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分析透灵感自然来
2017-03-10重庆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廖帝学
☉重庆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廖帝学
背景分析透灵感自然来
☉重庆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廖帝学
一、原题呈现
下面这道题来自2016年4月重庆市巴南区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若AD=9,DC=8,则EF的长为____________.
图1
二、问题“背景”分析及解法展示
1.对题目的初步研判.
原题所给条件简洁,数据简单,图形清新,其中的“半角模型”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高中数学有“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知道:若α、β均为锐角则α+β=45°.此题我们不妨可以看作这一背景知识在初中的应用.稍加思考,我们会发现当BE=4、DF= 3时即可满足要求,此时CE=CF=5,EF的长为
但是,这是教师以“高观点”分析问题“背景”从而快速地得出了题目的答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解题思路的形成、解题方法的获得与解题者的知识储备、解题经验的积累关系很大.一般的初中生是断然不会用这种方法解决此题的.
命题者怎样命制此题的呢?命题者期望的解法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中考试题.
(2015·福建三明市中考题)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
图2
图3
(1)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2),求证:△AEG≌△AEF;
(2)若直线EF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如图3),求证:EF2=ME2+NF2;
(3)将正方形改为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若其余条件不变(如图4),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4
图5
相信我们能够看出来,将这道中考题的第(3)问提取出来就是我们前面呈现的“原题”.由于有第(1)(2)两问的铺垫,将图4按图3的方式补成图5,易得EF2=2BE2+ 2DF2.当AD=9,DC=8时,设CE=CF=x,则BE=9-x,DF=8-x,则2x2=2(8-x)2+2(9-x)2,解得x1=5,x2=29(舍去),故EF的长为
事实上,我们还知道,EF2=ME2+NF2这个结论的得来,既可以通过旋转,也可以通过翻折得到,如图6、图7所示.
图6
图7
的确,如果解题者能够迅速发现原题的这些“背景”,解答此题应该较轻松.但是,毕竟原题并没有为我们作太多铺垫.面对此题,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思考,就算按这样的思路思考也不一定能发现此题的本源.从“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这些简单“背景”出发,解题者会从哪些方向思考呢?下面来看原题的其他解法.
2.原题的其他解法展示.
原题中,结合大家都熟识的“半角模型”,若AB=AD,“旋转”就有可能.但题目中AB和AD偏偏不相等.是否可以旋转呢?
解法1:如图8,将△AFD绕点A旋转90°后,点F的对应点为点G.连接GE.易得△AGE≌△AFE.设CE=CF=x,在Rt△EGH中,由勾股定理,可得(,解得符合条件的x的值为5.
图8
图9
当然,条件中的“∠EAF=∠CEF=45°”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围绕着它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解法.
解法2:如图9,作∠BAD的平分线分别交EF、BC、DC的延长线于M、G、N.易得△AEM∽△AFD,△ABE∽△AMF.设CE=CF=x,则,整理得x2-34x+145=0,解得x1=5,x2=29(舍去),故
解法3:如图10,作BE=BG,DH=DF,易证△EGA∽△AHF.所以,解得符合条件的x的值为5.
图10
解法4:如图11,过点E作EH⊥AF于H.易知∠1=∠2,所以△ABE∽△EHF.设CE=x,EH=y,由又因为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同样可得符合条件的x的值为5.
图11
图12
解法5:如图12,EF所在直线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M、N.过A作AH⊥EF于H.易证△AHE∽△ADF,△ABE∽△AHF,则所以则AH.设CE=x,则AM=AN= 17-x.由
三、“背景”分析透,“灵感”自然来
一道看似不甚起眼的“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类似的现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并不鲜见.“你为什么要这么解呢?”“你是怎么想到这种解法的呢?”面对每一种解法,我们总喜欢这样去询问解答者.而解答者的回答中,最爱说的就是:灵感.
什么是灵感?在数学教育家中对它的论述较多的当推波利亚.散见于他的著作中的许多片断表明,他相信并重视灵感.他的《怎样解题》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谈解题过程中如何诱发灵感.他说,在解题活动中我们要设法“预测到解,或解的某些特征,或某一条通向它的路.如果这种预见突然闪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把它称为有启发性的想法或灵感.”
对于“灵感”,我们爱用“蹦出”“闪出”“闯进”“一闪念”等来描述它,的确,“灵感”有它的自发性和随机性.但是,事实上,“灵感”的得来绝对不是无缘无故.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曾这样提出:
你知道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吗?
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你见过相同的题目或形式稍有不同的问题吗?
……
前述题目的每一种解法的得来或许都有灵感,但更多的仍是对题目条件、背景的深入分析之后的结果.从“45°”“矩形”等条件出发,从图形的简洁、美观出发,有的人联想到了平时的“半角模型”,有的人想方设法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有的人努力寻找相似三角形……这其实就是在“诱发灵感”.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探索过程.事实上,只要将题目的“条件”“背景”不断变更、不断探索,一旦分析透彻、到位了,“灵感”自然也就来了.可见,“背景”是灵感的诱因,而要获得灵感,唯有正向的“探索”才是真正的捷径.
1.李静静.利用网格构造图形求解三角函数值[J].中小学数学(中),2016(5).
2.胡书军等.解题思路的生成才是解题教学的重中之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6(5).
3.詹高晟,苏德杰.一道中考试题的命制与感悟[J].中学数学(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