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
2017-03-08杨双林
杨双林,季 敏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2.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基于阅读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
杨双林1,季 敏2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2.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首先重新厘定内涵建设的涵义,并根据高职一线教师的观察,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通过阅读走出内涵建设困境的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内涵建设; 阅读;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所站的角度不同,理解也略有不同,在高职院校一线教师看来,可以理解为涵养、文明,有素养。近些年,国人前往日本、韩国及欧美一些国家旅游,已经实现了说走就走的便捷,回国之后无不惊叹:那些国家太干净了,太文明了,走到哪里都很安静,因为人们只要有可能就在阅读纸质书报,即使存在必要的交流,也会尽量压低声音,不去干扰他人,其实,这就叫涵养。
教育部为了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每年均会派出大量骨干教师前往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学习,老师们最为震撼的应该是外国授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及专业素养了,也就是教师的内涵。因此,这里所谈的内涵建设就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像国外大学生那样既有技能,更有素养,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既从容淡定又充满激情,让高职院校的各级管理人员真正有一颗为学生和一线教师服务的心,一所高职院校以此为方向而付诸的各项行动,可以称为内涵建设。而提倡高职院校所有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大量阅读,是内涵建设的一柄利器。
一、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无法将内涵建设向更深层推进
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会认为,学校既不是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又不是国家级、省级骨干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供内涵建设。其实,内涵建设并非一定要大量资金作为必要的前提条件。比如闻名教育界的《56号教室》中提到的美国雷夫老师,在建设该班级过程中,几乎没有资金来源,许多教具都由雷夫老师自己制作开发,依然将该班的内涵很好地建设起来,班里的学生因此而终身受益。班级内涵建设与学校的内涵建设也许不可同日而语,但确有共通之处。资金缺乏不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裹足不前的理由,英国的夏山学校和美国的瑟谷学校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两所学校的建设资金非常匮乏,可是他们成功的内涵建设经验一直流传至今,给今天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放眼中国知网上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章,大体都偏向宏观,实施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资巨大。一提到内涵建设,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水平、校企合作、社团活动、师资培训、学生竞赛、招生就业,诚然,以上正是高职院校至上而下工作的核心,是内涵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只是现在高职院校似乎陷入一种泥淖,越是想要从这些核心工作入手开展内涵建设,越是没有太大进展,虽然高职院校建设资金有限,但资金投入仍然在逐年增加,却并未看到同比例增加的建设成效。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并深思,怎样才能将每一分钱的建设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内涵建设的成效。
(二)内涵建设未明显体现以学生为导向的宗旨
若内涵建设不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各项工作的开展均将越来越挣扎。课程建设若不考虑学生的参与和成长,不以学生为主体,不将课程的教与学同学生的就创业相结合,不与学生后续发展需要相结合,负责课程建设的教师自身都能感觉到工作没有激情。再如,完全脱离学生的科研显得没有生命力,不能称其为有内涵的科研。社团活动、师资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如果不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也将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形。
传统的内涵建设任一方面的工作,如果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将会显得熠熠生辉,将会使完成该项工作的教师更富有激情和创意。而阅读正是所有学生一生成长都离不开的利器,因此阅读也正是引领高职院校走出内涵建设困境的不二法宝。
二、让阅读成就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阅读能够成就内涵建设的理念
在基础教育领域,若出现某某学生因被教师批评而跳楼或高考失利而离家出走等现象,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士总会把板子打在中国教育体制、中考或高考等考试制度上,而不是寻找该学生所在的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错打板子的现象。用人单位责怪当下的毕业生眼高手低,薪水要求得不低,实际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时,不明就里的人士同样会给出类似的评价: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只能培养如此这般的大学生,从不去挖掘背后真正的原因,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内涵提升不够。各所高职院校一直在付诸内涵建设的努力,国家每年给予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类高职、骨干类高职的资金支持都足够大,只是高职毕业生似乎和内涵之间总是有一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内涵建设会触及到高职院校的灵魂和思想,因此需要通过阅读才能达到真正的内涵建设。离开阅读,内涵建设只能如目前的高职教育,看似每天都在努力,但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实上,阅读从来没有最晚的开始,因为终身学习几乎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因此高职院校若有心于内涵建设,阅读不失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不太注重阅读这一利器,还存在其它原因。高职院校无一例外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可是仅仅让学生提升阅读、广泛阅读,不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看似“阅读”这种方式与“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够吻合,其实并非如此。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总体阅读量或许要小一些,但本科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就比高职生差,甚至在商科人才核心素质——沟通方面,本科生要远超高职生。况且,高职生将来不一定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动手操作,其中会穿插许多沟通工作,但如果阅读量偏小,在开展动手操作工作时会产生许多隐性的摩擦,使得高职院校能培养出技能型应用人才,却无法企及高素质。因此,阅读的确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建设的经济又适用的方法。
(二)教师应以身作则
