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
2017-03-09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5300胡文斌
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5300) 秦 威 胡文斌 仝 岚 张 婷
·应用研究·
昆山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
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5300) 秦 威 胡文斌 仝 岚 张 婷△
目的 研究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昆山市预防自杀死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对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粗死亡率为9.46/10万,标化死亡率8.15/10万,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s)10.24%。自杀死亡的平均减寿年数(AYLL)27.65岁。6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自杀死亡在15~3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有两个高峰,15~34岁年龄组自杀死亡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结论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变化,政府和社会应将老年人和15~34年龄组女性作为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PYLL) 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疾病负担
自杀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体特征和目前境遇状况等的影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均较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昆山市自杀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杀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 1987-2014 年昆山市户籍居民的自杀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资料;人口资料由昆山市公安局提供。
2.统计学方法 全部死因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归类和编码。自杀死亡的疾病编码为X60~X84及Y87.0,全部数据采用 Excel 2010 软件进行录入,并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检查,利用Excel 2010及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依据2000年中国人口构成进行各种率的标准化。
3.主要评价指标 (1)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L-Xi)×Di],式中L:平均期望寿命,Xi:各年龄组组中值,Di:观察人群各年龄组死亡人数。(2)死亡率趋势分析方法 以各年度的年份值为自变量X,各年度死亡率r的自然对数 ln(r)为因变量Y,拟合线性回归模型Y=α+βX+ε,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若拟合成功(t检验P< 0.05,回归系数与β=0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可得回归系数β值,再从回归系数β值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并用百分数表示APC=(eβ- 1) × 100%[1]。
结 果
1.自杀死亡总体情况 1987-2014 年昆山市伤害总死亡数为8882例,自杀累计死亡1654人,自杀死亡构成比从1987年的34.08%,下降到2014年的3.83%,1991之前为伤害死因顺位第一位,1992-2002年被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成为第二位,2003-2005年为第三位,2006年至今为第四位。
自杀死亡率为9.46/10 万。其中男性居民累计死亡764人,死亡率为 8.75/10 万,标化死亡率为7.30/10万;女性居民死亡890人,死亡率为 10.17/10万,标化死亡率为9.04/10万;男、女死亡率比为0.86:1,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247,P<0.05)。1987-2014年自杀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s)下降了10.24%,其中男性下降了9.06%,女性下降了11.57%。见表1。
2.自杀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
根据自杀死亡的年龄特点,将自杀死亡分为0~14岁、15~34岁,35~64岁和≥65岁四个年龄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 0.32/10 万、9.46/10万、10.01/10万和19.52/10万。1987-2014年各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2014年与1987年相比,男性15~34岁组、35~64岁组、6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下降了90.21%,74.99%和94.85%,女性分别下降了96.08%,93.98%和97.68%。见表2。
男性和女性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65岁以上,且6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男性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在75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在15~34岁年龄组有一个高峰。
0~14岁、15~34岁,35~64岁和≥65岁四个年龄组自杀死亡构成比分别为0.48%、30.83%、46.37%和22.31%,其中15~34岁年龄组的占比在1992年之前一直是第一位的,之后占比逐渐减少,而65岁以上年龄组的占比从1987-1990年平均20.74%增长到2011-2014年的43.75%。
表2 1987-2014年昆山市居民不同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1/10万)
女性15~34岁年龄组和35~64岁年龄组自杀死亡率90年代前高于男性,之后逐渐低于男性,而15~34岁年龄组女性自杀死亡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是该年龄组第一位的伤害死亡原因。见表3。
3.自杀所致寿命损失 1987-2014年因自杀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共计38825人年,人均寿命损失27.65岁,其中男性损失25.44岁,女性损失29.81岁,人均寿命损失率2.41‰。男性因自杀死亡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在2000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和2014年超过女性,其他年份均低于女性。昆山市居民因自杀死亡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呈下降趋势,2011-2014年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比1987-1990年下降了94.98%,男性和女性分别下降了91.38%和97.36%。AYLL的损失见表4。
表3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伤害死亡率(1/10万)
