主动关心远方亲人等,促进其关怀能力的运用、关怀感知的形成、关怀理念的内化。

2.评价工具

(1)调查分析

①调查问卷:采用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制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护生版)评价量表[5]进行干预前后、实践前后的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农村/城镇、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等。②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由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四个维度所构成,共计29个条目,其中理念维度有7个条目、知识维度有7个条目、能力维度有7个条目、感知维度有8个条目,选项从不赞同到赞同分为五级,分别赋值从1到5,满分14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越好。经信、效度检验,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3,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14~0.84;内容效度CVI为0.986。

②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在学生第一节上课之前、最后一节下课之后15分钟内由授课负责教师发放,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采取匿名方式作答,以最快的速度答完后全部回收,回收问卷的同时检查答题者有无漏项,若有漏项及时补填,以保证问卷有效。共发放有效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应答率100%。

③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问卷回收后所有数据由2013和2014级各两名研究生双机录入,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的得分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情况和相关性检验进行影响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内容分析

根据学生人文日志所书写提及的任课教师姓名分配到相应的任课教师手中进行点评,课程负责老师采用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对学生人文关怀品质日志进行文字分析、归纳与汇总。

二、结 果

(一)二级研究生人文课程教育前后人文关怀品质情况比较

表4 研究生人文课程教育前后关怀品质均分比较(分, ± s)

(标注*的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人文关怀课程教育后,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和四个维度的均分与接受课程教育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最高的是感知、理念,依次是能力、知识维度。

(二)二级研究生人文课程教育后人文关怀品质提高的影响因素

表5 研究生人文课程教育后关怀品质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标注*的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级研究生人文关怀总分及各维度均分之所以有显著性提高,与本课程教育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分、理念、能力维度均分的提高亦与同学关心显著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 论

(一)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提升与人文课程教育、同学关心显著性相关

研究生接受人文课程教育后,关怀品质总分(134.80±10.855, 得分率92.97%)和四个维度的均分与课程教育前关怀品质总分(118.50±12.039,得分率为81.72%)和四个维度的均分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知、理念维度提高最大。与本次人文课程教育、同学关心呈显著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2011年刘于皛的调查结果[6]相一致,即“护士人文关怀品质与教育培训和同事关怀成正相关”,亦与刘霖2013年调查的结果[7]相一致,即“人文关怀品质形成与教育和护生所感受到的关怀程度正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同学关心”。说明本次人文课程教育在实践感知和理念引导上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提升亦与以师带生、相互激励的关怀氛围密切相关

课程学习后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从老师以身示范中获得的独特认识与理解,促进了同学间关怀理念的践行。正如学生日志所言:“人文关怀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动,是每次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种震撼,是每位老师传递给我们的深深的体会,是一种大爱”,而且“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点点滴滴皆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达到完全彻底的知才会有自然而然的行动[4],如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要吝惜我们的爱,让我们踏着爱的脚步,一起在爱中成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把爱分享给那些需要的人,我们会收获别样的精彩”。同时,亦来源于老师一言一行的启发,如:“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太多的感动萦绕在心头,老师不仅把‘帮助你就是帮助我自己’这句话说到了我心里,也将这句话践行在她的言行之中”。于是,学生会真实的践行人文关怀,并感受到关怀后的成就、喜悦与和谐:“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远在家乡的奶奶收到我‘爱的礼物’的满足与幸福;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看到我‘爱的短信’的欣慰与感动;我感受到了好朋友收到我‘爱的问候’的开心与激动;我感受到室友收到我‘爱的抱抱’的欣喜与兴奋;我也看到了同学因为我‘爱的行为’而充满信任与感激的眼神。我开始懂了‘爱’其实没有那么难……以爱为中心的生活是怎样一种和谐的状态”。

师生间的相互激励更加深了她们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同学间相互评价日志时写道:“人文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文就是主动的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人,敢于去表达自己的爱,让他人感到温暖,自己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感动”;“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生活中处处可见人文”。老师肯定的评价与引导更促进了同学们人文关怀认识的升华: “我们要学会把每一次感触都能转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沉淀,然后最终把它付诸于病人身上,给他们带来爱、希望和温暖”;“即使我们的关爱非常的有限,但它犹如一支点燃的红烛,有温暖、有光明,会引领无数烛光的汇聚、温暖的汇聚、光明的汇聚……你一定可以想象到,此时的世界会是怎样的美好!”

