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
——“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的教学创新设计与思考
2017-03-10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黄玉华
☉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黄玉华
重构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
——“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的教学创新设计与思考
☉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黄玉华
2013年11月在江苏省第四届“心桥杯”六校教改联盟(黄桥)——“推开问题的大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的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以培养学生“四能”为立意,赢得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并撰写文章《培养问题意识,推开问题大门》发表于《中学数学》(下)2014年第3期.2016年11月,在南京市初小数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又重温此课,重新设计,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立意,收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在此撰文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
一、教学实录
1.操作探究,唤醒学生思维.
师:小学里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各画出一条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说它们的区别.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生:线段不能延伸,射线只能向一个方向延伸,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线段有长度,射线和直线没有长度.
师:请你过一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过两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
生: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师:通过实践发现,过两点能画一条直线并且只能画一条直线,这个基本事实,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里的“确定”如何理解?
生:“有且只有”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确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表示存在;另一层含义是经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表示唯一.这就是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今后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作为说理的依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应用,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你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植的树在一条直线上?
生:只要定出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让学生画线段、射线和直线,从形上直观感知它们的区别,起到唤醒学生的思维的作用.活动2则通过操作体验得到了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用两个点表示一条直线”的理论基础,为下面的“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奠基.另外应用这个基本事实解决了如何使“植的树在一条直线上”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2.问题探究,引领学生思维.
师:如何区别黑板上两条不同的线段、射线、直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它们的表示.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问题:(1)怎样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表示的字母有什么注意点?有几种表示方法?
(2)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射线和直线?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吗?
(5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交流.
(3分钟后)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交流也很激烈,下面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线段怎样表示?
生:线段可以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甲同学画的线段可以记作线段AB、线段BA或线段a.
师:对,所以表示线段的两个字母没有顺序!乙同学画的这条线段如何表示?
生:两个端点字母可以用大写字母C、D表示,记为线段CD或线段DC,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b表示,记为线段b.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用语言描述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吗?(屏幕上展示的是将线段AB由A向B方向延长时得到一条射线的动画)
生:延长线段AB.
师:描述很准确,这里延长线段AB是指按从点A到点B的方向延长.这条射线如何表示呢?
生:射线A.
师:这样表示准确吗?(见学生未有反应,教师以点A为端点画另一条射线,如图1所示)
图1
生:不准确,还要再在射线上找一点,表示射线的延伸方向,即表示成射线AB.
师:这里的A表示端点,B表示射线延伸方向上的任一点,表示射线的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另一个字母的前面.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用语言描述这条射线怎样得来的吗?(屏幕上展示的是将线段AB由B向A方向延长时得到一条射线的动画)
生:延长线段BA.
师:还可以怎样描述?
生:反向延长线段AB.
师:对,反向延长线段AB是指按从点A到点B的方向的反方向即从点B到点A的方向延长.这条射线,如何表示?
生(齐):射线BA.
师:那么乙同学画的这条射线如何表示?
生:端点字母设为M,在这条射线上另取一点记为N,表示为射线MN.
师:很好!如果再在这条射线取一个点E,怎样表示?再取一点F呢?
生(齐):射线ME、射线MF.
师:表示同一条射线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生:有无数种,用射线的端点和它延伸方向上任一个点就可以表示.
师:能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一条射线吗?
生:不能,因为射线的特征是有一个端点和一延伸方向,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就不知道端点和延伸方向了.
师:对,分析得很到位,因此,表示射线时不能像表示线段那样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用语言描述这条直线怎样得来的吗?(屏幕上展示的是将射线AB反向延长时得到一条直线的动画)
生:延长线段BA.
生:反向延长射线AB.
师:同学们的描述都非常正确,那直线怎样表示?
生: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点A、B,记为直线AB或直线BA,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m表示,记为直线m.
师:为什么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点就可以表示一条直线呢?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对,有理有据,所以表示直线与表示线段类似,表示直线的两个字母也没有顺序!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思维、完善思维、引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深入——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这种联系与区别?如何表示?突出了数学的本质,为下面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3.练习巩固,优化学生思维.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
(1)如图2:
图2
①射线OA与射线OB是同一条射线吗?
②射线OB与射线AB是同一条射线吗?
③射线OA与射线AO是同一条射线吗?%
(2)请你判断下列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3)如图3,在直线m上有3个点A、B、C,图中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哪几条?
图3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其他同学们吗?
生:图中以B为端点的线段有哪几条?
生:有线段BA、线段BC.
生: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生:共有3条,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生:图中以A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不仅学习了线段,还有射线和直线!谁来解决一下?
生:两条,从点A向右的射线可记为射线AB或射线AC,但向左的……(犹豫不决)
师:从点A向左的是一条射线,但要表示它还需要再在点A左侧的射线上另取一点,才可表示,直线上的一个点将直线分成几条射线呢?
生:两条.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图中以B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生:图中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生:图中共有多少条射线?
生:图中共有多少条直线?
……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如果在直线l上有n(n≥2)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多少条射线?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
设计意图: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强化,这里设计了一组问答题和判断题,有效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强化对线段、射线、直线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同一条射线必须满足两同(端点相同,从端点射出去的方向相同)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图3,在教师先示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提出不同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并将问题的探索延伸至课外.
4.回归生活,活化学生思维.
活动1:
师:如图4,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走哪条路较近?
