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7-03-09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沙化总面积石漠化

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欧阳志云

自2000年以来,我国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总体改善趋势,但传统的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和生态系统质量差等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退化、城市生态功能退化和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仍在加剧。本文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生态系统;环境脆弱;理念;机制

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田还湖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长期的开发历史、巨大的资源开发压力以及生态保护与恢复努力,重塑了我国生态系统格局,也加剧了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的复杂性。认识与了解生态系统状况,明确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环境问题是认识我国生态国情、制定生态保护策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与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生态系统特征

1.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

(1)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森林、草地、荒漠和农田是我国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这四类生态系统面积之和占全国总面积的82.8%。其中,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占总面积的29.98%,其次为森林、农田和荒漠,分别占20.17%、19.19%和13.50%,而城镇总面积较小,占总面积的2.69%。自2000年以来,森林、湿地和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增加,灌丛、草地、荒漠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

(2)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的地区集中在三类区域。一是城镇生态系统扩张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福建沿海等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以及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和湖北武汉周边地区。二是农田生态系统扩张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区、新疆绿洲与甘肃中西部绿洲周边荒漠区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草地区等区域。三是森林、灌丛生态系统恢复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周边、贵州、云南、重庆、辽宁西部、山西和内蒙古中部等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惠益。生态系统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325.51万平方公里[1],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4.4%,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阴山、黄土高原、祁连山、天山、秦巴山地、三江源、藏东南、横断山区、川西高原、东南丘陵区和海南中部山区等地;重要区面积为183.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4%,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河套平原、陕北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藏北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重要区总面积为509.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3.8%,提供了全国土壤保持总量的83.2%,水源涵养总量的82.7%,固沙总量的78.0%,维持生物多样性自然栖息地总面积的79.5%。

生态问题及变化趋势

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敏感;同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经济发展导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对我国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质量低下、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野生动植物生境破坏和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低下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等地区尤为突出。全国森林与草地质量低下,生态系统质量为低等级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占三种类型总面积的43.7%和68.2%;质量为优等级的面积比例仅占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的5.8%和5.4%。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仍在下降,如有17.6%的森林与34.7%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2.土地退化问题仍然严重

(1)水土流失。2010年,全国水土流失(水蚀)总面积为167.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8%。其中,极重度和重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5%,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1%。全国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其中极重度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和四川、云南局部地区;东部地区水土流失强度相对较小。自2000年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从177.7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67.75万平方公里,减幅为5.6%。其中,极重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减少幅度最大,减少16.1%。

(2)土地沙化。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以极重度及重度沙化等级为主。2010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82.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0%。其中,沙漠/戈壁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51.8%,极重度沙化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6.6%,重度沙化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2.5%,中度沙化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7.6%。沙化土地面积最多省份是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省区的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2.0%。近年来,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整体减少,但仍有部分地区沙化程度加重。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61万平方公里,减幅为6.0%。其中极重度沙化区呈减少趋势,轻度沙化面积增加。沙化程度减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和新疆北部等。

(3)西南地区石漠化。全国石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广东、重庆及湖北八省(区、市)的喀斯特地区,总面积为9.56万平方公里,占八省份总面积的17.9%。石漠化程度以中度和轻度为主,中度石漠化面积2.60万平方公里,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2%,轻度石漠化面积5.98万平方公里,占62.6%。重度石漠化的面积为0.98万平方公里,占10.3%,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份。全国石漠化程度有所改善,主要在贵州大部、云南西南部等区域,面积减少了4.7%,但部分地区有恶化的趋势。

3.生态系统人工化加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减少

2000-2010年间,人工林、库塘等人工湿地和城镇面积显著增长,自然森林、沼泽湿地和自然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全国人工林面积约占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的1/3,桉树面积持续增加,如2010年海南桉树等浆纸林面积达到1941平方公里,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1.1%,比2000年增加了70.3%。全国城镇面积明显增加,十年增加了5.56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28.0%。全国水库数量8.79万个,水库水面5.28万平方公里,总库容7162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陆地水体总面积的26.1%和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3.0%,十年间水库面积增加了3.1%,自然河段长度比例不断下降。

4.流域生态破坏严重,生态风险巨大

由于水资源与水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我国河流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冲击,河流断流、湿地丧失及废水排放显著增加,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且生态调节功能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尤为显著。

(1)长江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表现为自然湿地丧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低、水土流失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河道断流普遍发生、湖泊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长江流域自2000年以来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32.3%,石漠化土地面积3.1%。水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隐患大。长江上游支流水电开发强度大,河道断流普遍发生。断流、水环境严重污染以及水库和水电站建设,导致河道片段化、江湖阻隔和水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与退化。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白暨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濒临灭绝[3][4]。

