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与《易》枝本关系考论
——以《周易通义》引《书》为例

2017-03-09翟明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书周易

翟明女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淮阴工学院 社会科学处,江苏 淮安 223001)

《书》与《易》枝本关系考论
——以《周易通义》引《书》为例

翟明女1,2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淮阴工学院 社会科学处,江苏 淮安 223001)

《书》为政史资料之祖,《易》为群经之首,《周易通义》引《书》释读《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周易通义》在《书》、《易》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其以《书》训《易》“以经训经”的做法,不但展示了《书》、《易》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为人们进一步探寻《书》、《易》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路径。《书》、《易》之间存在着枝本相通的关系:《书》是其一之枝,《易》是唯一之本;借枝可通本,借枝为通本;《书》、《易》意旨统一。

《书》;《易》;枝本关系

《周易通义》[1]在训释《易》经文时,共有13处引到《书》,涉及篇章10篇。两次以直接出现篇名的形式引用了《康诰》、《尧典》中相关原文。11次以《书·××》形式引用(按先后分别是:《书·牧誓》、《书·洪范》、《书·金縢》、《书·洛诰》、《书·大诰》、《书·君奭》、《书·雒诰》、《书·大诰》、《书·酒诰》、《书·吕刑》、《书·尧典》),其中九次引用到原文,两次以(见《书·牧誓》)、(详见《书·雒诰》)形式引证,未引用原文。《周易通义》引《书》释读《易》,具有极高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术界关于《书》、《易》关系的种种争论,持续了数百年,至今尚无定论。《周易通义》恰恰在《书》和《易》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其以《书》训《易》“以经训经”的做法,不但展示了《书》、《易》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为人们进一步探寻《书》、《易》关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即借助释《易》文献中引《书》情况开展研究。根据《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书》、《易》之间存在着枝本相通的关系。

1 《书》和《易》之间的枝本关系

1.1 《书》是其一之枝

“自髫龄笃嗜《周易》,研精四十余年”①的清代学者胡煦曾表达过他对《周易》与其他经书关系的总体看法:“须知《诗》、《书》、《礼》、《乐》皆圣道之散见者也,其发挥天人之精蕴,彻底透露者,无如《周易》”②。在他看来,《易》为“一本”,其他经书为皆归于《易》的“万殊”,《易》由于其“全体大用” 的特点,其他经书便只是它的展开,或分有了它的某一功用。清代王夫之也非常重视《周易》与其他经书的关系:“《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③。他认为其他经书是“象”而《易》是“理”,《易》统摄其他经书。由此可见,《书》是所谓“万殊”之一,分有了《易》的政事功用,是一本政治书,通过记录上古君臣治国安邦的言行,体现上古的政治文明。《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政事,社会实践性很强,结合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与人物特征,注《书》但能训释字词、体贴语气,便可得解。

1.2 《易》是唯一之本

胡煦认为“须知读《易》与《五经》不同,《五经》在《周易》之后,当文字义理大明时,故其文义皆有虚实承接转换之法,而《周易》卦图开文字之始,止有象耳,故尝一字一象,亦遂一象一义”④“羲、文、周、孔极力阐扬,后之学者观其象,玩其辞,习其占,仍如昏衢,如暗室焉,可不谓难乎?”⑤,足见注《易》之难。文字起源于图画,《易》之卦图可看成是图画的一种形式,其义自不如文字那般显明,故胡煦也曾感叹“《周易》之旨拟象而绘神,实有涵盖万物的气象,故不切之理皆得自附于《易》,若高视远寄,则虽一爻之细,一象之微,要亦莫之罄也”⑥。他认为《易》在前,为文字之始故难解,其他经书在后,文字义理大明故易读。

王夫之《易》是“理”的观点,胡煦《易》为“一本”的观点、都在强调《易》是其他经书唯一之“本”。作为政治书的《书》、作为文学书的《诗》、作为伦理书的《礼》、作为历史书的《春秋》等等其他经书,其根本是我国最早的哲学之书《易》。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哲学具有抽象性,而不是具体某一特定方面,因而它是所有学科的思想之源。在东方,古代没有哲学概念,“哲学”一词近代从西方引入,哲学要义在于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易》讲的就是变化,讨论的就是哲学问题。宋祚胤教授立志读《易》,也因为他看到,先秦诸子几个重要学派都受《易》影响,不去读懂它,就很难看出这个时期思想的源流正变。[3]

