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似性角度探析日语“缩略语”字序
2017-03-09吴佳艳
吴佳艳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从象似性角度探析日语“缩略语”字序
吴佳艳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缩略语的字序映射着认知顺序与普遍自然规律,是象似性理论在字序上的体现。日语缩略语中有一类是词汇聚合后生成的复合词。从象似性理论角度探析此类缩略语的字序表明,此类缩略语的缩略理据突出表现为空间顺序准则、时间顺序准则、思维视点因素、文化心理迁移等;分析得知大部分缩略语结构上呈有序的线性特征,少部分出现任意性或逆序的特定字序。
象似性;缩略语;字序
前 言
常见的缩略语一般为符号式、词汇缩略式,如汉语中的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知识产权)、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日语中用于生产管理的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躾)、品管(品質管理)等。另有词汇聚合后生成的复合词,汉语中如:国内+国外→国内外、上车+下车→上下车。在中日长期的语言融汇下,日语中出现相同或近似的缩略,如:「乳児+幼児→乳幼児」、「給水+排水→給排水」。这类词稍有别于传统缩略语,呈以下特点:其一,它们常常是一组词(或者说一个系列的词),或以相对的一组词的形式出现,如「農業+工業→農工業」(同属产业类型)、「冷房+暖房→冷暖房」(相对的一组词);其二,一般缩略成三个字;其三,一般为汉字复合词,极少有此类外来语复合词。本文的考察对象将以这一类缩略后的复合词为主。修德建认为,传统习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两种语言中的一些名词性“缩略语”的字序排列起着重要作用,日语缩略语字序与顺序象似性有一定关联性。[1]笔者拟从认知语言学范畴中的象似性原则进行讨论,探析此类缩略语的认知基础,以期达到对缩略语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之目的。
一、语言的象似性与任意性
池上嘉彦认为,理解“象似性”,应与“主观识解”和“客观识解”这两种识别类型有关,识解的方法(既“语义”)与对其予以语言编码的方法(既承载“语义”的“形态”)之间存在着所谓象似性的对应关系。[2]朱立霞在考察日语词汇系统时指出,任意性与象似性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语素(或单纯词)在语言中表现出最大的任意性和最浅的象似性。而相对复杂的符号组合呈现的象似性较高,尽管其中可能包含纯粹任意的抽象原则。[3]故此,无限放大语言象似性的做法值得商榷,而一刀切的认为任意性是单个符号的唯一特征、象似性是符号组合的固有性质的观点也失之偏颇,任何体现出象似性的语言成分必定含有程度不等的任意性质。笔者认为,缩略语构成是复杂的符号组合,各成分之间有的杂乱堆积,而大部分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不可一叶障目。缩略语的字序映射着认知顺序与普遍自然规律,是象似性理论在字序上的体现。
二、缩略语的象似性表征
王寅给“象似性”做过这样的定义: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明确指出顺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按事件发生顺序叙事,这符合人们直接体验的认知规律。[4]顺序象似性是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耦合后的象似,是人类认知世界活动的普遍性所致,因此不可小觑顺序象似性对言语表达中“缩略语”字序排列的影响。
依据象似性的理论原则,缩略语的简缩理据可突出表现为空间顺序准则、时间顺序准则、思维视点因素、文化心理迁移等内容。
(一)空间顺序准则
人类感知抽象事物之前先要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而空间感比时间感具体,易于被感知,如古代人类利用“日晷”计时就是明证。「光陰矢の如し」(光阴似箭)、「時は金なり」(一寸光阴一寸金)、「時間は流砂のごとく流れ続けている」(时间如流沙)等,将不可感的时间比成可以见到、所熟知的事物。笔者曾从认知范畴,论证日语缩略语的简缩理据可以突出概括为熟知度、联想度、凸显度。[5]对于空间存在的客观事物,人类天生有多种感知顺序,在言语表达的序列上就呈现了不同的字序。表示方向对立的词,字序按上下、里外、大小的顺序排列。
1.上下顺序。“由上而下”的次序是人类最基础的空间认知。日本花道中引入儒家的「天·地·人」思想,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认为天为宇宙,支配万物,为「引導物」;地为大地,为「跟隨物」;人为人类所代表的万物,为「和睦物」。「上位下達」(上传下达)、「上下一心」(上下齐心)体现了人们将抽象化的社会行为也具体成空间的位列。这一从上到下的空间基本感知也映照在日语缩略语字序上,如:「上り線+下り線→上下線」、「上京+下向→上下向」、「上水道+下水道→上下水道」等。
2.里外顺序。人类在幼儿阶段初步掌握里、外的空间方位。处于某环境内部时,人们通常将目光由内转移到外,即体现的是由里到外的认知顺序,如:「国内+国外→国内外」、「出口+入り口→出入り口」、「出国+入国→出入国」、「輸出+輸入→輸出入」、「移出+移入→移出入」、「搬出+搬入→搬出入」、「流出+流入→流出入」、「投資+融資→投融資」、「送信+受信→送受信」、「東洋+西洋→東西洋」等。
