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红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2017-03-08邓如辛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发展

邓如辛

文化的社会功能是 “化人”,就是以文化内涵的价值去教化、引导、熏陶、培养社会成员,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而提升社会生活中的自觉性,奠定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基础。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社会状态及其文化氛围,用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引导、培养新一代的公民,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深刻阐释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研究和探讨红色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引领和人文熏陶,显然超出了文化自身的意义,在社会发展更广阔的时空大视野中,显得更有超越性。由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本文只从狭义的文化,即思想、意识、观念视角去研讨红色文化问题。

一、红色文化的独特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客观地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社会分层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元化、民生诉求多元化等,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由此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社会群体表达出自身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表征着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引导不同的文化消费。事实上,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元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们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选择和利用先进文化。但在热闹非凡的文化表达中,主旋律文化并没有凸显出来,在很多时候处于 “隐身状态”,离开对主旋律文化认可,而热衷于 “文化多元论”本身就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具有鲜明的欺骗性。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逐渐被消解、被架空。全盘商业化主宰的 “全民大联欢”、“娱乐至死”的文化潮流制造出来的快餐文化、选秀文化、明星文化、低俗文化等被推崇备至,占领了绝大多数舆论和媒体平台。不能否认这些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能否认它们有其相应的文化欣赏群体和对应的消费市场,但它们的登堂入室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领文化发展的主流,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偶然出现在大众传媒中 (网络中尤为明显)歌颂党、赞美英雄、颂扬社会主义的发声,会屡遭围攻、抨击,成为当今社会的怪现象。对这样的问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社会多元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在多元中确立核心或主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没有哪个发达国家缺乏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人家是多元一体。”①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页。这是当今社会必须正视的意识形态现象,也是文化现象。

用什么样的文化引领社会潮流,用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塑造人,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文化承载着主体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文化主体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凝聚着文化主体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带有鲜明的思想、伦理道德以及审美情趣等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文化精神及其物化的产品必然根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受制于社会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其文化的先进性,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致性,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最终将主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所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反映经济基础先进性的本质,发挥着维护、推动经济基础完善和发展的功能。从学理上来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由两者内在关系决定的,不取决于人们的好恶,只不过是发挥作用的程度大小可由相应主体来控制。文化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根本上来说它应该受制于经济基础,它的基本方向是顺应经济基础所具有的先进性,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以各种观念性的符号表达出来。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领导社会发展的主体必然以高度的自觉性引导其活动路径,使其不致产生重大偏移。当代中国相当多的人已经忘掉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甚嚣尘上,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视的问题。

应该看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文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或核心位置。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与党的领导联系在一起,必然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必然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联系在一起,必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其中必然凝聚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表征着中国发展历程中的苦难与辉煌。它的内容和旋律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这是文化的主旋律所在。如果我们在众多文化中做选择的话,能够体现上述必然性的先进文化只有一个,那就是红色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成为我们确认红色文化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体系中地位的最深刻启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个论断的深刻性在于,以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在关系为立足点阐明了这么一个道理,即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执掌国家政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于什么是 “红色文化”,理论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定义也有差别。有论者提出,“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①王以弟:《“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理论界》2007年第8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及其内容的整体性,尤其是限定红色文化历史时限。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内容,有论者主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80年而形成的,以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和人民幸福的意识形态。”②李晓枫:《“中国红”的文化回归之路》,《广告大观 (综合版)》2010年第10期。也有论者从定性的角度强调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③金民卿:《红色文化传承与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还有论者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角度认为,“红色文化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多样化的文化方式传承、歌颂、记载,以及以物质形态承载这一历史过程和现实的文化综合体。”④邓如辛、周宿峰:《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无论从何种视角定义红色文化,都有其独到之处,它们是对红色文化思考的理性诠释。这些定义中有着共性的认识,都强调了红色文化是党领导创立的,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相连,其内容独特,先进性新星本质等。鉴于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它反映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与记忆,也是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意识,是注定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和主旋律文化。

与其他的文化形态相比,红色文化呈现自身鲜明的特征。

其一,创立主体的确定性。就创立主体而言,红色文化的主体性十分鲜明。谈及红色文化,必然将之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其带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它已经成为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专属符号。红色文化是党成立以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创立的文化,红色文化的三种形态(精神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都与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或是传承、或是记载、或是回忆、或是颂扬、或是物化为器物形态供后人追忆等等。简言之,创立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文化的内容表征的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所以,红色文化创立主体的确定性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

其二,内容的先进性。文化内容取决于创造主体本质的社会化,取决于主体对社会实践及其社会生活的领悟。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阶级本质的先进性,由此也内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才选择了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社会实践。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赢得了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拥戴。由此产生的文化必然凝聚着主体的先进性,文化内容必然把主体的本质及其付诸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反映出来,对主体的实践以精神产品的方式记载或传承,成为以文化内容展示主体特有先进性本质的社会意识。

