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
——通过英语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08-22龚亚夫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纲范式思维能力

龚亚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
——通过英语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龚亚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英语长期被人们认为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但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的英语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应从“英本主义”转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应从单一语言目标转为“多元目标”;在大纲范式上应以语言知识系统为基础设计教学的大纲范式转为以培养学生能力、重在体验的“多元任务大纲”范式;在课程模式上从固定课程模式转为灵活课程模式。

英语教育;学生;素养;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英语不过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其价值主要是与世界各国进行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外语教学界对此也深信不疑。但是,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外语教学的价值和目标,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英语教育应超越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的范畴。英语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需要在理念、目标、大纲范式与课程模式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重构英语教学理念,从“英本主义”转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基本模仿英语国家为移民学生设计的课程理念,即尽快使学习者融入其主流社会,这种理念被称为“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英本主义”(即“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为参照)理念包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要以英美英语为参照标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重在“比较文化的差异”[1],强调学习者参照英语为母语人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学习内容主要为适应在英语环境下基本的生活话题,如问路、购物、点菜、就医等等。

实际上,这种理念早就遭到国际上许多学者的反对。Candlin指出:语言学习设定的目标往往是从学习者外部考虑的,而很少从总体教育价值方面考虑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品格发展,这个目标如果不是比语言目标更重要的话,也是同等重要[2]。Cook指出,语言交流只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目标,而非全部目标。学校英语教育可分为“外在目标”(external goals)和“内在目标”(internal goals)。外在目标是实用的语言运用目标,如今后出国使用英语;而内在目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自身的素质,如通过另一种认知的方法思维,涉及的是心智的发展[3]。许国璋先生曾说:“中小学十几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百十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的对话或课文,操练了一些四会五会的技术,束缚了孩子们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心智健全成长,我们对不起他们。”[4]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英语教育虽然主要是语言教育,同样应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而应将品格培养、思维能力发展与语言学习结合,摈弃“英本主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审视英语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内容。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语言教学不局限于工具性的实用价值,不仅是为了出国生活学习、获取信息等,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购物,而是如何理财;不仅教学生如何表达时间,还要让他们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不仅仅教什么是正确的语法用法,还要教如何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人的情感、态度;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形成批判性(审辩)思维能力等等。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英语教育理念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第二,从单一语言目标,转为“多元目标”。英语教学界一直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或者“交际能力”作为最核心的目标,其他目标只是外围的、辅助实现语言目标的。随着理念的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被局限于单一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范畴,而成为“多元目标的英语教育”。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交际能力”的内涵。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格和思维能力密不可分;语言表达的实际是人内在的品格、态度和情感。可以说,交流体现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听、说、读、写技能只是交流的媒介。

对审辩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表明,具有审辩思维能力的人,实际上会呈现某些品格的特征,如有好奇心、公平待人、谦虚自律等;而不具备审辩思维能力的人则是自以为是、抗拒变化、循规蹈矩、死要面子、僵化偏见等等[5]。同样,有研究表明,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也有10种创造性的品格特点[6]。

笔者提倡“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其中有三个大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包括行为规范与伦理美德、社会知识与学科融合、多元文化与国际意识;“认知思维目标”,包括积极的心理品质、多层次思维能力、学习策略与能力;“语言交流目标”,包括基本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交流沟通策略。三个目标是同等重要,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这样,语言目标不再独占鳌头,而是与其他目标相互交叉,相互转换、相互渗透[7]。换句话说,“多元目标英语课程”主张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既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实现上述其他两个目标(见图1)。

图1 英语课程多元目标的相互关系

在培养思维品质方面,英语教育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英语国家从小学低年级,就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积极思维)和多层次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材料中,有大量各种不同层级的活动。从目前笔者收集的资料看,至少有十几种审辩思维能力,是可以在小学阶段培养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设计出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虽然这确实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也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说英语是一种工具的话,它也可以作为发展思维能力和良好品格的工具。

第三,从以语言知识系统为基础设计教学的大纲范式,转为以培养学生能力、重在体验的“多元任务大纲”范式。30多年来,国际上大出版社编写的英语教材,主要是为移民到英语国家青少年设计的,遵循“功能—意念大纲”的设计思路。“功能—意念大纲”就是将语言使用分为若干“功能”,如问候、介绍、致谢、道歉,打电话、就餐、就医、问路、购物等;而“意念”则有高兴、惊奇、满意等等。国内中小学英语教材,尤其是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大部分是在国外原有教材基础上改编的,也基本属于同一范式,通常是“结构—功能”,也就是将语法结构和功能结合。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功能意念大纲就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代表[8]。时至今日,这种观点还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界的普遍认识。

