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

2017-03-08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

张 磊

何为政党形象?政党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公众的风貌和公众对其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自身的形象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它的形象表现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实现科学的发展理论,它是党的阶级属性、精神风貌、行为作风等在社会公众群体中的反映,是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在公众中留下的整体印象和看法,是国内外对中共执政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之一,关乎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本文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国外众多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共产党加强形象建设研究的对策,以期拓展此类问题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国内研究评述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是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共政党理论的聚焦点。改革开放后,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展开了此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部分成果。党的十四大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和发展,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国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党的形象建设成为了观察中国共产党执政业绩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聚焦于此。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主要代表性专著有:林少雄、陈剑锋著 《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2009);丁柏铨等著 《执政党与大众传媒》(2010);于运全主编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2014);段功伟著 《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2015)等。通过知网2016年12月检索,期刊学术论文约有近百篇,从党的形象建设的不同视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博士、硕士论文有:李冉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2006);黄敏 《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北京奥运会为例》(2009);刘爱武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2011);张吉寿 《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2012);井凤娇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形象建设思想》(2013);马若云 《网络公共领域中加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2015);何鹏程 《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 (2015);汪如磊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问题研究》 (2016)等。此问题研究的综述类文章有:《关于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若干问题》、《党的形象研究二十年综述》、《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综述》、《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等文章均对党的形象建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就其研究内容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党的形象内涵、特征研究。李海新提出中国共产党形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被感知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对自身所感知的中国共产党的外在表现所作出的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党组织的完善健全与否,以及领导人的风范和情操,党员干部的素养和作风,普通党员的言行和表率等。①李海新:《略论党的形象建设》,《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齐卫平指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内涵包括,创新形象、强大形象、民主形象、务实形象、廉政形象、亲民形象和法治形象。②齐卫平:《新形势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张浩、唐红洁对党的形象内涵、表现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党的形象,实际上是党的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知、评价的混合物,是党的客观状态在其内部公众 (党员)和外部(主要指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投影,是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作为主体感受党这个客体而形成的认知、印象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并根据党的形象空间辐射的范围层次,从党内、国内和国际三个视角来分析党的形象作用。③张浩、唐红洁:《论党的形象的内涵、表现与作用》,《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李朝阳对党的形象内涵及如何系统塑造党的优良形象进行了论述。党的形象是指能够引起公众思想情感的 “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员、党组织的一切活动等客观情形,又指公众以上述客观情形为基础形成的某种主观评价。④李朝阳:《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前途的重要课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关于党的形象的历史发展研究。孟财等学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建党90年来中共形象建设的宝贵经验。⑤孟财:《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经验与思考》,《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熊忠辉用党史史料论证了延安时期党的形象传播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传播形式。⑥熊忠辉的:《试论延安时期共产党的形象传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贺宇、左伯林从五个层面论述了延安时期党的形象塑造的外在表现,一是继承和延续了党成立以来一贯重视自身形象塑造的优良传统;二是延安时期,党通过成功的形象塑造,在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自身力量中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三是延安时期,党积极开展的外交活动,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成功宣传党的形象,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力量的赞誉和支持;四是延安时期,党借助形象塑造,在国共两党斗争过程中占据上风取得了巨大成功;五是通过形象塑造,重视自身建设,永葆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①贺宇、左伯林:《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及当代启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于艳艳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念活动形式的变化,总结了建党纪念对党的形象塑造表现和影响。新时期建党纪念主要是会议纪念、文本纪念、文娱纪念和其他纪念所构成,通过对建党纪念主要塑造了党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与时俱进的形象、先锋队形象和公开透明的形象,其意义主要有: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执政合法性、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②于艳艳:《新时期党纪念与党的形象塑造》,《中国石油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陶厚勇梳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脉络,并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形象建设的对策。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是党执政形象的塑造和确立时期,主要表现为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象;改革开放后,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形象进一步增强,执政为民的形象更加凸显,艰苦奋斗的形象得以传承。③陶厚勇:《我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历史考察》,《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赵宇研究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塑造形象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通过印发指导宣传文件、举行纪念大会或集会游行、出版纪念专刊或特辑、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和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进行的。④赵宇:《“七一”纪念活动与抗战期间中共形象塑造的路径问题研究》,《攀登》2016年第2期。

