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体系应对分析

2017-03-09郑培培汤魏佳王莹莹蔡安娜潘一楠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老年人家庭生活

郑培培,汤魏佳,王莹莹,蔡安娜,潘一楠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体系应对分析

郑培培,汤魏佳,王莹莹,蔡安娜,潘一楠*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我国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由于失能而引起的躯体活动受限、认知和心理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质量。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给失能老年人提供全面照护,进而提升其生存质量。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支持

失能老年人是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并且需要依赖他人照料的老年人。根据2016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有4 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同时失能是直接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1 目前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况

1.1 失能比率增高,社会支持体系的负担加重

中华老年医学会流行病学组将老年人生活质量暂定义为60岁及以上人群对自己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对老年生活的全面评价[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不断退化,感觉、视觉以及中枢平衡等方面逐渐出现功能障碍。不同失能程度的老年人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生命活力和情感职能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同时随着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加重随之带来的是社会医疗资源大量的占用,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的进一步减退,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负担也进一步加重。

1.2 生活自理能力低,老年人的持续性照顾和支持面临考验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体现在进食、洗漱、穿脱衣服、上下床、洗澡、室内走动、上厕所等多个方面,失能老年人由于躯体活动能力的下降以及悲观、焦虑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低,且随着失能老年人照护时间的延长,家庭提供照护的功能日趋弱化,加上社会支持系统和配套措施尚未健全,老年人的持续性照顾和支持面临严峻的考验。

2 目前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现状

2.1 长期居家照护,力不从心

长期照护服务是指为那些因衰老、疾病或身心功能障碍而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提供的生理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的服务。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成员承担着照顾老年人的主要责任。照顾者负担受照顾者性别、婚姻状况、照顾对象的性别及其日常活动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长期居家照护,照顾者感到力不从心。

2.2 社区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影响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帮忙照顾人数[2]。照顾者的负担主要包括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个人负担是指照顾工作对照顾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情感以及对患者关系的影响;责任负担是指照顾工作对照顾者社会生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3],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顾负担普遍存在,个人负担重于责任负担。传统的家庭观念都以尊老爱幼作为准则,为使老年人获得更妥善的生理、心理照顾,往往做到尽心尽责,细致入微,但随着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加重以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的改变,照顾的负担日趋加重,使得照顾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3 应对方案

3.1 对于失能老年人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二是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持续增加。三是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随着失能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长,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形势严峻,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解决[4]。首先,可以通过老年人身心功能状态的评估,判断其生活自理以及从事社会化工作的等级,给其安排适当的工作,满足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缓解其经济压力;其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信息文化素养,拓展接收信息的途径;最后,通过有效的功能训练,利用辅助性工具以及环境改造等方式,提升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3.2 对于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体系

从总体来看,失能老年人最主要的照顾者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子女和配偶,两者共占81%;亲朋好友、专业护理人员和其他人员所占的比例均非常低;保姆或钟点工为照顾者的比重较高,达到14.5%[5],老年人的核心家庭成员的照顾负担相对较重。因此,尽可能地弱化以子女和配偶为主体的照顾模式,让更多的专业照护人员以及专业机构照顾老年人,通过完善老年人的照护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的满意程度。同时,作为老年人的照顾者也应该是社会支持的对象,既应注意主观支持,也应注意客观支持。照顾者获得的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越多,其照顾负担越小,因此通过专业人员的有效疏导,为其提供充分的照顾信息,了解其社会需求,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家庭照顾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改善家庭护理质量[3]。

[1]张丽,阿依古丽,张莎,等.新疆乌鲁木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7):836-838.

[2]薛文星,李冰,刘宏.重度失能老人家庭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生存质量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8):918-921.

[3]徐薇,钱晨光,刘欣梅,等.北京市某城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2):87-89.

[4]王建平,汤哲,孙菲.北京社区失能老年人与照护现状分析[J].北京医学,2014(10):792-795.

[5]史薇,李伟旭.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4(11):29-37.

(*通讯作者:潘一楠)

C913.6

A

1671-1246(2017)08-0157-02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2015R428024);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MZC201545)

猜你喜欢

老年人家庭生活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家庭“煮”夫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恋练有词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