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研究

2017-05-16周炜昱刘长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苏北市民化城镇

周炜昱,刘长平

(1.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淮阴工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研究

周炜昱1,刘长平2

(1.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淮阴工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农村转移人口的角色顺利转换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的视角,分析苏北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的解决思路和途径,可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新型城镇化;角色转换;问题策略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分配模式阶段;外向型经济和乡村工业化共同推动的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城镇轴和都市圈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在苏北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从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的视角,分析苏北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对推进苏北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的内涵

“农村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后,“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国家部分领导讲话中多次出现,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是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转移”体现了该群体所在地域的改变,既包括就地转移,也包括异地转移。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中既包含农业富余劳动力,又包含农村非劳动适龄人口,其内涵要比“农民工”更加丰富。在实现职业身份转换和地域转移,成为“城镇人口”的同时,苏北农村转移人口在户籍、住房、医疗、教育、收入等方面与城镇原人口还有着明显的差别,“城里人”的角色并未真正形成,角色亟需转换和重塑。

2 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

2.1 人口城镇化水平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苏北地区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2015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1%,城镇人口数量达到1778.83万人。

2.2 人口流动现状

2015年,随着江苏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苏南地区对低端人力资源需求下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流动人口也陆续转向原来相对落后地区,苏北地区出现流动人口回流增多、省际流入人口减少、本地转移人口增加的新现象。当年全省省际间流动人口仅增加千余人。从省内区域看,苏北地区人口外流处于低水平,全年净流出人口不足2万人。

2015年末,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达3324.08万人、1642.52万人、300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1.67%、20.59%、37.73%。与上年比,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增加5.28万人、1.07万人、9.98万人。苏北地区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连续三年增长最多。

表1 2010~2015年苏北地区人口及城镇化率

图1 2010年~2015年苏北地区城镇化率

2.3 就业人口现状

2015年末,苏北地区就业人口17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7.89%。与上年比,就业人口增加3.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微幅下降0.0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增长看,第三产业承担吸纳就业的重要职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525.2万人,减少27.9万人,就业比重由上年的31.81%降至当年的30.15%,下降1.66年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567.6万人增至580.9万人,增加13.3万人,就业比重为33.34%,基本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617.9万人增至636.1万人,增加18.2万人,就业比重由35.54%升至36.51%,上升近1个百分点。

3 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宏观数据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正处在提升城镇化内涵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扩展时期,但是课题组在调查和访谈中也发现,由于苏北地区经济状况总体还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转移人口与原城镇人口有多方面的差别,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3.1 角色转换过程存在较强烈的文化冲突

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在由“农村人”转变为“城里人”的过渡阶段里,既体现出农民特点也有市民特点。农村文化的同质性,体现在农村转移人口上,表现出人情味较浓、讲究节约、安分守己等特点;城市文化则表现着异质性,有人情味较淡、崇尚消费、竞争激烈等特点[2]。农村转移人口作为角色转换时的矛盾统一体,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作用、影响下,在角色转换时存在较为强烈的文化冲突,造成角色转换的中断与失败。

3.2 角色认同与支持存在较大的反差

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人口角色认同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据调查显示,苏北地区有近7成的农村转移人口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尤其是年龄在20~35岁的青年人占据多数,市民角色认同成为多数人构建自己人生目标的一部分。这种认同感是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行为的内在力量[3]。二是来自于城镇人口对农村转移人口所持态度。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大多从事 “脏、苦、累”工作,而且城镇人口常把“影响市容市貌”、“影响社会治安”、“卫生环境差”、“低素质”等标签“随意地”附加在农村转移人口身上,无形地将他们隔离在城镇圈外,从而影响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角色的转换。

3.3 角色转换的主动化意愿减弱

一方面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的影响,对于想成为城镇人的苏北农村转移人口来说,市民化道路上有各种困难和未知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城镇不断扩张发展,土地成为稀缺资源[4],也推动了城镇商品房价的快速上涨,众多农村转移人口在热衷于外出务工的同时,倾向于保留农业户籍,放弃农村土地用以换取市民身份的意愿有减弱的倾向。从心理上来看,苏北农村转移人口更多将自己看作是城镇的“过客”,目的是为了在城镇务工赚取收入,市民化的主动意愿并不强。

