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孟子的“人格论”及其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2017-03-09武俊辉
武俊辉
(寿光一中,山东 寿光 262700)
试论孟子的“人格论”及其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武俊辉
(寿光一中,山东 寿光 262700)
孟子是先秦时代的一代大儒,力主法先王而行王道,正人心而存仁义,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人格论”思想卓异,风格独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当代青少年而言,塑造优秀人格是提升素养,融入社会,实现远大理想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孟子所倡导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和“自强人格”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阐明培养健全而完美的人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当代青少年继承、发扬历史文化的精髓,践行孟子的人格思想,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孟子人格论;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自强人格
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代大儒,孟子博学多闻,通五经,贯六艺,授徒讲学,游说诸侯,力主法先王而行王道,正人心而存仁义,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光辉。其中,“人格论”更是思想卓异,风格独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当代青少年而言,塑造优秀人格是提升素养,融入社会,实现远大理想的重要环节。对此,孟子的人格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哲学处处体现的是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思想支撑之下,儒家非常看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社会责任感。《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虽然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上》),但孟子却是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孔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和追求的目标,认为从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因此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孟子·公孙丑·上》。正是孟子,在孔子阐述的理论基础之上,展开了对人格精神的高扬。
一、“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格论的核心所在
首先,孟子提出了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格论的核心所在,这种“浩然之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即最广大最刚强,莫之能御。下接地气,上冲霄汉。第二,“以直养而无害”,用正直去培养且不加伤害。第三,“配义与道”,要与义和道相配合,此处点明了气的内核与基础,即仁义道德。同时,它还是“集义所生”,是正义逐渐积累产生的,而非偶然形成的。这种浩然之气,是以人性之善为基础的敢于坚持一切真理的纯而盛的道德感情,是坦荡荡的正人君子的必备品质。一个人有了如此浩然之气,便会形成崇高的气节与伟大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便会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在后世,无数志士仁人受此影响,明月独举,风骨凛然,产生了浩然正气,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对孟子的浩然正气最为精彩与确切的解读,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青少年在培育优秀人格的过程中,注入浩然之气,有利于形成宽广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进而形成至臻至美的人格。而这种浩然正气,一旦形成了世界观,充满心胸,就会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觉悟,一种力量。当遇到需要爆发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释放出来。比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等等。正如苏轼《水调歌头》中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个人有了伟大的志向和高贵的气节,就会拥有浩然旷达的气度,必然在心中孕育出悠游万仞的快哉雄风。
二、“大丈夫人格”是孟子人格论的奠基石
在养气说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这种“大丈夫”具有独立之人格,伟岸之气节,他面对权势不会低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夫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突出特点,汉代赵歧在此注:“淫,乱其心也;移,易其行也;屈,挫其志也。三者不惑,乃可以为之大丈夫矣。”当一个人的心性不能为荣华富贵所扰乱,当一个人的品行不能为贫贱穷困所改变,当一个人的志向不能为强权暴力所挫败,他便是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孟子不仅提出了这一人格目标,也在用行动践行着。在那个专制的时代,他大胆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对待诸侯,他不留情面,义愤填膺地斥骂,以至于令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勃然变乎色”。大丈夫形象为人们树立了一面精神标杆,也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一股强大力量。回溯历史,每当民族困厄、国家危难之际,总有这样的“大丈夫”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今天,学习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对青少年益处良多。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尊人格,增强青少年自尊、自重和自强意识,树立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精神。这种自尊的核心要素,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是自觉抵制、摒弃自私、狂妄、偏执和任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青少年培养独立人格。作为生命的独立个体,人应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青少年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但目前,青少年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状况十分普遍,具体表现为对权威过分信赖,不敢去质疑,不敢做独立判断,严重的甚至形成了“依赖型人格”。很多时候,难的不是思考,不是判断,而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从此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修养。
有了“大丈夫”人格之后,在面对生与死、义与利的抉择时,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去利就义。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在“义”“利”之较中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孟子的义利观为我们在义利面前如何做出选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青少年形成重大义轻私利的人格价值取向。
三、“自强人格”是孟子人格论的护身符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任何一个成功者的必备要素。孟子认为,实现和完善自强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逆境中接受磨练和考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告诫自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也不能丢掉。在今天,享乐主义盛行,奢靡之风猛刮,更有必要发扬孟子的自强精神。具有一身硬骨头,才能经得起锻打,敢于经风雨,见世面。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忧患意识,对于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坚韧性情,增加能力,培养自强人格大有益处。
孟子的人格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早已成为中华文明星空永恒的星座,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要素之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时刻映照着我们。当代的有为青少年,要积极学习和践行孟子的人格思想,这不仅是继承、发扬历史文化的要求,更是构建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塑造优秀人格的迫切需要。
责任编辑:王家忠
B222.5
A
1671-4288(2016)05-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