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7-03-09王晓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小学生

王晓梅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王晓梅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当前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该课程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缺乏稳定性、教学方法陈旧及教学思想脱离农村实际生活等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教师队伍;明确课程定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健全评价制度,促进全面发展,以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问题;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始终秉持着教学效率固然重要,而教学灵魂更为重要的信念,坚持努力帮助学生成为美好人生的创造者和和谐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实现教育的正当价值追求。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已付诸实施,然而在农村小学当中,却因种种原因及各种条件的限制,新课标长期得不到有效贯彻与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得不到有效的重视,教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一、加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对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性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作为我们未来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需具备优秀品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符合一定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品德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人文性及实践性,而“生活在农村当中的儿童,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大多数孩子课外知识涉及较少,加上偏于内向的性格,不乐于也不敢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效率难以提升,教学效果随之不佳[1]。

(一)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非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观察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准确,对于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第二,小学生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他们很容易看到自身存在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更多地是去评价他人,很少从自身找问题。第三,小学生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其依赖教师,他们对于老师的信任往往超过了家长。由此以来,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系统学科知识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三观形成的启蒙阶段。而《品德与社会》课能够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未来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一批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以育人为目的,旨在培养儿童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的社会性发展,“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判断价值。”[2]《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紧密相关,品德是一种潜藏于人内心的思想教育,通过在该课程当中规范他们的行为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实践社会生活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感悟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品德的内容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品德教育观念越易被认同和接受。”[3]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应是立足于书本之上,并对之加以扩展、充实,能够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考虑,学会自主探索,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人生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在大部分时候仍扮演着纸上谈兵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小学,“假、大、空”的教学现状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首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并未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以重视,家长及学校也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与提高,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高低。

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由班主任或是语、数、外老师兼任也是十分普遍,该门课被挤占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在小学生的印象中,只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的重点才是《品德与社会》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成绩的好坏与高低成为衡量学生最直接的标准。久而久之,班里出现了一种以成绩好的学生为中心的氛围,由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即便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孩子也站在了“好学生”一边,而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此现象视而不见,也许是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更多的孩子抓紧学习,全然没有顾及到“成绩好并不意味着品德好”的深意,也未曾关注到那些成绩没有靠前而渴望受到老师重视的孩子们的心理,教师过早地以成绩为标准区别开了差生与优生,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深深地种下了不公平的种子,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三、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程实施改革后,加大了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大好的景况只局限于城市。”[4]然而在农村小学当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依旧沿袭之前的传统,在原地停滞不前。

一是现阶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不够重视对本门课程的培训,或者说没有进行科学的组织培训。多年来,学校进行的各种培训中,很少组织对本门课程的科学培训,让本来就对这门课程如何教存在困惑的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得到提升,他们非常渴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改观。

二是不少校领导和教师对思品课的课程地位的认识有所偏差。面对市场经济更加激烈的竞争,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成为人们的短视行为及功力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德才兼备本应是我们追求的成才目标,但是如今社会及学校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与提高,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高低,任课教师也就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抓这门课,很少会潜心研究,大大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

三是不少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成绩高,便是一切。然而成绩并非是衡量综合发展的标准,品格的培养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协作,才可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5]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至今尚未摆脱贫困状况,其教育境况甚是令人担忧。当前农村小学生源不足,教学工作人员紧缺,语文和数学两门课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上均为兼任工作,很少会考虑到教师对这门课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品德与社会》课上语文、数学、英语司空见惯,或者直接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休息自习课,因此造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更不会深入钻研,专业教师在这方面严重不足。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6]因此,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基础,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重点。传统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手段以“课本+黑板+粉笔”为主,课堂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呆板不生动,学生不愿学,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7]许多适用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很少使用。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滞后的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教学思想落后,脱离农村生活实际

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观念,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村小学,普遍地存在着“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8],很多学校在评选“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时,均以成绩的好坏作为标准,忽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作风。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得品德课在学校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及学生均把这门课定义为考查课,即所谓的“副科”,久而久之学生也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品德素质的高低因而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社会、家庭,把重在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思品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重讲解课本当中展示的语言文字,以课本当中的行文顺序通过图画讲解的方式介绍其中的任务。极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当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相悖。”[9]满堂空洞的知识灌输,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