2 《周易通义》训释与《书》、《易》枝本关系的展现

《书》、《易》间的枝本关系在“以经训经”的传统中有所体现,众多互相参证的实例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枝本关系的总结性论述,却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导向,这种导向在今天依然留存,《周易通义》便是表现较为明显的著述。

《周易通义》常引《书》以证,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刑法、祭祀、婚俗等上古社会生活历史的众多方面,充分体现出作者鲜明的同时代文献互相印证的训诂思想,而这种思想的逻辑根源,我们以为,就是《书》、《易》间的枝本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枝本关系的揭示,突破了历代关于《书》、《易》产生时间早晚的争论,使一个考古命题转化为哲学命题。《周易通义》在训释《易》的卦名、卦辞、爻辞时经常引用《书》例,以印证二者间的枝本关系。

2.1 借枝可通本

《易》在表达其关于世界的理解时,多为某种行为或某类事件的概括性论述。而《书》作为史书,记载的都是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因此二者可以构成“概括—实例”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形成《书》、《易》间枝本关系的基础。

2.1.1 “归妹”解

《周易通义》在训释归妹卦时认为:归妹指嫁女,归妹卦是婚姻专卦之一,指的是姊妹共夫的婚俗,是群婚的遗迹。为更确切地说明其义,引用《书·尧典》的实例加以说明。

(1)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用《书》记载尧二女娥皇、女英共嫁于舜的故事,训释《易》“归妹”,借枝以通本,即用姊妹共夫的婚俗实例,坐实《易》“归妹”涉及的内容。姊妹共夫是人类早期婚姻形式中的一种,恩格斯曾说过:“在北美的至少四十个部落中,同长姊结婚的男子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一切姊妹也娶为妻子——这是一整群姊妹共夫的遗风。”在中国,这种情况亦有存在,其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易》与《书》中的共同记载。

“归”本义为女子出嫁。《说文解字》:归,“女嫁也”。如:《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说文解字》:妹,“女弟也”。王弼认为“妹者,少女之称也。”孔颖达指出:女子“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归妹犹言嫁妹也”。归妹“卦义为妹字上,反映古代女子嫁为姪娣的婚嫁情况”“归妹之妹少女,少女不备六礼而嫁,正是古代婚嫁中的姪娣制度。”⑦“《归妹》卦是专谈媵婚制的卦”,“媵婚是中国商代至西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盛行的一种婚姻现象”⑧《公羊传》庄公十九年有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姪娣相从等媵婚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双方家庭的婚姻关系,万一嫡妻没有生育,嫡妻之妹之姪的儿子同样可以作为嫡子继承家业,承嗣宗祖”。⑨

2.1.2 “盥”解

《周易通义》在训释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时认为:“盥”同“祼”,灌酒以祭为祼。为事实化这种祭俗,《周易通义》引用《书·洛诰》的原文加以说明。

(2)王入太室,祼。

用《书》中记载“成王进入太室,举行灌祭”这件事,训释《易》中“盥”,借枝以通本,即用成王举行灌祭的史实,坐实《易》“盥”涉及的内容。《孔疏》:“王以圭瓒酌郁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祼”。古代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的这种仪式,目的是求神降临。汉班固《白虎通·考黜》:“阳达于墙屋,阴入于渊泉,所以灌地降神也。”《通典·乐七》:“殷人求阳,周人求阴”。

2.1.3 “原筮”解

《周易通义》在训释比卦卦辞“原筮,元永贞”时认为:本卦先以三人同占说明比有比并之义,“原筮”就是并筮,即同时再占。引用《书·洪范》和《书·金縢》的记载加以说明。

(3)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4)乃卜三龟,一习吉。

用《书》中所载卜筮官占卜吉凶以稽疑和周公为武王之病卜问三龟史实,训释《易》“原筮”,借枝以通本,即用《书》中关于同时再占的记载,说明《易》“原筮”确切含义。《广雅·释言》:“原,再也”。古时占卜之法,确有三人同占的,以多数取决。