其三,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性。红色文化与党的领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记载和传扬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领导核心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昭示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展示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传统,颂扬党领导人民群众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内涵本质上就具有历史超越性,它不是一时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行消亡,也不仅仅存留在人们的历史回忆中。在当下,有人会认定红色文化只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一种历史现象,宣传红色文化只是在追忆一种历史。但事实上,红色文化不仅仅嵌刻着历史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融入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它内敛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致性的本性,使之既承载着历史,又秉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求而代际相传的必然性。可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契合,使红色文化传承至今,并且还要不断延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前行。

其四,引领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在当今社会,人们审视红色文化时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先进性以多样化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没有功利追求,没有铜臭味,没有商业气息,很好地顺应了人们期待和向往的文化需求。换言之,红色文化集中了文化需求的共性,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现今的文化多元性发展背后很大程度受商业利益的驱使,金钱机器裹挟着文化发展。文化全盘商业化,文化普遍金钱化,满足的只是少数人对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追逐,由此导致文化乱象的出现。有人哀叹 “科学家不如演戏的”,极少数演艺人员所得远远超出中国顶尖科学家的收入,不能不说是当今文化商业化和金钱化制造出来的怪胎。人们普遍的感受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一种文化的引领。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文化,必须是非功利性、非金钱主导,而且能够传导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导向,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意识,传导人民大众参与文化娱乐的心声。毋庸置疑,只有红色文化符合上述条件,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历史和现实有机统一赋予红色文化的必然性。

总之,红色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表现方式、社会功能,特别是主体构建文化自觉性的不断提升,它着力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文化引领的力度会更强大。

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应该指出,对红色文化不能作狭义的理解,有人把红色文化简单地等同于 “革命文化”,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不能否认,两者有联系,但又有区别。顾名思义,革命文化是革命时期创建的文化,其内容侧重于宣传与倡导革命,其重点在于实现社会改造。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把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的逻辑失误在于限定了红色文化的历史超越性,狭隘地将红色文化框定在革命时期,仅将其当作特定历史时段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形态,忽略其现实性和传承性。因此,把红色文化限定等同于革命文化的认识,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不利于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探讨红色文化的历史超越性,重点不是找出这一文化形态的历史边界,而是明确这一文化符号的现实切入点,从其内涵的文化精神出发,探寻它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

从历史至今,红色一直是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色彩符号:党领导下的军队称为 “红军”、建立的政权叫 “红色政权”;标有镰刀斧头鲜红的党旗、鲜艳的五星红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旗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旗都是艳丽的红色;党和政府下发的文件都是 “红头文件”;历史上反动派也不得不承认红色是共产党的符号,曾污蔑共产党是 “赤匪”、建立的政权是 “赤色政权”;等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用红色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色调,有着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是胜利、正义、乐观向上的表征。红色是健康之源、活力之源、生机勃勃之源、激情之源,它代表积极向上的力量,焕发生生不息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文化基因,结合政党精神创立了红色文化,内蕴的文化精神始终与功利主义相悖、与金钱崇拜无关、与自私自利的丑恶背道而驰、与商品化格格不入、与萎靡低俗各行其道、与悲观狂躁不相为伍、与惆怅哀怨大相径庭,从而使红色文化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拼搏的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乐观向上的面世精神、追求真善美的探求精神等。从红色文化内含的这些正能量和它摒弃与排斥的负面精神而言,它凸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应该发挥更强劲的作用。

其一,红色文化传承着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历史发展中的正能量传递到今天,并延续到未来。就主体而言,红色文化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它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记载或传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经过历史的积累,一方面,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会在更多的层面、以更丰富的方式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会赋予文化更强劲的表现力,融汇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中。另一方面,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总是凝聚于具体的人和事之中,而且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实例,植根于红色文化而创造出的作品着力以先进人物和典型实例再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文化的这种再造功能,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而且也是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颂扬,更重要的是以文化形式将其内容得以延续传承,让越来越多生活在当下及未来的人们领略党领导历史性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以红色文化内容传导社会正能量,从文化视角增强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认同感,并固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是彰显红色文化作用和价值的有效路径。

其二,红色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和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过程中,起着精神引领的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其自身的文化要求,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必然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振奋人心的内容,而不是消极萎靡、哀怨惆怅、颓废无为、无病呻吟的论调。前者是社会发展正能量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力量,主导着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后者是文化发展中的负能量,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它是社会进步排斥的因素。红色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它的非功利性、非商品化、非金钱化,倡导和颂扬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发、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培养的是高尚的情操,锻造出一种至上的境界,养成对生活的乐观和激情。红色文化所传导出来的内容,把人们的精神带入向上追求的氛围和情态中。红色文化的内容不是消遣和娱乐,也不是搞笑和幽默,更不是引人一哄而散的围观。它引导人们的是政治认同、价值自信、道德共识、理想追求,这是其他类型文化难以企及的。

