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心理诱因探究
2017-03-10聂媛媛
聂媛媛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心理诱因探究
聂媛媛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高校校园暴力是受到社会民众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自控力、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监管不力和校外指导欠缺、法律法规的漏洞,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探究校园暴力现象背后复杂的心理诱因,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校园暴力;大学生;心理诱因
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室友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再到最近发生的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往往把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重点放在包括生命安全、校园安全在内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没有给校园暴力事件双方当事人提供心理层面上的帮助,忽略了心理诱因对引发校园暴力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对高校校园暴力行为进行诱因剖析,现介绍如下。
1 家庭方面的心理诱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起点,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思想造成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易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
1.1 家庭结构的缺陷
父母离异打破青少年子女的心理平衡,家庭破裂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情绪等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果一些消极心理长期得不到宣泄,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从不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易实施暴力行为。
1.2 家庭教育的失败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一个人顺利完成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溺爱、骄纵无度型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导致孩子骄横放纵、唯我独尊;在棍棒教育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粗暴的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悲观情绪;在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无人管教而混入社会,沾染不良习气,终因小错酿成大错;在压力型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能力及身心发展规律,强迫孩子学习,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憎恨父母、离家出走。
2 学校方面的心理诱因
学校是学生接受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教育传播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的成败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1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长期以来把应试教育作为各项教育指标的首要任务来抓,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上,忽略了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美德教育和伦理学教育。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内容单一、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不高,不能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2.2 教师的教育态度不合适
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些教师对有缺点的学生缺少说服教育,甚至采用粗暴的变相体罚教育方式。不合适的教育态度、不适宜的教育方法,使那些本来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教育好的学生在其内心把自己划为教师的“敌人”。
2.3 应试教育的阴影
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业状况仍然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不重视、不关心,有些成绩差的学生为了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肯定,容易走极端使用暴力的方式来报复教师和学生。
3 社会方面的心理诱因
近几十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学生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各种负面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3.1 网络暴力文化的泛滥
学生缺乏自控力,容易痴迷于各种手游、网游。网络游戏大都又是以枪战、暴力、色情为主要卖点。国内某大型射击类网游曾创下同一时间三百万人在线的记录;不少电影充斥血腥、暴力的镜头画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模仿在电视节目中看过的情节,特别是暴力情节。
3.2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高校校园周边环境不再是“一方净土”,出现一些商业娱乐场所。譬如吸毒、赌博、卖淫、打架斗殴这些不良现象就很容易在此滋生蔓延。高校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深入,很容易受到诱惑,以致误入歧途。
4 学生自身的心理诱因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生理、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刺激极易冲动,情绪不稳定。
4.1 挫折感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发现,当一个人计划的行为受阻或者没有成功的实现,就会产生受挫情绪。比如经常被教师和家长否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得不到朋友的认可与关爱等。如果受挫情绪没有得到合理释放,就会采用极端行为释放压力。高校校园暴力的一些案例证明学生的挫败情绪是其产生报复心理或动机的导火索。
4.2 精力过剩与缺乏、较兴奋与自控力差的矛盾
由于在校学生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与其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产生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其缺少足够的能力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同时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良诱惑很多,这样精力过分充沛的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再加上学生在心理、生理发生变化的同时,如果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协调发展,面对刺激反应就会比较强烈,极易冲动。
4.3 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
在校学生生理发育接近成熟产生了性生理愿望,对两性关系产生好奇心,渴望被异性吸引,希望被对方接纳。如果家长和在校的教师对青少年性教育缺少必要的正确引导,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两性问题上产生认知偏差,形成不良恋爱价值观。如今,网络媒体对一些色情、扭曲的性爱情节过分传播;网络小说对性爱情节过分露骨描述等。一些缺少正确性认识和性教育的学生极易受外界的诱惑,导致行为产生偏差,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暴力事件不是个别社会现象,而是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各种因素交织所产生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从自我做起,树立远大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必须加强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G420
A
1671-1246(2017)24-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