关于国家领导人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研究。代红凯以1944年2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为历史考察对象,通过史实梳理来肯定毛泽东对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作出的努力,包括:高度重视访问团的准备接待工作,对国民党诬蔑的阴谋及时反驳与揭露,阐释与实践中共抗日、民主、团结的政治理念,展现在与国外记者交往中的个人魅力,促使西方英美等国家对中共真实政治形象及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给予客观认知和必要评价。⑤代红凯:《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的努力》,《毛泽东研究》2015年第5期。李朝阳指出邓小平立足现实,重新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形象,树立改革开放矢志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象,树立党的领导集体形象,维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⑥李朝阳:《邓小平党的形象观论析》,《求实》2012年第8期。赵驹论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形象定位的关系。⑦赵驹:《“三个代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定位》,《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吴俊青、张国新分析了 “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形象的本质内涵,要高度重视当前党的形象同 “三个代表”之间的差距。在建设党的形象中要重视整体设计与实施重点突破相结合,要维护传统形象与坚持求实创新相结合,要加强自身建设与发挥群众作用相结合,要注重教育培养与落实从严治党相结合。⑧吴俊青、张国新:《“三个代表”与党的形象》,《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李朝阳指出,江泽民在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时期对于树立党的形象所作出的贡献,铸造党的形象之魂: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形象之根:“两个先锋队”;党的形象之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形象之重要内容:发扬优良作风。⑨李朝阳:《江泽民党的形象观论析》,《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吴春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塑造清正廉洁、以人为本、勇于追梦和开拓创新的政党形象,习总书记采取了肯定党的历史形象、实施群众路线教育、践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等重要举措,表现出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地位的坚定信念。①吴春艳:《习近平党的形象论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李若辰论述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关系,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形象建设的重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形象建设有力举措;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形象建设的基本要求。优化党的形象,就是要实现执政党行为、执政能力和作风要素的优化,通过主动的传播、解释和加强党与公众的沟通互动等多种手段来改变公众的评价。②李若辰:《“四个全面”与党的形象建设》,《湘潮》2016年第2期。

关于党的形象建设实现途径研究。祝灵君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了改善党的形象要把握的原则是用激励办法,用奖励和消费者主权的原则;规范办法,用惩罚和意识形态原则。③祝灵君:《党的形象建设中的公共选择分析》,《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冯妍认为,塑造和维护好党的形象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重点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根本原则是统筹兼顾,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④冯妍:《党的形象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胡国金、王员从五个部分论述了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通道,一是准确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科学前提;二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思想理论保障;三是全面优化党的执政行为,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四是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党的形象提供中介保障;五是加强党群沟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机制保障。⑤胡国金、王员:《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党的形象建设的实现路径》,《党的建设》2009年第3期。吴伯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形象的对策,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增强 “五种能力”,改善党的执政方式,这是党的形象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制度上建党,是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内容;三是积极塑造良好的政党媒体形象是党形象建设的重要策略。⑥吴伯奎:《我国执政党形象建设的途径分析》,《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第7期。李素艳从五个维度论述了党的理论形象建设的对策,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开放性和创新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涵,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民族性和生命力;以人民群众为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进步性和凝聚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政治性和保障力;以全球为视域,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国际性和包容力。⑦李素艳:《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形象建设》,《理论探讨》2013年第5期。王可园、齐卫平分析了加强中共政党形象建设有助于促进党员的忠诚,提升内部凝聚力;有助于增进民众对党的信任度,巩固和保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有助于提升国际交往能力。⑧王可园、齐卫平:《政党形象建设及其影响力》,《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王员、王立平提出党的形象建设是凝聚实现中国梦力量的精神支柱,分析了优化公众对党的形象认知为外在要求,以推进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正确处理党的形象与政府形象、历史形象、组织形象和个体形象的关系为抓手,进而推动党的形象建设工程。⑨王员、王立平:《基于凝聚实现中国梦力量的党的形象建设路径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王立平阐述了党的形象建设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党的形象对于凝聚中国梦的影响,提升党的形象有助于增强社会认同力、有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中国力量的持续力。①王立平:《论党的形象建设对凝聚实现中国梦力量的影响》,《思政党建》2014年第5期。孙景峰指出了党的形象面临挑战的诸多因素,一是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党的廉洁形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倾向,给党的价值观带来挑战;三是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损害了党的历史形象;四是党员队伍个体形象存在问题与不足,影响党的整体形象提升。对党的形象提升指出的路径是加强廉政建设,着力提升党的廉洁形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促进政治认同,有效提升党的价值观形象;加强作风建设,塑造和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个体形象;科学评价党的历史和领袖,努力塑造党的历史形象。②孙景峰:《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州学刊》2016年8期。