其三,红色文化的内容喜闻乐见,有代际相传的效应,能在更大范围内弘扬和传播。从历史至今,红色文化的内容以不同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在影视、戏剧、小说、歌曲中都可以寻找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它们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人们记忆犹新。如小说 《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红日》、《逐鹿中原》、《红旗飘飘》、《红岩》等;戏剧 《白毛女》、《江姐》、《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等;电影 《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狼牙山五壮士》、《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上甘岭》、《大决战》、《建国大业》等;歌曲 《拥军秧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南泥湾》、《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梅赞》、《绣红旗》、《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乐曲 《红旗颂》 (交响乐)、《我是一个兵》(笛子独奏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笛子曲)、《红旗渠水绕太行》(二胡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等。这些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人们通过视听受到情操的熏陶,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对情感的想象和共鸣,它们影响着几代人,至今人们还回忆书中的内容,传唱激昂、悦耳的歌曲,演奏美妙的乐曲而乐此不疲。红色文化的根基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创造者都遵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社会实际,坚持 “二为方向”,而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无病呻吟。红色文化的各种方式所表达的内容 “接地气”,与人民大众产生情感共鸣,深受大众喜爱并以跨越时空的宏大视野在代际传承中不断增大其穿透力,教育和影响更多的人。

其四,红色文化传导着深沉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英雄人物的真实情感,必然发扬光大。红色文化的本质既决定了它所表达的基本内容,也决定了它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红色文化与一般形态的文化不同,它是党创立和倡导的主旋律文化,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都沁透着人们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对党和党的领袖人物、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民族的真挚感情,表达出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热爱、对安宁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新型社会文明的褒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一切汇聚成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文化力量,成为培育新型公民的主导精神。红色文化展示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领袖、爱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这种真情实感不会随历史的发展而消褪;相反,社会的进步使之不断固定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由最初的自发性逐渐转变为自觉性。当下,互联网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领袖的情感发声,时常遭到围攻和打压,气焰异常嚣张。如2014年春晚,演员王芳演唱 《英雄赞歌》并在微博上留言,表达爱国和崇拜英雄的情感等。随后,网络上有人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大肆对王芳个人及其行为进行攻击。可喜的是,广大网民全力反击,力挺王芳,《英雄赞歌》也被评为此次春晚最佳节目之一。小事情折射出大道理,人们对红色文化认同的自觉性在提升,凝聚在其中的爱党、爱国情结不断发扬光大,并延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

四、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面对社会矛盾的挑战,我们渴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社会,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不懈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自信,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固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社会关系成为当务之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影响远胜于政治法律思想,其原因在于:一是它的受众遍及全社会,影响面广,具有长效性;二是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红色文化承载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元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三是它直接联系人民大众的社会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反映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使之更容易传播;四是它已经内蕴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红色基因”,已经具有了代际相传的功能。红色文化培育和熏陶了几代中国人,它的文化精神已经植根于人民大众的心灵深处。而且,红色文化推崇并倡导的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焕发激情、乐于奉献的精神,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从这个视角来看,红色文化事实上已成为思想上层建筑面向社会传导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告诉人们,在思想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政治法律思想是其核心,保护着社会经济基础,但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即有时会起破坏经济基础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以什么样的自觉性去构建自己的上层建筑,管控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和微信的使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受众接收的范围,良莠不齐的网络文章、段子呈汹涌之势扑面而来,其中不乏居心叵测者的负诱导:用虚无论消解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用带有明显西方痕迹的政治法律思想引导人们去顶礼膜拜;夸大社会矛盾,用绑架式思维膨化党政干部的腐败,削弱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用污名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方式摧毁人们心中的神圣;假借所谓的保持 “风骨”、“气节”、“独立思考”等别有用心的词汇,鼓动知识分子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用移花接木、暗渡陈仓、借古喻今等方式攻击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不加掩饰的政治戾气明火执仗地攻击歌颂党、颂扬社会主义的文化等。诸如此类现象说明,无论人们承认与否,社会主义的中国确实面对着一场 “无硝烟的战争”,它是悄无声息的争夺战,争夺的是人们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争夺的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归宿。有学者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时提醒人们,“苏联不是败于军事,也不是败于科技或经济,而是败于思想战争,败在意识形态之争”,“中国未来如果垮掉,中国模式如果失败,很可能也是败在思想战争。”①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86页。这个警世之言提醒我们,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思想中的正确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赋予红色文化精神以时代性、大众性,激活存在于社会中的 “红色基因”,才不会重蹈苏联败于思想战争的覆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1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并嘱咐宣传理论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显然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另外,习总书记多次谈到红色基因问题,成为构建红色文化发展的政治基础。2013年2月,他在兰州军区视察时指出,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福建上杭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同11位部队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围坐在一起,他叮嘱大家,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2014年12月,习近平到访南京军区军史馆。他叮嘱军区领导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6年1月5日,习近平视察第13集团军,在视察中强调要发掘好、运用好部队中的红色资源,丰富 “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④宾语:《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7/04/content_13005785.htm.。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根本原因在于,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内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凝聚着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魂。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追忆红色浪漫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