这种思路仍然是以语言系统为核心,不过重点在语言功能的体系上。国际上一些学者指出:语法结构和功能只是构成人们使用语言能力的部分成分,“功能—意念大纲”本身并不会比“结构大纲”更具交际性。交际可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也许不能实现,但是交际不是依靠将其编入一些抽象的条款中就能实现[9-10]。语言习得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是按照系统学习功能的条款掌握语言的[11]。

而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功能—意念大纲”的设计范式显然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它首先关注的重点是语言,是语言的体系,是在英语国家使用英语时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不涉及语言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也没有系统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等等。

我们主张采用“多元任务大纲”,即以学生能做什么和能体验什么为目标。这将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应能达到的能力以及何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多元任务大纲”不同于“功能—意念大纲”在于,设计者首先考虑的不是语言体系,而是何种任务活动能实现“多元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选择所需要的语言。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思路是以任务为基础的(task-based),而不是“语言为中心”(language focused)。同时,这样的范式教学内容虽有预设,但是学生可能根据不同需求和自己的想法,完成不同的任务,因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怎么办?教师虽有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可遵循解决冲突的几条基本原则,小组设计各种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又比如,学生在餐厅打碎一只玻璃杯,如何处理这件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含安全、环保、关心他人等等。以任务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能增加真实的互动,促进语言的习得。同时,活动涉及品格、思维、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可以实现“多元目标”。

第四,从固定课程模式转为灵活课程模式。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无视城乡、学校、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完全统一,但对它的描述又较为笼统。一方面,统一要求难以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尽管是“一纲多本”,却还是“大同小异”,难以满足不同需求。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降低语言的难度、压缩教材的内容或者减少词汇的数量就可以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在课程之下,设计和制定更为详细的大纲,划定核心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非常详细的描述,可称为“核心大纲”(core curriculum/syllabus)。在核心大纲的基础上,再设计“扩展大纲”(extended syllabus)。核心内容是必须学习的,扩展内容是组合式、协商式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主选择[12]。“核心大纲”的内容是基于大部分学生应该具有的生活经历和概念知识,话题内容是他们熟悉的,发生在与他们生活环境相似的语境中。

这样,无论学生所处何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他们总有些共同的知识和通常会体验到的生活。“核心大纲”基于这些核心内容,而“扩展大纲”则是为不同的学校和个人,提供更多可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的内容。课程设计者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哪些任务是学生喜欢的,不同任务之间在难度、语言要求上、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是否能等值。设计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发展核心素养必然的选择。

我们要弱化“教材”的概念,从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单一课本,转为学校选择多元课程资源。英语学习绝不是仅仅靠每学期百十页教材就能学会的,不应该“少而精”,而需“泛而杂”。学习外语需要大量不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伴之大量的任务活动,才能得以掌握相关知识。目前的教材供给、选择机制,使得教师无法自主选取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由于没有足够的补充资源,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只能做各种练习题。但是做大量选择、填空之类的习题,只能增加学生记忆的混乱,无助于他们实际语言能力的提高。实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在课程框架、教学内容、评价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的相应改革。

课程制定者需要从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课程上系统地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当我们超越语言交流与文化沟通去审视英语教育,思考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又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通晓国际通行规则的人,那么中小学的英语教育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会对人们理解英语教育的价值产生重大变化,开辟一条英语教育的新途径。

[1]Holliday,A.(2005).The Struggle to Teach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andlin,C.N.(1987).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In C.N.Candlin&D.F.Murphy(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Lancaster Practical Papers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Vol.7,pp.5-22).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Cook,V.The Goal of ELT: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C]//In J.Cummins and C.Davison(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Springer,2007.

[4]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0-302.

[5]Ruggiero,V.R.(2012).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9th ed.).New York:McGraw-Hill.

[6]Csikszentmihalyi,M.(1996).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New York: Harper Collins.

[7]龚亚夫.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Widdowson,H.G.(2007).Un-applied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 reaction to Keith Johnson's review of notional syllabu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7(2):214-220.

[9]Widdowson,H.G.(1990).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Breen,M.P.(2001).Syllabus design.In R.Carter& D.Nunan(Eds.),The Cambridge Guid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pp.151-1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Long,M.H.(Ed.),(2005).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Breen,M.P.,&Candlin,C.N.(1980).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Vol.1),2,89-112.

Reconstructing the Ideology,Content,Approach and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GONG Ya-fu

(National Institute ofEduc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88)

The purpose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school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developing students’ability for communication.The new goal of‘whole-person’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put emphasis on character education,thinking skills and key competencies.This innovation calls for the chang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ideology, thematic content,new approach as well as curriculum framework respectively.

English education;whole-person development;curriculum innovation

G620

A

1674-831X(2017)03-0001-03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3-10

龚亚夫(1953-),男,北京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纲范式思维能力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培养思维能力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培养思维能力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
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大纲——党代表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