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评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

2017-03-08吴永明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系中央苏区苏区

吴永明

苏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生地,在我们党的历史和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苏区建设与发展的巨大财富,是学习和发扬苏区人民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丰厚资源,是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丰厚滋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学者都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江西省苏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写,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虹作序,五位青年博士分别撰写的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即是对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展开全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套丛书采用了新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推动了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启发意义。

一、研究视野与史料的创新

史料是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没有史料就无法进行研究。同时,史料的选择又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术视野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文艺学以及新闻学等领域,史料的来源则多是已有的文本资料。这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其不足之处则在于:研究的视野多是向内的,研究结论也多来自于对苏区革命和红色文化文本的研读。而事实上,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意义结构的指向是外溢型的,单纯的内敛型研究无法完整揭示其意义与价值,有时甚至还可能会引起错误的判断,因此采用更为科学的研究视野与史料是当前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

在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中,刘国钰博士的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的实践研究》、郑紫苑博士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研究》、龙心刚博士的 《苏区军事化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1927-1937)》、邹荣博士的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 (1920-1937)》以及肖灵博士的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术视野,运用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动态研究等多重方法,将以往不太关注或关注比较少的报刊、书札、教科书、回忆录、访谈录、网络文章等史料皆纳入视野。另外,还进行了一些田野调查,采用录音、录像、拍摄照片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尤其是发掘出一批尚未编纂出版的、时人日记等史料,从而将文献史料放入到更加生动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这样的研究范式无疑是对已有研究视角与史料的补充,不仅探讨了革命中的宏大事件与人物,而且发掘了微观的社会记忆,揭示了小事件、小人物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将民间人物、区域社会、民间政治纳入到了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研究的视野,与已有的宏观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互补与互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实现了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研究学术和话语的创新。

二、在宏观与微观的互证中彰显 “人”的价值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在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中,无论是刘国钰博士对妇女在中央苏区革命与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的塑造,还是郑紫苑博士对中央苏区文化传承者与实践者的关注;无论是龙心刚博士与邹荣博士对革命者光辉形象的研究,还是肖灵博士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探讨,都将 “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能动作用清晰地展现出来。他们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以各种报纸、杂志、日记、回忆录作为史料来源,对宏大历史事件、精英历史人物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借助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用 “历史记忆”作为分析工具,重新挖掘以往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从 “下层”民众社会记忆的角度重新阐释这些问题,由此探寻国家与社会的历史。这样的研究无疑突破了传统将 “个人”和 “群体”隐藏于宏大历史叙事的研究范式,无论是大写的 “人”,还是真实的 “人”,都在历史的舞台上呈现出来。

三、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留下的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红色文化的政治根基和思想源泉,分布在苏区的各类红色文化遗存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见证,诞生并流传在苏区的小说、诗歌、戏剧、歌曲、舞蹈、美术、民间故事、歌谣、标语口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代红色文化的丰厚滋养。我们党革命精神因这些文化载体而得到传播、承载与传承,而这些历史文化也正是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所重点探讨的内容。

其中,刘国钰博士以中央苏区的重要革命团体与革命对象——中央苏区妇女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视角切入,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了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政策保障,从而提升了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定位;郑紫苑博士以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这个苏区时期的重要革命动员工具与红色文化典型为切入点,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通过探讨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背景、实践方式、实践内容以及实践意义等,揭示了中央苏区红色文艺与苏区革命以及地方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邹荣博士从文化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的维度入手,将这段革命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共生的进程中对其历史意义进行探讨;龙心刚博士以军事文化为对象和切入点,通过研究1927至1937年苏维埃运动中我们党所建立的赤卫队、游击队、红军三位一体式军事化结构的形成模式、组织形态、防御效能和运行困境,揭示出武力与民众、军事与社会间的冲突与相融,并重点分析党的力量如何强势介入军事化结构之中,从而在苏区实现 “民众军事化,军事民众化”的同时,如何初步完成传统 “无兵文化”到近代 “全民皆兵”军事体制与组织动员的有序转型;肖灵博士则选择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作为切入点,采用传播学和德育学这一交叉的学科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目标、原则、规律、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苏区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历史形式,由历史的史事叙事来体现,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又必须要由各种文化载体来彰显它的存在。虽然从表层来看,《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所探讨的对象也是中央苏区的历史史事、意识形态或红色文化资源,但其积极贡献体现在:五位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客观的文化理性态度,科学地对待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肯定了苏区精神意识和红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我们当代运用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源远流长的苏区历史与红色文化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创造了先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目前,虽然关于苏区革命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自身成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新理论方法与史料的使用仍然能够促进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同时也有益于苏区历史文化研究自身的发展。《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的总体价值在于以新的研究视野、新的理论方法、新的史料展现新的学术问题意识,深入揭示苏区革命、社会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对于当代学术研究的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书系中央苏区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春风十里,不及捧你在手
——热销书系“恋恋中国风”再度强势来袭
七彩云南的美丽奇葩——序《七彩云南儿童文学》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