4 促进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的总体思路与途径

分析研究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问题,这既是解决苏北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渠道,也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总体思路是[5]:首先从多渠道着手,努力转变农村转移人口的思想意识;其次,加强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的培养;最后,从文化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心理。此外,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及措施要及时出台和落实,要能够有利于推动农村转移人口角色的顺利转换。具体措施如下。

4.1 破除制度壁垒,多方面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权益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有序地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未来户籍改革的核心是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流,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难度进一步增加。苏北地区根据各地市现有城镇人口,可分情况予以设定,如表2所示。

表2 苏北地区不同区域户籍改革相关措施

二是,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保护机制。调查显示[6],影响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意愿不强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农村人口实现角色转换后的承包土地、宅基地的处置问题。因此,要消除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就一定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保护机制,推进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一要从法律上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上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征地补偿及利润分享机制;三是完善在充分发挥市场起决定作用下的农村土地退出机制,以保证农村转移人口不因土地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角色转换中断。

三是,改革公共财政分配制度,建立成本共担机制。为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投入等方面都要加大再投入。本着“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原则,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共担的成本机制,增强转移人口群体自身收入和生活能力。

4.2 多渠道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再就业

再就业问题关系到农村转移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角色转换过程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仍低于城镇工业化的工资水平,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存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动力,这为苏北地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以产业促就业。苏北地区各个城市在接纳农村转移人口时,要着眼于本地区实际、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如邳州市在水景田园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银杏、板材、大蒜、石膏等特色产业,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还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二是,鼓励、支持农村转移人口自主创业。从财政、税收、信贷、服务平台建设、市场监管等多角度给予政策帮扶,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由于信息不及时、加之自身基础知识、劳动能力等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时常有盲目性。因此,加强劳动力运作市场,发挥市场中介的桥梁作用,建立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库,及时、准确地为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规范劳动力市场,监督用工单位的合法性,为农村转移人口再就业提供保障。

4.3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激发角色转换积极性

在“市民化”意愿不高的背景下,只有努力消除其后顾之忧,才能转变苏北农村转移人口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身份认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思想意识,激发其角色转换的积极性。消除农村转移人口后顾之忧,现实做法就是把农村转移人口也纳入到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中,从农村转移人口所关心的子女入学教育、看病就医、保障房居住、颐家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将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切实减轻其生活压力与成本,让他们角色转换后可以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福利、待遇。

4.4 建立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角色转换

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在角色转换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对于成为“市民”要接触到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新要求难以胜任,因而,建立适应农村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体系是解决角色转换不畅的基础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创造适合苏北地区新农村环境下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农村转移人口实现角色转换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体系。根据苏北地区各地的产业特色和培训优势,建立能够担当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门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就业需求量大的岗位进行人员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要求。

4.5 创造包容文化氛围,使角色转换可持续化

人口的转移伴随着文化的转移,农村转移人口的乡土文化与城镇原有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一致性。苏北地区农村转移人口带来的文化各有其精髓,建设新型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传统文化,不是以城市作为唯一标准来建设改造农村。创建新型城镇,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根植于城市,一方面缩小城乡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在这方面,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努力创造开放、包容的接纳态度,使农村转移人口尽快融入到城镇经济社会的运行中。

[1][2] 郑云辰.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角色转变研究-以山东省东平县为例[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4.

[3] 魏后凯,陈雪原.带资进城与破解农民市民化难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4-25.

[4] 聂磊,郭新强.苏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径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6(6):267-272.

[5] 杨天荣, 杨国玉.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行为选择研究[J].经济问题, 2015(10):103-106,123.

[6] 周明生.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特色彰显与路径选择[J].中国名城,2015(9):8-16.

(责任编辑:蒋 华)

Study on the Role Transition of the Transferred Rural Popul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North Jiangsu

ZHOU Wei-yu1, LIU Chang-ping2

(1. Faculty of Busines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2. Faculty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e successful role transition of the transferred rural popu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in North Jiangs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ole transition of the transferred rural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then bring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for reference in policy-making by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relevant managerial institutions.

new-type urbanization; role transition; problems; strategies

2016-09-2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B79005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Y131)

周炜昱(1978-),女,江苏无锡人,会计师,硕士,主要从事统计分析研究。

F291.1

A

1009-7961(2017)02-0057-04

猜你喜欢

苏北市民化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文化边城镇远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