党的形象建设与传播研究。段功伟提出,采取合法性供给、价值供给、气质供给和伦理供给来提升政党公共形象的有效供给。③段功伟:《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8—223页。祝邈指出建立党的先进性形象传播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党管媒体、以正面宣传为主和改进媒介的传播艺术。④祝邈:《党的先进性形象在舆论传播中的确立与维护》,《山东青省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黄丽萍提出了借助媒介塑造党的形象的途径:借鉴企业识别系统提升党的形象,加强政党形象的双重建构,建立政党形象评价机制。⑤黄丽萍:《媒介化时代党的形象塑造》,《党政论坛》2012年第4期。李冉提出党的形象建构首先是理念问题,其次是技术问题。执政党应当对接而不是管控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执政形象;执政党建构政党形象的重心,在于提升政党形象的 “建构力”;执政党应当把评价权交予民众,同时全力配置政党形象的培育机制。⑥李冉:《网络媒介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储连伟分析了新媒体对党的执政形象带来的挑战,一是党的利益表达功能削弱,对党的形象建设带来直接挑战;二是网络环境中形成 “意见领袖”,直接影响、制约、倒逼党的执政活动,从而影响党的执政形象;三是新媒体极易使党的领导干部形象放大化,尤其是负面形象在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中产生 “蝴蝶效应”。⑦储连伟:《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探索》2015年第4期。杜刚提出大众传媒时代,政府形象再造的路径:加强党和政府正面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高党委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净化网络公关空间,治理网络谣言和极端言论;加强危机治理,开展危机公关,改善党和政府形象。⑧杜刚:《论大众传媒与党的执政形象》,《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国外研究评述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但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与其目标形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政治、历史、社会等多学科考察,探索国外对中共形象认知的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在世界多极化这一深刻变化背景下,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从中总结国外对中共形象变迁的历史规律和相关特征,配合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 “走出去”战略布局,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实践传播到国外,推动国外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当前,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现状来折射出党的形象建设问题的,其研究成果多见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学者的著作中。对这些学术观点,我们应以批判的态度,进行分析鉴别,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以加强党的执政形象建设。

有学者统计了1993年至2002年 《纽约时报》和 《泰晤士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评价,从报道内容来看充斥着专制统治、权力斗争、合法性危机和身份危机等词语,报道多以负面性话语体系为主。有学者对2002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的10年间,美国 《时代周刊》与 《新闻周刊》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报道进行统计,结果证明,美国主流媒体10年间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的报道由全盘怀疑变成某种肯定,中国共产党形象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红色政党形象,转为多向度、多元化的政党形象。①黄庆、朱瑾:《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西方媒体还经常在中国发生危机性事件时,歪曲或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形象。比如,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华盛顿邮报》关于 “非典”的全部86篇报道中,47%为负面,53%为中性,无正面报道,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偏见。其中 《缺乏民主导致的谎言》一文用独裁、独裁政权来定义苏联、伊拉克和中国政府。②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项目组:《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页。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国家和政府问题研究。李侃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政治体系作了深入的剖析,提出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更有效、更透明、更具活力的政治体制”,“呈现出来的总体状况是一种分散的权力主义图像,它及其复杂、日益分权化”。③[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201页。中国政治体制的本质是 “政党——国家”两者相互融合,很难区分开来。当 “和谐社会”的思想提出后,国外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强化国家管控,拒斥西方政治价值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领导人并不喜欢那种被西方视为理所当然的言论、出版和机会自由。”中国共产党提升自身的形象时 “更关注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因为和谐有利于整个社会”。④[美]约翰·桑顿:《民主的长征》,吕增奎主编:《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强势统治下的政治体系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并未像西方国家所预测的那样沦为代表某个特定阶层利益的政治工具,而是始终坚持着 “泛利性政党”的本质。⑤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哈佛学者约瑟夫·奈一方面在肯定北京模式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批评中共领导的国家缺乏民主、缺乏人权,存在腐败弊端。他认为,“中国威权增长模式或许在威权国家中助长了中国的软实力,但对民主国家没有吸引力”。⑥路克利:《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8页。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转型问题研究。美国学者迪克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传统的革命型政党向现代意义的学习型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仍然能够执政,是因为它是一个本土的政党,享有政治垄断,能够给党员带来切实利益,并且成功地吸引了来自现代化社会部门的新成员。这些都不是静态的因素,而且中国共产党已经主动地作出了与时俱进的努力”。①[美]布鲁斯·J·迪克逊:《中国共产党代表谁?——从 “三个革命阶级”到 “三个代表”》,吕增奎主编:《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人才治理的转型来刻画中共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刻板的 “工程师治国”(technocratic apparatchiks)演变为更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 “技术专家治国”—— “具有相同社会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意识形态的一组专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这是对毛泽东时代精英录用政策的修正,也是去政治化的产物。②姚洋:《一条中国式的民主化道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中共在治理方式的转型是因为 “老一辈革命家求助于他们的领袖魅力、革命忠诚和意识形态,借此动员大众,但是新的领导人不具备这样的权力资源,因此转向求助于更世俗和更实用主义的政治权威形式”。③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由此可知,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形象建设而作出了现代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关乎党的形象建设的关键,也是西方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英国学者昂格认为,历史上中国的政权地位很少是基于 “程序合法性”,更多是依靠 “绩效合法性”,比如物质上的小康。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已经从意识形态转向物质层面,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评价政权的重要指标。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正在减弱或已经消失。德国学者舒耕德认为,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否定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共产党政权的生命力在更大程度上基于它为保障整个体系的稳定性而获得充足的合法性和创造信任的能力”。④[德]舒耕德:《中国的信任与合法性》,吕增奎主编:《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的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可以说,“党现在的发展势头良好,比十几年前的情况好很多。尽管公众自由问题引发过个别事件,但是在大部分民众眼中,党无疑是合法的”。⑤[法]菲利普·德拉朗德:《中国共产党能否坚持一党制?》,吕增奎主编:《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沈大伟认为,中共正在赢得民心,推出一系列新的 “意识形态运动”:从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提出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中共十七大提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⑥路克利:《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都是中共强化自身形象建设的表现。