3.大小顺序。大的事物比小的事物显著而突出。依据人们的认知习惯,大事物往往比小事物在体积、面积、影响力方面都具有显著性, 体积较大的实体往往比体积较小的实物容易被感知,如:「大阪+神戸→阪神」、「大小」指代「大鼓と小鼓」或「大の月と小の月」、「中小企業」、「中小経営者」等。显著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人们对实际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之上,且将客观事物的认知延伸到不易具体化的抽象事物。当人类将具体事物的理解力转化为抽象思维能力后,就可以用抽象概念描述抽象存在。人类无形中获得的隐喻认知能力不断强化,内化为抽象领域的大小认知顺序,于是产生了「師匠+弟子→師弟」、「親+子→親子」、「青年+少年→青少年」、「長所+短所→長短所」等。
(二)时间顺序准则
正如恺撒的名句“veni,vidi,vici”(我到,我见,我征服) 所表述的, 语符排列顺序往往能映照事件的发生顺序。戴浩一提出时间顺序原则,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6]。故此,字序的排列组合取决于所指代的事物在时间范畴中的先后顺序。人类语言表达中的字序是人类的丰富经验与感知直接映照在语言表达上的结果,简言之,字序与时序相统一。
首先,大自然的的运转有其固定的时间规律,如:「始末」、「春夏秋冬」。其次,人类生产生活也有其时间顺序。从「農業+工業→農工業」可以看出,农业发展早于工业。「小学校+中学校→小中校」则体现读完小学再就读中学的时间顺序。而这与汉语中“工农业”的表达有所差异化,应与中国近现代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及工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华民族的空间哲学根植于农耕文明,崇拜天地山川,孕育了从大到小的时空观,并将这种大小观延伸到其他领域,汉语中“中小学”的表达应与此相关。郭永刚的研究结果显示,日语动词语音形式与所指之间存在象似性[7]。日语缩略语字序基本遵循人类活动发生的自然顺序,两个相连的动词之间, 更是严格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来进行缩略,如:「転職+退職→転退職」、「許可+認可→許認可」、「予算+決算→予決算」、「予習+復習→予復習」、「製作+販売→製販」、「離陸+着陸→離着陸」、「離岸+着岸→離着岸」、「開幕+閉幕→開閉幕」、「開館+閉館→開閉館」等。
纵然这种排列顺序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将事物发生顺序来加以描述的叙述序列也是象似性在缩略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先「入社」再「退社」,因而「入退社」的字序和汉语中 “进出公司”的表达一样符合常理。「退入社」的字序鲜有耳闻,即便有这种可能性,也可能只是临场组合而已,即「臨時一語」。再如「贈賄+収賄→贈収賄」,也都是主体行为顺序方向在主体认知中的反映。因而可以确定字序与人类活动的自然顺序相呼应。
一般来说,语言符号的差异直接导致语义区别和功能差异。如果违背话语顺序就无法行事,人们无法理解或难以理解,如上述「予決算」、「離着岸」、「開閉館」等。这与拟象性话语中的违约接续准则(MAXIM OF SUCCESSION BY DE-FAULT)不谋而合。
(三)思维视点因素
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地心说,而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300年中,“地心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自古以来,人类就很强烈地认为自身是万物的尺度,造就了人类的「自己中心」主义,依靠自身感知、自我所处的境地来判断事物及其发展。
1.时空接近原则。如汉语中“东西方”的表达,其在心理上对自身的地理位置的概念已十分清晰。中国人习惯说「中日友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立脚点是中国。而相应的到了日本,在很多的研讨会议、交流现场通常表述为「日中友好」。
另外,当自身位于广域空间中时,对于某狭域空间,人们的关注点通常是由外界转向内部,此时人的认知顺序是由外到里的,区别于人类最基本的“里外顺序”。这种内外顺序的产生因视点不同而发生变化,以「自己」的空间位置作为参照物,由此产生迥异的两种里外顺序,如:「入院+退院→入退院」、「入室+退室→入退室」、「入場+退場→入退場」等。思维视点的不同促使人类因地制宜的改变着自身对里外的认知。
2.具体接近原则。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更易于接近。自身感知上较近的成分最容易认识和感受,因此也决定着表示感觉类缩略语的字序。人有十二感官之说,十二感官中身的感官为初级感官,分为触觉、生命觉、自我移动觉、平衡觉;而心的感官又称中级感官,分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高阶感官谓之灵的感觉,分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修德建将表示感觉的动词性“缩略语”的字序结合认知主体感知特征的有关认识进行分析,将感觉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热感觉、触觉,得出「視覚+聴覚→視聴覚」,而「冷房+暖房→冷暖房」字序可以看成是依照由高到低的感觉的特征规律进行排列的结果。[1]事实上,人类来自视觉的信息远远多于来自听觉的信息,视觉较听觉更为直观、接近和易于理解,因此「視聴覚」的表述也应该是具体能看到的实物在认知中优于无形无色的“听觉”的体现。从人类感官上来说,动物能感觉,可活动,相比较一定要经过光合作用的植物而言,动物与人具有天生的共通性,因此「動物+植物→動植物」的排列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文化心理迁移