2.1.4 “大作”解

《易》益卦有爻辞“初九 利用为大作。”《周易通义》认为,大作是大兴土木,建筑,似指太王迁岐后作庙筑城、文王作丰、周公营建洛邑等,这些“大作”,必然要占卜,详见《书·雒诰》。在《书·洛诰》中共有两处“作”字当营建、修建解。

(5)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6)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回顾开篇,周公说他为了选定新邑地址,曾三次占卜,结果都是仅洛地吉利。《周易通义》引用《书·雒诰》中营建洛邑并占卜之事作为事例来具体化《易》中“大作”大兴土木的含义,借枝以通本。

2.1.5 “利西南”解

《周易通义》在训释坤卦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时,认为当时商人到各地做生意,“利西南”的原因是周人西南多友邦,跟周武王伐纣的就有庸、蜀、羌、髳、微、卢、彭、八国(见《书·牧誓》),多在周西南,所以周人到西南各国去能赚钱。而在东北却有个强敌鬼方。殷周联军伐鬼方,打了三年才战胜了它。到强敌处做生意,往往被人抢劫,所以会丧朋。

在《书·牧誓》中武王伐纣誓师时有言:

(7)逖矣,西土之人!

(8)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可见,当时西南方确实是一片与周关系友好和睦的区域。这样的政治关系格局,必然会影响到周人经商的区域选择。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周易通义》用《书》中所载武王伐纣所率西南方八国诸侯的史实,训释《易》“利西南”,指出了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原因。

2.2 借枝为通本

“枝本”相通,是《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前提。即便在对《书》某些原文原意理解不到位甚至有误的情况下,依然能看出其借枝是为了通本。

2.2.1 “咸”解

对于卦名“咸”的意义,《周易通义》引《书·君奭》中的原文“咸刘厥敌”,认为是谓斩杀敌人。故而,得出“咸”有“伤”义的结论。纵观今文《尚书》,“咸,今文《尚书》凡25见,有5个义项。”⑩均与“伤”义毫无瓜葛。尽管如此,《周易通义》解“咸”为“伤”,是为了说明“咸”之“感觉”义(有伤才有感),为通此本,即引用《书》中“咸刘厥敌”之“咸”加以佐证。

(9)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例句(9)中:咸,都、遍;刘,杀。句意是:后来,他们和武王奉行上天的惩罚,完全消灭了他们的敌人。[4]可见,此处“咸”是个表示全部的范围副词。

2.2.2 “困”解

《周易通义》认为困卦是刑狱专卦,刑狱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人民的强制机关,引用了《书·吕刑》和《书·尧典》中原文加以说明。

(10)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11)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周易通义》借此力求佐证“困”有两个有联系的意义:困阨,倒霉;关管起来。

2.2.3 “牵羊”解

对于《易》中夬卦爻辞“九四 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周易通义》认为:“牵羊”指牵羊去卖。爻辞意思是说:臀部无肉,大概受伤了,走起路来很困难。牵羊去做买卖,亏了本。问他是怎么亏的,他说不清楚。书中引用到《书·酒诰》原文。

(12)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借此以说明当时的人们牵牲畜外出做生意的日常生活状况。并引了恩格斯的话“自从游牧部落分离出来以后……牲畜变成了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价并且到处乐于同它交换的商品。”

3 《书》、《易》意旨统一

《书》与《易》从表面上看,虽然有风格、难易等种种明显的不同,但是探其实质,却是意旨统一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周易》经传的形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学发展至今,虽然对伏羲、文王、孔子的尊崇并未根本改变,但《周易》成书‘人更多手,世历多时’、直至战国中后期才最终成型早已成为学界共识,《尚书》的成型大概也与此同步,而且都是直接为君王、贵族服务并为其口耳相传的必读经典,照理说二者在思维上(至少在卜筮观)应该存在不少交集才对”。因此,在引用《书》相关内容来训释《易》经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二者实质上的意旨统一。