表4 1987-2014年因自杀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
讨 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报道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原卫生部 1988、1990、1992 年的自杀死亡率统计数据显示,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均高于男性,性别(男/女)比在0.75~0.90[2]。本研究显示,1987-1999年昆山市自杀死亡的特点为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15~34岁年龄组有一个自杀死亡的高峰,与杨功焕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随着昆山市经济发展,自杀死亡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男性自杀死亡率开始高于女性,15~34岁年龄组的自杀死亡高峰消失,与杨功焕等研究结果一致[3]。
很多研究都发现,中国近30年来的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杨功焕等研究也指出1991-2000年中国自杀死亡率为16.81/10万[3],蔡玥等报道2010年中国自杀死亡率为10.15/10万[4]。有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女性成为城市工人导致中国自杀死亡率大幅下降[5-6]。这些研究可以解释昆山市1987-1996年15~34岁年龄组女性自杀死亡率下降明显,且自杀高峰消失的现象,也部分解释了昆山市总体自杀死亡率下降的现象。
昆山市自杀死亡率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是偏低的,尤其是近10年来,已经低于上海市静安区、扬州市、湖北省和成都市等地[8-16],即使考虑到错报、漏报,校正后死亡率仍是偏低的[7]。除上述原因外,也可能与昆山市的社会保障、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但是,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会不会出现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自杀死亡率上升的模式,还需要以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本次研究显示,昆山市居民因自杀所致人均寿命损失AYLL为27.65岁,比林忆兰等报道的2003-2014年厦门市居民的AYLL多4.15岁[17],略低于石家庄市2007-2009年的28.62岁[18]。而自杀死亡潜在寿命损失人年(PYLL)占全死因的6.09%,远高于自杀死亡人数在全死因中的占比1.54%,说明自杀死亡的危害仍是严重的,尤其是自杀死亡所致“早死”的风险仍旧比较大。分析死因顺位也可以看出,自杀是昆山市15~34岁年龄组的女性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男性第二位的死因,说明自杀对年轻人群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在昆山市自杀死亡的人群中,老年人口死亡率最高,达到18.05/10万,构成比也越来越高,说明老年人的自杀死亡已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昆山市2014 年60岁以上人口占全人群21.01%,65岁以上老年人占全人群的14.20%,已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研究揭示,老年人自杀的诱因中久病厌世和家庭纠纷占了主要部分[19]。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应加强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在老年人群赡养和医疗保障需求与老年人自身收入较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由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系统,为老年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公益咨询活动等都是预防和控制老年人自杀的有利措施。
[1]项永兵,张薇,高永峰,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方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73-177.
[2]陈辉,刘筱娴,郑名烺,等.湖北省麻城市1984-2008年自杀死亡水平长期趋势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2):151-154.
[3]杨功焕,周灵妮,黄正京,等.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特点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0-283.
[4]蔡玥,胡楠,刘韫宁,等.中国人群2010年自杀死亡现状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6):480-482.
[5]张杰,景军,等.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5:97-221.
[6]景军,吴学雅,张杰.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27(4):20-31.
[7]王黎君,费立鹏,黄正京,等.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0):889-892.
[8]解晔,周国榆.扬州市2008-2012年居民自杀死亡现状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14,25(4):66-67.
[9]王妍敏,杨晓明,沈冰,等.上海市静安区 1975-2014年户籍人口自杀死亡情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6,32(3):369-372.
[10]陆艳,王临池.苏州市2003-2012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4):448-450.
[11]黄润龙,刘敏.对1987-2010 年我国老年人口自杀死亡的研究分析.人口与发展,2013,19(4):95-100.
[12]曹乙,何继红,黄茂平.安吉县 2006-2012 年居民自杀死因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821-823.
[13]崔善日,罗崇,金玲,等.2000-2009 年延吉市居民自杀死亡的统计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8(6):703-705.
[14]应焱燕,谢亚莉.2002-2007年宁波市不同人群自杀死亡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5):382-384.
[15]袁小萍,郭毅,张庆军,等.2006-2008 湖北省部分地区居民自杀死亡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4,31(2):325-326.
[16]胡秀冰,王健.2006-2013年大连市金州新区居民自杀死因分析.预防医学论坛,2015,21(9):711-712.
[17]林忆兰,张班花.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与减寿趋势比较研究.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6,10(4):269-270.
[18]冯素青,蔡建宁,马志辉,等.石家庄市居民伤害死亡及疾病负担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279-281.
[19]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等.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0-83.
(责任编辑:郭海强)
△通信作者:张婷,E-mail:86961186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