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教重于言教 心教重于身教

2017-03-09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一小学朱美笑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5期
关键词:言教身教言传身教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一小学 朱美笑

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的要求俗有“言传身教”之说。这就是说,在学校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学生的观察和监督下,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以律己,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言教,也需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正所谓: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个好样子来。因为儿童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而教师则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同时,又因身教不带任何的强制性,它通过教育者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因而也具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要做到言传身教,实在重要,也不容易。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新的高度。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理解,没有感情的基础,往往会出现“带而不动”的局面。因此,我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仅仪能以“言传身教”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心教”。

所谓“心教”就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真情实意去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接受教师对他心灵上的塑造的,而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友好关系时,学生才易于接受教师的塑造。

其实,“心教”是相对于“身教”而言的,它更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心到、意到,作为一个教师,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感情,对人热忱,能把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都装在自己的心里,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一份爱。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入情入理,情理交融,不但使学生接受教育时要心悦诚服,而且能促进师生间思想交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件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取的态度,什么是不应取的态度;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同时,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使教育者的意志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消除了恐惧与不安, 感到教师是通情达理,与人为善的,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怀,倾吐自己的心里话,接受教师的教育。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心教”更能体现其特有的主动性和感召力。由上可见,“心教重于身教”。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好“心教”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三有”。

一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讲感情。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个学生的爱, 因为热爱学生的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会强烈地促使教师去亲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教育获得成功创造有利的条件。这种力量,也会强烈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教导,从而达到教师用真诚的爱去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的目的。

二是有理。所谓的理,就是讲道理。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当教师发现学生有糊涂思想观念时,既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扣帽子”、“乱上纲”,,而应当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认识,促使学生的思想转变,做到以理服人。

三是有度。所谓有度就是指在心教过程中,无论讲情,还是讲理,都得把握好尺度。即使选择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也应认真考虑。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体察到学生在心教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复杂变化,及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心教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做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言教身教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言传身教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有效结合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议政治课中“素质教育”与“主体性”的关系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