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2017-08-18
在我国,石漠化虽然不及沙漠化那么被大众所熟知,但确确实实影响着我国南方8省(市、区)共3亿人的日常生活。我国石漠化主要是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喀斯特地区。
目前国内对石漠化的定义已经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主要概念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贫困。贫困与石漠化总是结伴出现,国家级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以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其本地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石漠化对贫困效应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1)石漠化压缩了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2)石漠化降低了土地资源的肥力;(3)石漠化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4)石漠化削弱了生态系统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5)石漠化削弱了生态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6)石漠化影响了土地的利用结构。
综上所述,石漠化贫困是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退化,基岩裸露或土层变薄,致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或土地生产力下降,农民收入减少,从而导致贫困。且贫困与石漠化常常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导致当地农民盲目扩大耕地、陡坡开垦、乱伐森林等不良人为活动,加速了石漠化的演化;石漠化使本已稀缺的土地更加贫瘠,生产条件更加恶劣,生活更加贫困。贫困化加重了石漠化,石漠化又加剧了贫困化。
石漠化已成为中国三大生态灾害之一,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国家在21世纪后加大了治理力度。主要的治理工程包括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2008年实施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治理工程,虽然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喀斯特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唯有继续加大治理投入、实施科学的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才有可能使得石漠化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石漠化贫困效应才会相应的得到解決。(编辑/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