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洞口方言文化特点初探

2017-08-22黄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宗祠洞口方言

黄磊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湖南洞口方言文化特点初探

黄磊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地处湘西南的洞口县因其历史、地理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方言文化是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洞口的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繁荣的宗祠文化现象、传统的巫楚文化遗风、深厚的苗瑶文化底蕴、多彩的饮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方言文化;宗祠;楚文化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阳市西部,东接隆回,南连武冈,北临溆浦,西南与绥宁相邻,西北与黔阳共界。地处雪峰山东麓,资江上游。西北部山峦险峻,中部低平开阔,东南丘陵棋布。这种地势特点,使得各种文化在这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即雪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文化是语言的基底和内涵[1]。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于是它成了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当地民众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蕴含着厚重瑰奇的文化积淀。本文试着从洞口方言词语对当地地方风俗文化的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一、繁荣的宗祠文化现象

“祠”本为祭名。王室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建筑一般称为宗庙。至民间,称祠堂[2]。立祠堂以重祭祀。立祠和祭祖都是来源于祖先崇拜。洞口就是这样一座坐拥近百座宗庙祠堂的县城。在明代全盛时期,洞口境内宗祠达到了300多座。在如今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古祠中,有11座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蔡锷公馆、文昌古塔、伏龙洲萧氏宗祠(兰陵会馆)、高沙曾八支祠等。所以,洞口宗祠又被誉为“中国祠堂精华荟萃之地”“天下祠堂”。这些宗祠不光在建筑造诣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方言文化中也留存了它的拓印。

繁荣的宗祠文化在洞口方言文化中有很多表现,一是宗族聚居。早在宋末明初大移民时,汉族迁来洞口后就是以姓氏集中成片居住的,如三阳王家、马鞍曾家、山门尹家、茅铺向家等,少则数千人,多至数万人[3]。如今,洞口方圆五十里,四十多个家族,一百二十座古宗祠,这种姓氏宗族文化现象实属难得。二是修谱。同姓各族为溯源流、立家训、理世系、续班次、记生庚、详坟茔,每隔几十年撰修一届。修谱耗资甚巨,迎谱礼仪更盛。三是祭祖。四是民间祠堂的戏曲文化等等。其中,祭祖和戏曲中的方言文化表现得更为突出。

祭祖对所有宗族的人来说都是神圣的。每年祭祖仪式前,都要在族人中选取几名品德高尚的人举行祭拜仪式,称之为“礼生”,“喊礼生”在前面,“司礼生”在后面,三个相对。祭祀时要行“三献礼”。祭祀中的贡品除了整牛羊等禽类外,还有一款精心制作的点心“斋粑”。它是礼生用粳米和糯米混合起来做的糍粑,上面拓有红印章。斋粑只有在清明的时候才能够见到。一个“斋”字道出了“礼生”为祭祖而做出的非常特殊的斋戒行为。

古老的戏曲文化和祭祀密切相关。洞口的宗祠里一般都有戏楼和看戏坪,并且这古戏楼不同于一般的戏台或戏楼。洞口县城境内曾流传的说法是:出过皇帝的姓氏,其宗祠中方可建戏楼。可看出它与宗族血缘、法治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宗祠戏楼是宗族在宗祠中演剧“妥先灵以宗孝”的地方,所以祭祖、修谱、节庆的时候都要请戏班来宗祠演出。由于宗祠分布较广,所以唱戏内容各地略有不同。但戏台演剧都是以当地流行的大戏祁剧为主,族戏唱的是本族英雄、族贤事迹;传统戏演的是忠君爱国、除暴安良。内容大都宣扬“忠、孝、仁、义”。以讲述男女情义、家庭生活为主题的花鼓戏不能在这儿演出。从正月初十开始接连唱一至三个月不等。

有些宗族没有独立的祠堂,各家主人一般就会在家里设置祭拜祖先的地方。《礼记·王制》曰:“庶人祭于寝”,说的就是老百姓在家中的正屋里祭祀先人。居住在外的晚辈回老家后,家里的长辈都会要晚辈在家里祭祀的地方作揖,当地称为“唱揖。唱揖时,双手在胸前合拢,心里想想或嘴里说说你想对先辈们说的话,一般都是求得祖先保佑自己心愿可以实现等等。站姿和跪姿亦可。“唱揖”是个词组,中间可以插入成分,可以说“唱几句揖”“唱个揖”“唱下揖”。

