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审计学》课程为例

2017-03-08袁小勇

环球市场 2017年36期
关键词:审计学共同体成员

袁小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审计系主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继而成为合作者。如何改变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是讲台上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教师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等,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学习共同体”概念与特征

(一)“学习共同体”概念的产生及内涵

1887年德国社会家滕尼斯(F.J.Tonnies)在他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中首次将“共同体”(Gemeinschaft)的概念引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共同体指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在同一社会关系中进行某种群体活动,并形成自身特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体现一种个人价值。

“学习共同体”概念是“共同体”概念在教育领域的移植。1995年博耶尔(Ernest L.Boyer)发表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报告正式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概念。他认为在有效的学校教育中首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学生,气氛快乐 。

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老师、专家、实践工作者、辅导员和家长等),在共同的教学目标驱动下,在共同享有已有的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即凡是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通过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营造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文化,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群体,都可称为“学习共同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分析,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任务可简可繁,但都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

相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是共同体成员开展活动的原始动力。相对个体而言,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致力于实现他们所共同持有的一种愿望时,集体凝聚力会转化为互相促进的动力,促成高效的学习活动的产生。

2.学习性内核

“学习共同体”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学习”,该组织的一切活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都要以“学习”为宗旨。共同体的成员具有归属感和信任感,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对共同体具有责任和义务,他们分享知识、互助合作,分享资源、稳定成长。

3.群体性的组织

“共同体”是基于成员间的协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性组织,具有多员性、归属性、协作性、交互性和纪律性。“学习共同体”是由多个具有差异的个体组成,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成员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分裂的,是在相同愿景的指引下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交互,以完成人际交互、与课程知识交互和自我交互的过程。共同体成员在活动中要遵守共同的纪律,互相协作、互为支撑,保证学习共同体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以求得最终的、共同的目标的达成。

4.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

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遵守相同的规则,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堂教学模式架构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学决策、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大系统组成(见图1)。

图1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架构图

教学决策系统主体是教师,教学资源系统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的制定由教师确定,但在课堂教学安排和参考文献:的选择,以及课后延续性活动(包括课后练习、讨论思考等)的设计等方面学生有建议权。

教学资源系统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主要负责资源框架的制定、基础知识资源的制作,具体应用化的内容(比如参考文献:)可由学生收集或制作,即教师提供“枝干”,而“树叶”由学生提供,哪片“树叶”最大、最好看,由学生评选,教学内容也就围绕这片“树叶”展开。

教学实施系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兼顾每位学生,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教学评价系统由多方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构建“师生家企”多元评价体系,家长、社会(企业)专家作为评价的第三方,可有效实现供给侧(学校)和需求侧(企业、家长、学生)的多方联系、互通,有利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立是保证学习者之间能否进行顺畅的交流与协作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设计时要充分考察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可研究性,设置弹性目标,对目标进行多类别、多层次的分解,以达到引导学生发展、规范教学活动的目的,使教学目标既不限囿学生的思维,又不能使探究和讨论漫无边际。

2.教学情境

学习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即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情境,而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多重学习过程之一,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开放的、完成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对话与信息交流的全新的教学情境。该情境具有导向性,直接影响共同体成员的活动方向;同时,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个体提供各类资源性条件,以解放学习主体受抑制的状态,防止知识惰性化,促进学习目标全面的、创造性的完成。

3.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下“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教师与学生,其教学关系平等,人人负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责任。“学习共同体”知识的建构是经过质疑、思索、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而完成的,是在“自学阶段、交流阶段、探究阶段、认同总结”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常,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流程图

1.任务安排与角色分配

面对同一目标和共同的任务,共同体成员需明确自身的分工与角色,教师可以在对教学任务的宏观把握和对学生特点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任务分配,也可由共同体成员之间自由选择个体所承担的任务,两者的结合,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发挥了个体的特长,又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2.教学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容易受时间、空间、物理设施等条件的制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教学规模、信息资源和心理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认知工具的使用可以为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提供有益的支持。信息资源是共同体成员交流与讨论的基础,而认知工具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间的中介,对学习者的思维起着引导和梳理的作用,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的教学活动应从学生主体出发,以教学目标为靶向,结合学生的基础经验和动机,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余地和空间,可以通过游戏、练习、辩论等活动来体现学生不同的发展优势,教师或专家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使“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得以充分的体现。