图4
生(齐):路线2.
师:从甲地到乙地能否修一条最短的路?如果能,你认为这条路应该怎样修?请在图中画出这条路.
生:从甲地到乙地修一条线段.
师:结合生活经验,同学们能概括出一个结论吗?
生(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今后我们可以将这个结论作为说理的依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应用.2005年之前,我们台湾同胞要从高雄机场赶到北京机场需要绕道香港机场,全程约为2654km,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设计航线使得行程最短呢?为什么?
生:从台湾直达北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对!经多方努力协商,2005年开通了台湾与北京的直航,全程约为2098km,不仅缩短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更拉近了同胞们的心灵的距离.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来刻画北京与高雄两地的距离更为合理?
生:2098km.
师:对,我们把连接两点所得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北京与高雄两地的距离就约为2098km,要注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它与线段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感受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应用这个基本事实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得出了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使得结论的发现、概念的由来、思维的发展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5.综合拓展,深化学生思维.
图5
出示三道练习题:
(1)做一做:如图5,已知点A、B、C.
①画线段BC(连接BC);
②画直线AB、AC;
③在线段BC上取一点D,画射线AD.
(2)如图6,看图说话(用几何符号语言描述图6中两个图形)
图6
(3)赛一赛:看图、说图、画图.
图7
比赛规则:
同桌两名同学,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个人反向.其中一名同学看着屏幕上提供的图7所示的图形说给另一名同学听,另一名同学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形,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然后两人互换角色.
(赛一赛,教室里再次沸腾)
设计意图:这里,第(1)题是读句画图,训练学生由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看图说话,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能力;第(3)题是综合运用题,考查学生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6.小结交流,升华学生思维.
学生自主小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符号表示、两个结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在回顾和感悟中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师:本节课的内容可提炼成“3332”,即学习了3种图形、3种概念、3个语言和2条结论,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那么过3个点、4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
师:你提的问题真好!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本节课同学们不仅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能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还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推开了问题的大门.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培养问题意识,勇于创新,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下课.
设计意图:以问题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在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抓住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帮助学生形成两类结构即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利用学生谈收获和体会的契机,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思考
《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数学教材为师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主题、线索和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应该说教材的编写,凝聚着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心血与智慧,但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标准》,深刻理解教材,深入钻研学情,才有可能根据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思维而教”.
1.了解学情,让思维的衔接平滑、自然.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掌握思维的起点,是让学生思维自然生长的前提之一,是为“思维而教”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的备课及课堂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要有:(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概念;(2)知道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射线是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线段是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直线上一点把直线分成两条射线,直线上两点把直线分成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射线上一点把射线分成一条线段和一条射线;(3)线段、射线、直线的主要区别是端点个数不同,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4)掌握度量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技能.由于执教的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初中的学生,学生不善于发表独立见解,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小学里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掌握较好,对线段、射线、直线这些图形的生活原型很熟悉,所以教者在教学中以画出线段、射线、直线模型为抓手,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思维无缝衔接的效果.
2.重构教材,让思维的产生符合逻辑.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教材仅是一例子,我们应该在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教材编写的顺序是:通过问题情境和观察、操作,探究得到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时介绍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接着探究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并以“议一议”的活动强化对线段的认识;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和观察、操作,探究得到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最后设计了读句画图的活动,巩固三种语言的互译.本节课的重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符号表示,能用两个点表示一条直线是本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思维发生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探究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再探究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最后探究其应用.基于上述思考,在这次市级教研活动中,笔者大胆创新,依据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对教材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的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思维发展更加自然.
3.创设情境,让思维的发展更加深刻.
思维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它蕴含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特定的问题情境.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思维发展的前提,它能起到思维的定向、激发作用.什么是好的问题情境?裴光亚先生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愤、悱是对“问题情境”的恰当描述.愤,就是想求明白而感到困难;悱,就是想说出又说不明白.它不只是“问题”,在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种内在需求,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好的数学情境应具有三个特征:(1)应该是学生熟悉的;(2)应该是简明的;(3)应必然引向数学的本质.本节课注重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开始阶段让学生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化抽象为具体;接着请学生操作、探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感受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数学思想;其次,以数线段为问题情境,探究数射线和直线的方法,渗透化繁为简、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类比的思想方法;最后以问题情境进行小结,让学生辨析概念的异同,谈收获与体会,让思维有了载体,方法有了灵魂.
4.开发习题,让思维的形成更加深刻.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拿一个有意义而又不复杂的题目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教材中的一些例题或习题往往具有这样的功能,需要教师对这些题目加以深入思考与研究,发挥题目的真正价值.如本节教材中“议一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图形的一种技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该习题的编制目标比较单一、内容没有梯度,考虑到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对该习题进行了创新设计,设计成以数线段为问题情境,在学生给出数以A为端点的线段方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通过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得到数射线和直线的方法、经验和结论,学生经历类比、归纳、猜想,最终提炼出一些本质规律方面的新知,达到进一步完善解题经验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学情进行适当变式、扩充、拓展与延伸,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逐步寻求发现解题的内在规律,培养、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应该说,这节课努力以生为本,以问题为主线,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遵循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大胆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对课本习题的开发,深化学生思维.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自然、丰盈和深刻,真正达到了“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的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
3.黄玉华,陈德前.培养问题意识推开问题大门——“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的教学实录及其点评[J].中学数学(下),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