胡煦虽然强调《易》的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性是以包括《易》在内的诸经内在联系为基础的。他说:“后之儒者唯从《周易》得入,始能参到圣人秘密处,颠扑不破,宋唯康节先生近之。”“煦得孟子性善之说,参之《六经》、《四子书》,无往不合,然后知圣人无二道。”也就是说,后儒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经书,反映诸儒治学的差异,但诸经彼此是相通的。他强调若要真正体会把握易理,就必须融会经史诸子百家,贯通天地人。恰如宋陆九渊所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对于《书》、《易》关系,胡煦指出:“《虞书》第一篇诸务未详,首列天时,下详人事,敬天勤民之义,明天人之致一也。”“典、谟、训、诰虽止于纪事纪言,而厥有恒性与作善降祥之语,皆圣人垂教之深意也。”“《洪范》一篇是言道理,不是言数,其中天人合一之秘,原与《周易》同义,故圣人重之,乃不知者徒于数上究心,非其旨矣。”他认为《尧典》,主讲天人一致,典、谟、训、诰等誓命之文,亦皆言教化,《洪范》一篇同样主天人合一,凡此皆与《易》一致。《周易通义》引《书》训《易》中涉及到的诸如祭祀、占卜等内容,可看出人们“敬天”“顺天”的思想,这也是《书》、《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因“避实就虚”而导致的疑神疑鬼、自说自话等社会弊端,将卜筮中涉及虚幻、训诰中涉嫌辩护的“天命”及秉承此“天命”的“王命”与“物命”(如卜筮、相宅等)最终都收归、落实在真切可触的“民命”上,大力主张在“尽人事”基础上的“听天命”。

4 结语

《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以经训经”是阅读、疏理古籍时一种积极可行的方法。况且,其引《书》涉及篇章均属于学界共认可信的今文《尚书》之列,引文可靠。《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做法无疑是对引《书》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它的认识论、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必将影响深远,从其引《书》的具体情况,可尝试管窥《书》、《易》的内在关系。推而广之,借助于释《易》文献的引《书》情况,来探究《书》、《易》关系的这种尝试,理当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⑤ 胡 煦:〈周易函书约存〉,《四库全书(第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序,页9;页11。

② 胡 煦:〈周易函书别集〉,《四库全书(第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三,页850。

③ 王夫之:〈周易外传〉,《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卷六,页1039。

④⑥ 胡煦:〈周易函书别集〉,卷三,页848。

⑦ 吕绍纲:〈咸恒渐归妹四卦浅解〉,《周易研究》1993年第3期,页25。

⑧ 蓝甲云:〈《归妹》卦媵婚制考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页50,51。

⑨ 蓝甲云:〈《归妹》卦媵婚制考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页51。

⑩ 钱宗武:〈《说文》引《书》的词义分析〉,《怀化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页411。

[1] 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汪学群.胡煦有关《周易》与其他经书关系述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7-12.

[3] 宋祚胤.周易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4] 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郑孝芬)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ment on the Branch-Root Relationship betweenShuandYi——Taking the quotations ofShuinZhouYiTongYifor example

ZHAI Ming-nv

(1.College of Literar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China 2; Social Sciences Divisio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China)

Shuis the founder of historical data whileYiis the chief of classics. There is important value of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explaining Yi by quotingShuin Zhou Yi TongYi.ZhouYiTongYisets up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ShuandYi, and the practice of using one classic to interpret another classic critically not only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ShuandYi, but also provides a completely new way to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 There exists a branch-root relationship betweenShuandYi:Shuis one of the branches andYiis the only root. With the help of branch as the access, the root can be understood, and the gist ofShuandYiis unified.

Shu;Yi; branch-root relationship

2016-10-0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2WB004)

翟明女(1975-),女,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H028

A

1009-7961(2017)02-0026-04

猜你喜欢

经书周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新化山歌
喜讯
甜甜的“蝴蝶茧”
单宝塔诗
《周易》与《孙子兵法》
经书面条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