中国教育中历来都相信这个道理:身教重于言传。要想通过阅读成就内涵建设,高职教师既要身教又要言传,身教到位,言传才有必要和成效。这里的身教,也即教师自身要做到经常阅读。其实经常身处高职院校,与学校各个部门的接触之后发现,相处最舒服的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图书馆,真正把自己看作全校师生的服务者的部门就是图书馆了,大概是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的教师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除本职工作之外,基本就是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因此学校所有部门中有可能图书馆的教师阅读量最大。图书馆的教师给了学生在阅读方面最好的身教,甚至超过专任教师发挥的作用,当然不是说专任教师读书少,而是专任教师大部分的阅读不在学校而在家中完成,学生不能眼见为实,因此不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身教影响。
相处较为舒服的群体就是专任教师,因为这一群体相比较而言自由时间多,但阅读量大小取决于教师自身对阅读的偏好程度。最难相处的群体非行政教师莫属,这大概与他们长期缺少阅读有关,其原因一是没有太多自由时间,不仅计划内的工作比较繁多,而且时常会接手一些临时工作;二是没有适合阅读的安宁心境,这一点对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都非常重要。如果他们中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分)团委书记、辅导员教师如果利用工作间隙阅读书籍,对学生的身教作用将不可小觑。
(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给予引导
一位教育家兼作家说过,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定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如果他能够阅读,这些心理创伤有些可以自愈,有些可以减轻,总之不会让创伤恶化。这句话很有道理,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受到的心理创伤比本科生大,因为他们中多数同学对阅读的偏爱比本科生弱一些,同时受到成绩的打击又更大一些,而且二者在特定时期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即越不阅读,成绩带来的打击越大,成绩带来的打击越大,越不爱阅读。基于高职生的现实状况,教师们要引导他们阅读,难度非同一般。教师需要利用寒暑假、国家法定假日、双休日以及上班期间的自由时间等充分阅读,阅读范围尽量足够大:哲学、文学、艺术、科学、专业书籍等等,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通过自身阅读带来的人格魅力,带动一批学生因为兴趣而跟随教师的步伐一起阅读。哲学家周国平先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影响了全国无数的读者,他身处首都北京,但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家里阅读和写作,极少去外面游山玩水、逛街购物等等,如果大多数高职教师能够如周先生一样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应该会非常明显。而且这种引导最为成功,因为它是学生“我要读”而不是“要我读”的表现。虽然高职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阅读习惯,但他们都有阅读的潜质,这个潜质只要能够被适当地激发,学生们依然会重燃对阅读的热情,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阅读怎么说它重要都不过分,如果教师的阅读有限,那么对学生的身教也较为有限。教师犹如一盏照亮学生内心的明灯,这盏灯越亮,能够照亮的范围越广越大。同时,教师对课程作业的布置,即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阅读某些专业书籍并分享读书笔记的形式来完成。只是这些书目需要教师自己先行阅读,才能给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公正的评价,进而给以合理的引导。
(四)高职院校各级团委应着力扶持和打造读书类的学生社团
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有诸如“读书协会”之类的社团,这是学生完全依据兴趣爱好组建的社团,该社团中的成员均为有阅读兴趣并有较好阅读基础的学生,通过这部分学生的引领,让阅读在全校范围内逐渐形成氛围。若要看到阅读类社团发挥燎原之势,把社团的发展完全交给学生管理,风险比较大,因为需要精心策划一系列活动,才能保证该类社团影响更多的学生。因此,各级团委在为阅读类社团甄选指导老师时应综合考虑,首先要保证该指导老师自身酷爱阅读,如果同时该指导老师愿意将自身的阅读热情传递给学生,那将是理想的指导老师人选。同时,该社团用来举办活动的费用,不仅由各成员筹集,各级团委更应积极地大力地支持,并且允许校外出版社予以赞助。
(五)增开以“朗读者”命名的公共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程主旨在于提升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被遗漏或不能着力培养的素质和能力。阅读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培养的一种终身受益的爱好和能力。近期,中央电视台一档以“朗读者”命名的节目较为热播,被邀嘉宾几乎无一例外是文学和阅读的爱好者,并在节目现场向观众朗读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篇章。高职院校可以顺势而为,借助“朗读者”节目的影响力,开发一门同名公共选修课,并且邀请文学发烧友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寻找可以借助图书馆借阅系统大数据进行筛选,酷爱文学的教师基本会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经常从图书馆借阅文学书籍。教务处只要稍加努力,这样的授课教师应该不难找到。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播放《朗读者》的某一期视频,同时授课教师适时解读,并且可以向学生们分享本周内阅读的某本文学著作,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周内阅读的文学著作,当然这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这样的课程,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是由兴趣出发,在享受中完成教学,会更加增强师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得到的愉悦在学生们中口口相传,并得到学校宣传部的适度宣传,热爱阅读的师生将会越来越多。通过阅读这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提高师生的素质进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也将卓有成效。
(六)全体教师借助“朗读者”节目“有心插柳”引导学生阅读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室几乎均升级为多媒体教室,而且网络开放并配以较快的网速,学生们课间几乎都有10分钟-20分钟的休息时间,教师可以在线播放《朗读者》的任何一期节目,对学生的观看与否不做硬性规定,哪怕只有几个同学关注,教师不用督促,更不用评论,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心情自主决定。一学期积累下来,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或许能够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上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或许就达到了“有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和涵养与此人拥有的财富多少并无太大关系,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该所学校能够获得的财政支持也并非密不可分,实际上能够获得额外的政府财政支持(除学费外)的高职院校只是少数,其实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真正形成阅读的氛围,以专任教师的阅读为龙头,带动行政教师的阅读,通过全体教师的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学生阅读,以阅读来提高全体师生的内在素质和专业素质,那么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将会真正富有内涵。
[1] 梁明义,马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9):33-36.
[2] 王维审.阅读的理由[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62-64.
[3] 朱有明,张薛梅.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6(11):31-35.
[4] 张晶.对高职院校书香校园建设的思考[J].时代农机,2017(1):214,216.
[5] 周国平.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017-06-29
杨双林(1979-),女,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电话:13861756103。
G718.5
A
1671-4733(2017)05-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