(五)教学评价标准不完善,应试教育氛围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而教学过程的因素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几乎没有被考虑到,也没有明确地对学生品德行为的测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更不用说会获得哪些知识和锻炼什么能力,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一张期末考试测评卷,不少学校期末测评的成绩同任课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成绩的高低几乎成了学校教师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最终服务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被语文、数学、英语挤占,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临近划重点、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四、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定位,提高思想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使命。”[10]而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加以重视的现状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就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工作,同时学校领导也要能够真正领会到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落实到育人的主渠道,放到重要的地位。

(二)稳定教师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第一,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专业的教师队伍作出明确规定,必须有专职教师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并且担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须与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采取多种方式,优化教学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相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责任心较强而又稳定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队伍。

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鼓励学校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尽快完成学历教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钻研专业知识及其教学,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素质,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第三,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及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自身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教师师德理论和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及思想觉悟,增强自身敬业水平。

(三)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

首先,教师应适度地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丰富化。“传统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学校课本及教师相应的教学经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很有限,效果也并不理想。”[11]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多关注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展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片,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通过这些认识到只有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不辜负社会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才是对社会和父母最好的回报。

其次,传统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授课过程主要是说教,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失去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置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的教学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从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生活上独立性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四)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育观念

第一,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与家庭及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理念及最优的教学环境,确保这门课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实现。让思品课的教师消除教学顾虑,增强责任感和光荣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第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坚持“以情育人”理念,摒弃传统的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要在情感方面和学生进行真切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亲切的目光和和蔼的态度时刻感染着学生,从而为有效的教学创造一种平等、友爱、宽松的校园氛围。

第三,“《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既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行。”[12]那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应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来源。例如,让学生对身边好人好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评一评违反学校纪律,乱扔垃圾,打架斗殴语言粗俗等行为,让大家分辨清楚什么是善恶美丑,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生活的习惯。

(五)健全评价制度,促进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根源于现行教学评价制度的缺失。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考评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学校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可过早定位差生与优生,消除在孩子们心目中区别对待的观念,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找到健康成长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与惩罚。该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同学和自己,还应该有家长及相关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各方面意见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

第二,对教师的评价。首先,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内部评价制度,能够合理地对教师是否按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课程教学进度是否正常,课程教学目标完成度的高低,以及教育实践效果方面获得的反馈信息,加以科学合理分析的方法。其次,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外部评价制度,让相关的社会力量、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当中来,加大学校同参与教师评价体系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完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能否有明显的改观,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离不开教育者的刻苦钻研和广大社会成员的支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视为小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和有效途径,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现状得以改善的关键。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课内外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切合农村小学实际的生活环境,积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将会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达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雷敏.浅谈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4):31.

[2]蹇德顺.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0):216.

[3]李世革.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3(9):88.

[4]董飞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7):209.

[5]杨永厚.农村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5):15.

[6]冯媛萍.求真务实,让品德教学不再纸上谈兵[J].考试周刊,2013(1):13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姚红.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教育科学, 2014(3):72.

[9]徐延.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308.

[10]于钦林.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33):282.

[11]张宏,江红霞.略谈小学思想品德课高校课堂实现途径选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7):120.

[12]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3.

Problems of“Morality and Society”Clas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Xiao-mei

(School ofMarx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4)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Morality and Society”class,such as the less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lack of stability of teaching staff,old-fashion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lass with the reality of rural life,etc,which influenced the teaching effect seriously.Therefore,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mee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realize the normaliz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o stablize the teaching staff;to clarify the teaching aim;to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y;to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to integrate with the real life of the students;to upd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to complete the assessment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rural primary schools;“Morality and Society”;problems in teaching;countermeasures

G622.0

A

1674-831X(2017)03-0021-05

[责任编辑:胡 伟]

2017-03-10

王晓梅(1993-),女,甘肃武威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小学生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是小学生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