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7-03-09邢同渊
邢同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
邢同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和实施策路:实行“全过程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科专业技能达标标准,实行教考分离;重视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能;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办学活力和生机;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目前,英国、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办学。比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双元制”教学,即大学与校园外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学习地点既在学校又在企业、学生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训技能、教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训内容、考试既考专业知识又考实训技能、经费来源既有国家又有企业等“双元”特点。[1]而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巨大成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国内的诸多本科院校也顺应世界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进行重新审视、设计和规划,并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符合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教育质量问题是院校办学的核心问题,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2]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己独到的、与其它类型本科院校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这种总体目标给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具体要求:一是在知识的构建方面,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二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4]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一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它应具有一些与其他人才所不同的特质,即应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5]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最要具备的基本质素,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综合应用性知识,更强调包括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应用领域的革新能力等复合能力,更强调自信心及开拓创业精神的训练。[6]
山东省先后确定了两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综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际,结合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备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等教育、训练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对此,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在道德品质方面
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2.在文化知识方面
掌握较为扎实、系统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及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教育教学之中。
3.在能力方面
具有较强的职业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言语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策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恰切,就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提供动力,而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方法则为目标实现保驾护航。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要想完成特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具体采用以下措施及策略。
1.实行“全过程实践教学”,完善特教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全过程实践”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力度,增加实践时间,提高实践效率,增强实践能力。实行“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加强对整个实践过程的督导与评价。要求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开课前就要先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和特教专业相关知识认识;每学期相关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任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及时到特教实训室内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开设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活动,学生见习与实习期间,专业教师要实行全过程跟踪与指导,见习、实习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学生要写出见习报告,实习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要作出评价,其成绩作为整个实践成绩的组成部分。
按社会功能划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组织属于第二类。通过这类中介,使市场中的经济往来关系形成自律性约束体系,达到维护全社会经济利益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目的。不难发现,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组织在完善区域发展环境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本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而且还较为有效地维护了本区域内的企业权益。
“全过程实践”需要在课程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校内实验实训技能培养。例如,在课程方案修订时要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在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儿童的鉴别与评估》《特殊儿童言语训练》《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盲文》当中增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训实践课时在专业理论课中的比例,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室的功用;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探索和改革;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实行资源共享;注重与地方教育的联系;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层特教学校研习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学习、观摩、和实践;引进地方特教学校的教学名师到学校进行教学展示、教学评估、交流体会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全面开放实验教学,所有实验实训室向学生免费开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技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完成调查报告。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师资队伍培养。(1)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创新团队。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吸引专业领域内在特殊教育研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和科研水平与能力、影响较大的学科领军人才到学校工作,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打造创新团队;(2)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选派教师定期到教学一线特教学校挂职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3)选派教师走出去,到其他应用型院校特教专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4)在本校内通过各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相互学习、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的机会;(5)请一线名师进课堂授课。从特殊教育一线学校吸引一批具有高学历层次、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来学校兼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6)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特别是鼓励年轻、有条件的教师脱产进修,每次进修时间不少于半年;(7)聘请国内高校知名特教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定期到校举办学术讲座、报告,对学校教学进行指导;(8)采取导师负责制,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9)确定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0)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一是突出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加强在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二是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要根据应用型建设的需要和培养要求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动态化管理。在修订时要突出专业特长,突出办学特色,重点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适应基层特教学校教学需要的专门人才。在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一中心,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改革,着力构建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7]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一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既要全面考虑整个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情况,同时又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专业市场需求及教师教育背景、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情况进行,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机会。特教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有机结合,对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结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设计,适当减少专业理论课程比例,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比重,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严密性和完整性,避免学科“分立”与“分裂”,使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浑然一体;考虑学生将来毕业去向问题,在课程设置时适当增加技能课开设门数及比例,如增开运动治疗、游戏治疗、作业治疗、残疾人辅具及使用等课程;在专业任选课方面,将任选课分为两个专业模块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要求学生从模块中任选一模块进修,以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实现“一专多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结合学科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精神,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向社会开放办学,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教师教学全过程,同时鼓励社会有关人员、用人机构对教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取各方面建议,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4.制定学科专业技能达标标准,实行教考分离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课程评价应从平时的课堂提问、学生上课出勤、作业的布置、期中检查、期末考试以及实践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注重过程和能力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督促学生重视过程性学习;建立文化理论学科考试试题库,期末考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如舞蹈、音乐等技能学科实行教考分离,采取由学科考核小组集体评分的方式进行;制定学科专业技能达标标准,如手语、盲文达标标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达到各学科技能达标要求,方能毕业;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开、闭卷考试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重视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能
教师教学与教材建设是互相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好的教材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自己或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当中。在教材建设中,要求在注重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同时要体现教材的专业特色,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8]在专业课开设方面鼓励一纲多本,鼓励专业教师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尽量采用新教材,积极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
教师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能。对此,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上课,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教学过程将教师的讲解、提问与学生的讨论、作业相结合,注重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避免繁琐、空洞、乏味和单调的理论说教或照本宣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办学活力和生机
特殊教育专业坚持办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以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加强与地方特教学校的联系,与地方学校之间建立起了“走出去、引进来”的长效机制,与他们实行合作共建,特别是与潍坊市盲校、聋校等共同组成“特教园区”,实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倾听地方学校、教育机构和各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心声,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按地方教育需求和教师专长以奎文区辅读学校为依托,建立了辐射整个奎文区特殊教育的“×××专家工作室”,既可就地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对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并且以工作室为依托更好了解地方需求、民生民意,使教育教学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提高办学活力和生机。
7.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全程性、全员性、重点性和动力性原则,建立起由决策调控、检查督导、评估评价和信息反馈等方面构成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各部门要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实施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
在决策调控方面,建立起了由院级领导、教研室、教师及学生等方面共同构成的调控小组,对教学中的问题作出调控决策;在检查督导方面,成立各级督导组,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督导检查,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评估评价方面,督导组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各种教学专项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和差距,确定下步改进措施;在信息反馈方面,主要通过督导听课、教师交流、学生座谈、考试考核、作业布置、教案检查等途径进行信息采集,及时反馈、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1]唐拥军,黄建雄.百色学院探索应用型高校的“抢跑”战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N],2016-03-24.
[2]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4]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21.
[5]冼永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9,(6):64.
[6]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21.
[7]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24-26.
[8]刘长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6):30.
责任编辑:孙延波
G762
A
1671-4288(2017)01-0108-03
2016-09-12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特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M201)。
邢同渊(1964-),男,山东昌乐人,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