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合、融通与创新: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读王家忠教授《哲学七讲(大众读本)》

2017-03-09王幸平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潍坊大众化中国化

王幸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契合、融通与创新: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读王家忠教授《哲学七讲(大众读本)》

王幸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逻辑必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证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理论,它必须在一定时代、一定民族文化以及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充分彰显理论本身的力量。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革命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史。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关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并真正开始大众化过程的首推上世纪30年代我国哲学家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出版和发行,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方式,它使马克思主义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王家忠:《哲学七讲(大众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以下引自本书只注明页数),更主要的是它对激励广大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走向革命道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6期)。80年过去了,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者王家忠教授新著《哲学七讲(大众读本)》则在新的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关系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新的解答:契合、融通和创新。

契合: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理论,它是在西方工业社会和西方文化环境中,具体来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形成的。它和西方工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异。但是他们面对人自身生存和社会问题形成的理论有着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为:其一,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和人与人阶级关系的异化,主张人与自然统一和发展,最终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第63页)而古代中国主张“民胞物与”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关系。在《易经》中就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等思想。这对于“当今世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第50-51页、102页)其二,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主张推翻不合理社会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才能和能力”的社会。(第204-205页)而我国古代则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215-216页)理想中建立一个“太平”的大同世界。其三,积极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马克思反对宗教的虚幻性和神秘性,主张在现实物质世界上的阶级斗争;我国儒学主张积极入世,“近人事”而“远鬼神”。所以儒学又称为“仁学”也就是“人学”即人在社会中的价值(第187-188页)。

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性,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要求。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汇通,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两个关系:“中国话”和“中国化”。中国话是指用中国历史和故事等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子非鱼”故事(第10页)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对于物质属性运动和静止关系(第12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我国古代太极图(第20页)以及在现象和本质关系中的“画龙画虎难画骨”(第117页)、知行关系理解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191页)等。这些中国话语和故事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中,《易经》、《道德经》等就是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宝库。(第84页、217页、189-190页、著作第四讲和第五讲均有所涉及,此处不一一列举。)它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是相互融通的。而中国化则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参见第二讲第三部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毛泽东就是在吸收传统文化辩证法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因而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典范之作。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教条而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指导,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3-4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就会取得胜利,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教条就会导致革命和建设的失败。因此与时俱进,结合时代条件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而大众化则是实现创新的基本途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国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而且还推动了广大青年参加革命队伍,壮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队伍和革命斗争的队伍。受其影响,为了在新时代条件下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新成果即《新大众哲学(七卷本)》(王伟光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不过相比而言,王家忠教授的《哲学七讲(大众读本)》以“大众哲学关爱大众,大众哲学服务大众,大众哲学引领大众”为宗旨,真正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8页)。相信这本书出版引起人们关注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对于无暇顾及抽象理论的人们以及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理论,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大有裨益。

当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它是人们不断探索和认真研究的领域。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话”方面着墨较甚,而在“中国化”整体性内容方面还稍显不足。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立场确立、主体奠基和目的实现的过程。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它是“关爱大众、服务大众和引领大众”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与时代化是大众立场、大众意识和大众利益的有机统一,即社会主义改革成果和利益共享化的有机统一。因此本书在立意和宗旨方面的创新,使我们有理由期待王家忠教授更精彩的大作问世。

责任编辑:孙延波

2016-09-10

王幸平(1973-)男,山东菏泽人,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潍坊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筝”艳潍坊四月天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