社会文化心理随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而形成。这种认知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变化,如社会环境、年代、国别等。意识层面的认知也会迁移到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语言描述,这种认知方式反映到语言中来就是受到文化观念影响的字序。可见缩略语与文化规约性之间具有象似性。
1.尊卑顺序。汉文化中“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思维定势决定了汉语“上下大小, 天地高低, 老少长幼” 的表达结构[8]。由「年功序列」、「上下関係」所折射的尊卑顺序可知,受汉文化及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下的社会地位、男尊女卑等观念与社会传统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在社会等级、阶层及社会结构的表达上呈现着有序的词汇序列,如:「乳児+幼児→乳幼児」、「中年+高年→中高年」、「校長+園長→校園長」、「男湯+女湯→男女湯」等。
2.内外原则。日语里有「神仏」一说。所谓「神」指对自然现象的信仰或畏惧的对象,尤指日本「八百万の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太陽、月、星、風、雷;「仏」指在日本广为信仰的大乘佛教中所被信奉的佛,有:「如来部」、「菩薩部」、「観音部」、「明王部」、「天部」「開祖?高僧」、「垂迹神」等。大乘佛教产生于印度西北的贵霜王朝,公元五世纪以后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等地。「神仏」、「神仏習合」、「神社仏閣」这些宗教词语,将本土的神道教置前、外来的佛教文化置后,作为语言文化载体就不免流露出“内外”的意识传统。日语的「邦楽+洋楽→邦洋楽」,类似的还有「和洋風」、「和洋服」、「和洋食」、「和洋室」等,均是以内部民族文化为体、外来文化为用的传统观念的充分体现。
3.轻重顺序。与内外原则一脉相承的是对轻重的认知顺序。汉日语言皆表现出明显的先主后次、先重后轻的认知顺序, 如表示地位和重要性的词,字序遵从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日语里有「行政+財政→行財政」、「与党+野党→与野党」、「判事+検事→判検事」、「本店+支店→本支店」、「教員+職員→教職員」、「本流+支流→本支流」、「生命保険会社+損害保険会社→生損保」等。
4.优劣顺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左右着人类的思维,人类的潜意识中存在“先优后次”的优劣顺序。对美好事物的钟爱与追求也真实的映照在语言表达上,正如「ピンからキリまで」(从最好的到最坏的)所反映的优劣顺序,表现为「優」在前、「劣」在后。这种优劣顺序在「善し悪し」、「優劣等」、「優劣位」、「利欠点」、「良悪縁」、「良悪性」、「上下品」等例中均可体现。
虽然有些缩略复合词,如「充電」、「放電」,究竟应该缩略成「充放電」还是「放充電」,它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产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具有任意性而不能定论,但这些用例仅占少数。
三、结 语
以上分析表明,日语缩略语在构词上有其自身遵循的理据,各构词成分之间具备先天的事物次序,也体现了词汇层面较为普遍的象似性,同时日语缩略语中也呈现着词汇任意性的影子,可谓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1] 修德建.中日“缩略语”的对比分析——以字序为主[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3):48-51.
[2] 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9.
[3] 朱立霞.对日语象似性原则的解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5):47-55.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45-564.
[5] 吴佳艳,黄敏.试论日语缩略语的认知要素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32-33.
[6]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10-20.
[7] 郭永刚.日语动词认知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106-109.
[8]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7-03-16 作者简介:吴佳艳(198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缩略语研究。
H36
A
1009-1513(2017)03-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