(2)黄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生态系统质量低、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流断流加剧、水环境污染严重[5]。黄河流域优、良等级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例仅为7.4%;优、良等级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比例仅为30.0%;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63.7%。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全国断流河流愈来愈多、断流河道长度不断增加、断流时间不断延长。黄河27条主要支流中,11条常年干涸,黄河下游干流已经成为人工控制的“水渠”。

(3)海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生态系统质量低、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流断流与水环境污染严重[6]。海河流域优、良等级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例仅为4.6%,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30.7%,水资源总开发利用程度为98%,全流域浅层地下水超采严重,总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10.4%。至2011年海河流域受水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为5.8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54%。50%以上河流断流天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5.城镇扩张失控,人居环境恶化

风飘落叶 胡时芳/摄

全国城镇扩张现象普遍。自2000年以来,17个重点城市主城区范围均呈较大规模扩张,多数重点城市建成区呈摊大饼式的单中心扩张模式。城市生态调节功能不断降低,全国所有大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以地表温度为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和长沙6个重点城市的“高温区”范围都明显增加,其中,上海主城区内“高温区”所占比例由2000年9.2%增加到2010年的47.7%。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居民健康风险加大。城市绿地结构简单,外来植物比例高,如北京城区外来植物物种占比高达52.7%,野生动植物种类少、种群数量低[7]。

6.矿产资源开发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风险大

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扩张迅速。2010年直接破坏地表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矿产开发点达52566个,分布于全国1774个县。十年间新增矿区面积为2285.17平方公里,占2010年矿产总面积的32.26%。新增矿区面积55%分布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和溃坝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加强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笔者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1.落实生态保护新理念,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策略

(1)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根据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编制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形成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充分利用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口转移机遇,调整城市户籍管理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和生态保护资金分配政策等,降低农牧区人口对生态系统的经济依赖性,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生态保护与恢复。

2.改革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1)树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改革和理顺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改变目前按类型分要素交错重叠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管理,加强国家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2)建立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保护制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立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机制,把生态资产、生态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体现生态保护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家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补偿资金,明确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受补偿主体的责任。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系统损害赔偿制度。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试点,推动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与受益者的互惠合作,以及生态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3.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国家应尽早明确“生态用地”类型,且其面积应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55%以上,并将全国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应占陆地国土总面积35%以上。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具体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明确与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程序、管理措施、考核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

4.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自然恢复

生态保护与管理要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规范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对人工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工程要进行科学论证和限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采用“退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还生态林”的做法。完善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高封山育林、草地封育的经济补贴标准,促进自然恢复。

5.统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

(1)以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安全屏障区为重点,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目标,编制统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改变目前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多头管理的局面。

(2)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促进生态功能受益方和提供方的合作,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多元化,推进中东部地区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我国东南部和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生态恢复。

(3)在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区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教育移民带动生态移民,减少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的人口压力,降低当地农牧民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和经济依赖性。

6.增强城镇和城市群生态功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在国家城镇化战略中,强化城镇生态安全意识和要求,严格控制城镇规模无序扩张,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与资源利用的效率,预防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走“先破坏、后修复”的道路,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要体现生态优先原则,优先确定生态用地、再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生态规划专项,推动生态建筑和生态社区建设,建立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机制和政策。

7.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的局面,综合协调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推进流域综合生态管理。尽快启动长江、黄河和海河等重点流域生态安全对策研究,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调查、生态风险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增强科技支撑,建立生态调查评估长效机制

加大国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水平。构建国家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体系,形成“天地一体化”国家生态环境调查评估网络,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生态状况和变化调查评估工作,为国家制定规划和政府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1] Ouyang Z Y,Zheng H,Xiao Y,et al. Improvement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investments in natural capital. Science. 2016,352(6292):1455-1459.

[2]祁新华,叶士琳,程煜,林荣平.生态脆弱区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博弈分析. 生态学报,2013,19:6411-6417.

[3]燕文明,刘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610-613.

[4]David Dudgeon,姚志平.一条河流的挽歌——物种灭绝、气候变迁及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希望.人与生物圈,2010,(05):5-11.

[5]郑利民,郭卫新,黄福贵,卞艳丽.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西北水电,2007,(01):5-8.

[6]姚勤农.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问题刍议.海河水利,2003,(06):26-28,70.

[7]赵娟娟,欧阳志云,郑华,徐卫华,王效科.北京城区公园的植物种类构成及空间结构.应用生态学报,2009,(02):298-306.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马振东

X171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 002

猜你喜欢

沙化总面积石漠化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我国湿地的状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