四、小 结

学校针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24学时人文课程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概括起来主要有4点经验:

第一,课程设置中 “人文关怀等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必须安排在第一节课,并且把学生 “践行关爱、主动关心身边人”的行为列为评价考核的重点内容,能使学生有意识的运用人文关怀知识、锻炼人文关怀能力,获得给予人文关怀后的感知。

第二,每一节课程的重点是借助于知识讲解引导人文关怀理念,而且不仅要用“优美的嘴唇”,还要善用“可爱的眼睛”,身体力行地把关怀给予学生,让学生体验关怀,获得表里如一的接受人文关怀后的感知。如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在听到老师们关于爱的理解,在看到Kate、Marrie等老师关于爱的行动之后,我心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我明白了其实我们可以做得很好,不只是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把爱播洒给每一位患者,而是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我们同样应该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我们的真心去唤醒整个社会的良知”。

第三,学生的“关怀日志”或“主题演讲”必须写出接受和给以关怀后的自我感知与认知,才能巩固知识、内化理念。

第四,注重名师引导效应,让学生由远及近树立起理想的职业形象,如同学们都形容姜安丽教授是“女神般的存在”,听到“南丁格尔”的讲座更是感慨万千:“一直觉得‘南丁格尔奖’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半年里我们见到了两位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邹瑞芳和潘美儿。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对护理工作不一样的感受,在他们眼里护理工作并不是脏和累,而是满满的收获和关爱”; “潘美儿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梦想、认真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也能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我想,我不能再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前景,坚持把最平凡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就是伟大,就是胜利”。

除了成功的培养经验,也存在局限的地方:如样本量不足,仅仅为二级研究生62名,有待于进一步累积;同时,还需要构建与课程教育相匹配的临床实践培养方案,让学生的人文教育由学校到临床形成稳定的、一体化的教学培养体系。

[1]余国江,杨冰玉. 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

[2]杜琳,卢公标.护理本科生攻读硕士意向及动机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5).

[3]谢滔,黄贤慧.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选择与择业期许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

[4]张秀伟.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及教育策略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9.

[5]刘于皛. 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6]刘于皛,姜安丽.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11).

[7]刘霖,陶莹,姜安丽,等. 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3(10).

[8]苏伟才,孟哲慧,徐璟,等.肿瘤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4).

[9]刘霖,沈洁.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形成特点及培养对策分析[J].护理研究,2014(22).

[10]刘义兰,廖雨风,王婷,等.护士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4(2).

[11]陆秀儿,邵悦萍,金旭华,等.对护理大专实习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6).

[12]王新,唐月红,张秋芳,等.行为转变理论在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4(18).

[13]梅花,章丽丽,汪小冬,等.医学生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

[14]刘小玲,叶志弘,杨方英,等.多元化培训方式用于新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

AnalysisontheCultivateEffectofHumanCaringCharactersofNursingProfessionalDegreeGraduateStudents

ZHANG Xiuwei,LI Lihong, PENG Jianying, FANG Ting

(School of Nursing,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ffective teaching, based on our research two 62 graduat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developed by Shanghai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correlation test and log content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nursing;postgraduate; human caring character;cultivate

2017-03-27

:2016年湖州师范学院人文护理循证实践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研究成果;2017年湖州师范学院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张秀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护理人文关怀研究。

G642

:A

:1009-1734(2017)06-0050-06

猜你喜欢

日志关怀研究生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扶贫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游学日志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