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汉文学史演变的思考
2017-03-09木斋
木 斋
关于两汉文学史演变的思考
木 斋
近三年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先秦文学史的演变历程,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先秦文学史的书稿,随后,我可以重回汉魏六朝乃至隋唐时段的文学史研究。通过先秦文学的研究,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汉魏与先秦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两汉文学史的演变历程及其艺术成就,建立在对先秦时代文学演变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对两汉文学史有一个宏观的、鸟瞰式的清醒认识。
首先,两汉的时代,是在西周礼乐制度经过战国时代的撕裂、大秦帝国的焚书坑儒之后强烈的反拨的历史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是华夏民族历经大周王朝礼乐洗礼之后有着强烈的文化回归这一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这一大背景不仅仅决定了西汉帝国在经历了建国初期尊崇黄老无为的抉择之后,必然地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路线,而且,也把从这一从焚书坑儒的历史灰烬中站立起来的民族的主流文化推向某种极致,甚至走向僵化的反面。在此背景之下来谈两汉文学,我们就能理解两汉时代四百余年,其文学的创造反而在此前的诗骚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它既没有 “诗三百”那种类似少男少女的天真歌唱,也没有魏晋之后那种成熟。
其次,两汉文学史,毕竟是在先秦文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所开拓出来的道路上行进:先秦时代的散文成就,从《尚书》到《春秋左氏传》的史传传统,造就了司马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老子》《庄子》《荀子》的哲学散文著作,则开启了从李斯、贾谊一直贯彻到东汉后期的秦汉文人散文的撰写,由先秦时代的以书作为主要载体的创作,到主要以独立的文章作为文体形式的创作,使得散文文体更为灵活多样,更为便于书写;同时,屈原“楚辞”开拓出来的辞赋形式,直接造就了两汉大赋的辉煌——汉赋成了两汉之“一代之文学”。
再次,两汉的诗歌,分别继承诗、骚两个系统:对“诗三百”的继承,其所继承者乃为其外在形式,继承了诗歌的宫廷乐诗的性质,朝廷特意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乐府,即管理音乐的官署。当下从《乐府诗集》中流传下来的汉乐府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西汉到东汉由宫廷创作用于郊庙祭祀等的乐府诗,另一种是以情爱为主题的抒情诗(主要是抒情五言诗),皆为建安之后的作品。由于建安尚在东汉的年号之内,一直被笼统地称为汉乐府诗。
对骚体诗的继承,主要表现为西汉初期的帝王之作,文人对骚体的效法则主要参杂在散文之中。从先秦到两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士阶层,知识阶层来做官的文化现象早已经存在;但作为文人阶层,特别是诗人阶层,诗人集团还没有形成。诗人阶层,首先是在建安时代出现的,建安、魏晋之后,以诗歌的形式来展示各自的思想存在、文化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的文化现象才兴盛起来。中国古代士人蜕变而为文人、诗人,成为各自独立写作的普遍存在的群体,与中国社会由两周的贵族社会而成为帝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何,还需要深入研究。
(编校:李景新)
格式:木斋.关于两汉文学史演变的思考[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4):1.
2017-08-16
主持人简介:木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亚美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史,著有《宋词体演变史》《曲词发生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诗流变》《苏东坡研究》等学术著作。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