4.课后延续性活动

课堂上面对面的、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必然会催生出一些无法预设的问题,课后更为广裹的信息资源和相对理性的思考空间为个体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扩展提供了条件。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课堂的活动要与课后活动紧密结合、往复连结,保证学习活动处于一种健康、连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5.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既包括前期活动中认知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维度目标的实现,还要使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表达与表现能力。个体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思维成果和能力上的提升以某种形式展现出来,如一种观点、一种态度、一篇文章或一个PPT演示作品,既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展现和对学习过程的重温。

6.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的总结是对整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和归纳,是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在保证所传授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会给学生以更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平台。面对学生丰富而零散的学习成果,教师应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梳理,深化课堂主题,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进行引导,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优化。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学生、专家、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和专家是助学者。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在课堂上和课堂下不断地进行,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特性,也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审计学》课堂教学应用案例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及内容:《审计学》

参与班级: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大学二年级学生

助学专家:审计系教师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学基础知识,虽然没有学习过审计,但审计工作是其未来就业主要方向,入学前应该对审计多少有所了解。而本课程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关系到其未来工作,因此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和可研究性的课题。

教学任务:第一章 审计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该:

1.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的基本分类;

2.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3.了解中国注册会计师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时间;

4.重点掌握影响审计目标的因素,审计一般目的内容、涵义。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任务

教师先播放几段教学视频,内容是让学生对注册会计师工作、为什么需要审计(作者自录的《母亲与猫》)等有一个基本认识。

视频播放后,请学生发表感想,谈谈对注册会计师的初步认识,或思考一些问题。如:母亲与猫的行为是不是一种审计呢?谁是审计师?谁是被审计对象?谁是委托人?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审计的标准是什么?实施了哪些审计程序?收集到的审计证据是什么?形成审计意见或结论是什么?

2.课堂讨论,促进思考

教师:通过观看前面的视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A.为什么需要委托审计师进行审计呢?

B.对审计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C.……

教师和专家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做归纳总结。

3.课下深化,扩大交流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就本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们课下讨论深化,扩大交流。如“为什么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没有建立审计机制呢?”“凭什么相信审计师?”“审计师怎样才能无愧于信息使用者的信任?”“对审计师而言,能力和品德何者更为重要?”

(1)学习小组课后讨论。对于上述问题,各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分别从事信息资料收集、筛选、加工剪辑、整合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并有“个人学习日志”,对自己的相关活动和收获进行详细记录。

(2)学生与校外专家的网络交流。在课程学习平台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可以就上述问题向校外专家请教。当然,学生们也可以就涉及本课程内容的所有热点与疑难问题向校外专家提问。如“审计的前沿问题”、“审计的人际关系问题”、“对审计师而言,能力和品德何者更为重要”等等。

(3)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师生课后交流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知识的系统化安排,课后练习的理解,综合案例思考等问题上。

在(2)、(3)过程中,教师可对涉及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作为下次课堂总结内容的重要参考。

4.小组成果展示

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可以以“小组代表发言”、“PPT演示”、“开展辩论赛”等形式,向其他小组成员展示,促进共同体间的相互学习。

5.教师总结

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课下学生向专家和教师求教的问题等进行归纳,通过引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意识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

6.教学感悟

《审计学》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多学科综合课程,学习难度大。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存在使学生摆脱了单兵作战的学习状态,进入一种“学习场”,讲分工,讲合作,树立团队责任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地变换角色,如组织者、引导者、委托人,责任人,业务伙伴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使交流协作成为学习所必需的行为,而交流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对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状况。许多生成性的信息使学生更具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1]任英杰;徐晓东.相互启发:学习共同体内认知机制的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7

[2]张威;郭永志.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10

[3]王淑莲;金建生.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

[4]潘洪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J].江苏教育研究.2013,06

[5]屠锦红.“学习共同体”:理论价值与实践困境[J].当代教育科学 .2013,08

[6]潘洪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J].江苏教育研究.2013,06

猜你喜欢

审计学共同体成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