二、传统的巫楚文化遗风

春秋时期,楚人开始入湘,楚文化也随之入境,与湖南境内的原始文化发生碰撞并交汇融合。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范畴,与湖湘地区在文化上有相近关系。比如楚人崇巫,《后汉书·地理志》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记载,这与南方尚鬼神类似。这种融合形成了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洞口“六山半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使巫楚文化在民间得以保留,并代代相传。如有些地方按迷信的习俗把父亲当作伯父或叔父来称呼,以避免父子相克。把儿子称做“妹子”以求平安等等。当地的方言词语中有不少与“鬼”相关的词语,这些词取的就是“鬼”的本义,指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如骂人话“短命鬼”“缔颈鬼。“撞倒鬼”“鬼摸(倒)后脑”形容这个人做了比较特别的事,平时不会这样,不太正常。如“今日撞倒鬼了,个简单个题都做错呱。”语义差不多的词语还有“鬼打着”。而懒鬼、酒鬼、死鬼、讨厌鬼这种表示不良行为一类人的说法,洞口方言里多用“××汉”,如“懒汉”来表示;或使用当地特定的表达方式。

历史上很多地方都信巫术,但在崇巫这一点上,楚人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气;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气;楚人崇巫,却是多人情味[4]。洞口方言中就有这种例证。如鬼崽崽,用于小孩儿淘气,可表一点爱称;用于平辈时只表关系亲近没有爱称之意。又如“短命鬼”“缔颈鬼”,原本是用来骂人的话,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缔颈鬼”在方言中的语义发生了演变,除了保持原来的语义外,还被平辈之间经常用来打趣,称呼对方为“缔颈鬼”。如“好久冇看到尔,尔个缔颈鬼到哪恩去呱?”表示两者关系十分亲密。该词语的词义色彩也由贬义词转为了中性词。

另外,现存的罗溪、长塘和大屋三个苗瑶族乡镇的人们在猎、渔活动中仍然保留了敬梅山、神灵等各种习俗。

三、深厚的苗瑶文化底蕴

湖南素来就被称为是“楚蛮”之地,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楚人被称作“楚蛮”,其特征是带有原始野性的“蛮”[5]。有着湖南“父亲山”之名的雪峰山脉主体位于湖南中部和西部,为资江与沅水的分水岭,同时也是湖南人文的分水岭。雪峰山以西就是通常所说的湘西,在文化上的定义是“五溪文化”,这里山高水急,沅江奔腾咆哮,民风剽悍,历史上就已被称为“五溪蛮”。雪峰山中段是以新化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文化上定义为“梅山文化”,属于资水中游,水量不如湘江和沅江,但由于位于雪峰山中部,梅山文化也是以“蛮”著称,被称之为“梅山蛮”。雪峰山以东的长株潭等地处于余脉上,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文化上定义为“湖湘文化”。无论是五溪蛮地,或是梅山地区,亦或是湘资流域,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毅不挠,决不妥协。古人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的就是楚人的武士精神、刚烈个性。而湖南人性格就是以刚烈、霸蛮为名,敢作敢为。

在汉代以前,地处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就是苗瑶族聚居地。雪峰山脉以西的广大湘西地区,自古就被称为“五溪蛮地”。洞口的先民们在雪峰山脉的原始崇山峻岭中,以英勇顽强、不畏艰难、乐观向上、诚实敦厚的“蛮夷”精神不断改造、战胜自然,创造了带有深厚“苗瑶文化”底蕴的雪峰文化。洞口方言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性格的词语,如霸蛮、(蛮)绊筋、横霸武昌、好狠、猛子、充王充霸等。但是由于洞口位于资江上游,县城境内的河流11%都注入了资江水系,少数注入沅水的河流也多在罗溪民族乡境内,所以洞口人的性格不如有些地区的那么刚烈,这在其方言口语中也有体现。罗昕如教授《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中收录了11类反映湖南人“蛮”“倔”“强悍”特性的方言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和洞口方言进行了对照,具体如表1:

表1 11类反映湖南人强悍特性的方言词语与洞口方言对照表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有些表示湖南人性格强势、倔犟的词语,在洞口方言里或者只用单字义没有衍生的词组,如“倔、犟、硬”;或者根本就不用,如“咬”,“强”也只有“强力强梁”一个词语。当然,体现湖南人基本性格特征——“楚蛮”的主要词根,洞口方言中都有体现。除上文中的例词外还有:憨蛮、净死霸蛮、绊筋牯(主要是指男性)、横出武进、冇信狠、发狠心、猛子货、假里武冲、洋自武冲、舍火(努力、用功)等。

四、多彩的饮食文化特点

湖南地理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全省地势恰是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和山珍野味。地处湘西南的洞口县是山城,居民历来善做腌菜和酸菜。如腐乳、辣酱、酸萝卜、辣椒、豆角、黄瓜等,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同时,由于洞口历史上的境外移民,境内迁徙,让它又具有多彩的食俗特点。

旧时,洞口境内人民多为一日两餐。食俗方面虽然因地区而异,但无论是西北山区、东南边陲亦或是中部丘陵地区,都食用红薯,素有“红薯半年粮”的说法。“红薯”在洞口方言里读为“苕”,和苕相关的词语如苕粉、苕米、苕片片、苕豆腐、苕米粑粑等。当地俗语“早晨苕打汤,中午苕打滚,夜嘎苕供灶”更生动形象地记载了旧时洞口红薯当粮的现象。另外,“苕”还有“笨拙,不灵活的人;傻”的引申义,如唱戏的演员表演时身体僵硬,可说“成呱个苕了”,意指演员身体不灵活。其中“傻”义并不是指某人真的智力上有问题,而是指他笨拙,呆头呆脑。如“哪里古呱冇灵活,有点苕吧”。

湖南农村的副食以“粑粑”为主,粑粑由大米、糯米或各种杂粮制成,形状块状或饼状。洞口的糍粑有丰富的种类,如麦粑、苕米粑粑、糯米粑粑、水莲花粑粑、南瓜粑粑、高粱粑粑、白菜粑粑、芥菜粑粑、荞麦粑粑、燕麦粑粑等等。它们都是由植物磨碎或剁碎与粘米混合做成的粑粑,蒸熟即可食用。而汤圆粑粑、甜酒粑粑则是包括汤水在一起的,如“一碗汤圆粑粑/甜酒粑粑”。还有些粑类食物和当地的祭祀或节日有关联。如前文中说过的“斋粑”。又如在立春后的“春社日”,人们用香藤汁和糯米粉做成圆形米粑蒸熟,供祭社神。俗称“社粑”。当地的特产猪血丸子不是米做的,但又称为“血粑”。

此外,多种文化和多种方言并存的环境,使得洞口方言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耳光”在湘语里基本上都用“耳巴子”,洞口方言是说“耳使/耳实,同西南官话,如“掀/囗尔一耳使/耳实”[6]1719。又如“安身之处”在湖南大多地方方言口语通常是用“住的地方或落脚的地方”表达,洞口方言里是“落堂/落棠”,同吴语,如“个呱晚了,其还冇得落堂”[6]5941。由于洞口县位于湖南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常年交通不便,这种混合的特点与早期的历史移民和后期的交流融合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3.

[2]向婧妮.洞口古祠堂:古意凝重的乡情[J].国土资源导刊,2014(3):86-93.

[3]洞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洞口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130.

[4]李跃龙.湖南民俗风情[EB/OL].[2017-01-23].http:// 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dfgl/2009-11/ 06/content_18841222.htm,

[5]罗敏中.论湖湘文化之源及其“蛮”的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60-65.

[6]复旦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gkou Dialectal Culture of Hunan Province

HUANG Lei

(School of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Dongkou,a county in southwest Hunan province,formed i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due to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asons.Dialect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local feature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special dialect.Dongkou dialectal cultur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rosperity of the spectacular ancestral culture,the traditional Wu Chu Cultural Heritage,deep Miao Yao cultural heritage,and the rich diet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dialectal culture;ancestral hall;Chu culture

H174

A

1674-831X(2017)03-0099-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3-12

湖南省语委2014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重点课题“教育领域的方言文化保护现状研究”(2014-ZD001)

黄磊(1979-),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宗祠洞口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方言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慷慨宗祠祭先贤
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排水系统改进措施与建议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