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2017-03-10李良敏赵晶晶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思政

李良敏 赵晶晶

(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李良敏1赵晶晶2

(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训监督激励机制;高校辅导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终身学习,尊重学生、融入学生,利用新媒体提升亲和力。

互联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 “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互联网渗透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在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管理、培养、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

1 “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1.1 “互联网+”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发生变化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为 《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1]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用于交往、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渠道和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对象和渠道也随之发生变化。

1.2 “互联网+”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机遇

习近平同志要求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网络为辅导员带来了更开放的信息渠道、更自由的参与度、更多样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更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距离,创新了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思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灵活、更具体、更生动,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

1.3 “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优化和集成作用,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不法组织或人员通过新兴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或行为利用,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部分辅导员政治研判能力不强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信息快速传播,并占据一定的舆论市场,这要求辅导员在对信息的甄别过程中要具有政治敏感度和辨别力,要把握舆情朝正向发展。部分辅导员特别是新入职的辅导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个人素养原因,导致其政治研判能力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

2.2 部分辅导员终身学习意识淡薄

面对信息交互传递、资源持续共享的 “互联网+”背景,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学习新知识、转变老方法、掌握新技能的终身学习意识成为辅导员工作制胜的法宝。

部分辅导员墨守成规,还是用老办法、走老路子,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能与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相交融,这便失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拉近距离的良机,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3 辅导员队伍对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认识和使用滞后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渐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也会使用微博、微信、QQ等,但相比于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对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认识和使用显得滞后。多数时候辅导员还依靠谈心、座谈、开大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已经从被动的参与者,逐渐过度成个体发言人,大学生对信息的了解超出了辅导员的掌控,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辅导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

高校辅导员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 辅导员要提升终身学习意识

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教育方式。辅导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掌握网络及智能工具,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流阵地,探索教育新方法,保持资讯新鲜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工作感染力。[3]

3.3 辅导员要尊重学生、融入学生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辅导员是信息主要发布者、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的局面。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在网络空间内对某些事件的看法向辅导员传递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使辅导员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在工作中更能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讲求工作方法,要尊重学生话语权,要放低身段,融入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利用微信、微博、QQ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3.4 辅导员要学习网络思政原则和网络规范

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情况,高校辅导员必须认清网络思政教育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在结合并吸收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学习和把握网络思政教育原则,掌握网络规范,灵活运用网络语言、网络思维,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工作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5 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提升亲和力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使学生亲师信道的前提,是辅导员做好思政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的基本要求。辅导员的亲和力表现在诸多方面,可以是学生困惑时的一个点拨、可以是学生无助时的一句问候、也可以是学生成功时的拍手祝贺。“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给辅导员亲和力提升带来了更多载体,辅导员可以建微博写博文,可以建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可以通过与学生 “互粉”、 “加关注”等新型交流方式拉近师生距离,更方便快捷地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反馈。

此外,辅导员还应扩大知识面,关注时事热点,以具有深厚知识性和启发性的精彩博文、微文,对相关事件进行分析与点评;关爱特殊群体,深入挖掘教育方法,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打牢群众基础。

3.6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激励机制

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 使辅导员不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网络研究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辅导员、网络信息员、网络监督员等多重身份。高校必须注重培养辅导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培养辅导员的网络信息素质。提高辅导员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提取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帮助辅导员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并积极培养专门人才,打造一支专职的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监督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对达标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胡瑞安.“互联网+”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72-75.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Instructor Team Buil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Liang-min ZHAO Jing-jing

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which makes instructors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active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a 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structors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College instructors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lifelong learning,respect for students,and use new media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Internet plus,college instructor,team building

G641

A

1008-3812(2017)04-054-03

2017-06-22

2017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界社会科学立项课题 (SYSK2017-17-15)

李良敏 (1981—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