关于中共的形象建设问题,国外学者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困境和解决方案层面进行了突破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中共执政的困境主要是对外开放不够、维护稳定越来越困难、利益集团干预政治和经济过程、腐败和裙带关系等;中共未来走出困境的方案,如何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见解,一是实现政党分开,二是 “集权式简约主义” (centralized minimalism),三是强化 “协商式列宁主义”,四是实现执政党的进一步转型,五是树立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价值观。⑦郑云天:《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评析》,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119页。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国际形象建设,学者多从全球化的视角展开分析,正面评价的观点如下,一是中共执政领导的中国是 “全球主义支持者”、“国际化的推进者”、“制度性外包者”、“一个改革的追随着”;①[美]谢德华:《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曹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47页。二是中国将成为与传统西方国家所不同的国际规则制定者;三是中国将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领导者。哈佛学者费正清认为 “党的制度反映党的形象”,他主要肯定延安时期中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中共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负面评价的观点如下:一些学者以批判性的视角描述了中共执政的负面国际形象,从“革命斗士”、“第三世界的领袖”到 “唯利是图的商人”、“崛起的重商主义者”、“焦躁大国”(restless empire)、“不完全大国”(partial power)和 “温和的列宁主义者”等,评价都带有贬义性色彩。学者段功伟总结了在意识形态方面国外从三个角度的报道:一是中国共产党是善用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德温·莱纳德于2010年6月5日发表的书评 《经济视角下的心灵与思想》(AWay for Hearts and Minds,Econnomically speaking);二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完全拥抱了资本主义;三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采取渐进式政治改革路径。②黄庆、朱瑾:《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美国主流媒体还更关注中共领导人换届接班问题,每论及此问题均用 “门徒”这个贬义词,认为中共缺乏制度安排,并将换届与交班放在党内派系斗争的冲突框架中放大,以迎合美国大众的口味。对于中共的政治改革,只将其描述为中共为了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而作出的努力。

国外对中共自身形象建设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实际的观点,也存在大量不符合实际的偏见,特色鲜明,存在着主观主义和多重标准,反映了西方的学术传统和价值观。这些评价为中共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执政建设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它们基本都是源于国外学界话语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甄别,要科学选择其中符合实际党情国情的有价值观点加以利用。

三、关于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研究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党的形象建设已成为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展,使党的形象建设问题进入到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阶段,学术成果取得了新的突破。从学界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些研究领域还没有取得进展。一是在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多是关注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党的形象建设研究,而关于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期间、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研究成果甚少,还有待于展开文献史料的梳理,获得研究成果。二是在研究中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较少,研究中形成的专著不足。学术论文从 “量”上看,成果丰厚;但从 “质”上看,研究成果参差不齐,观点相似,重复内容较多,应用研究较多,提出可操作的对策措施较少。学界可尝试运用交叉学科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如运用 “大数据”和 “互联网+”、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社会学等方法展开研究,此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三是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关注领导人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研究,而宏观角度对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执政党形象建设研究成果少。四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的形象研究解读不够深入,对于国外研究文献关注度不够,要借助海外中共学研究的进展趋势,努力打造良好的中共执形象,强化中共在国际的正面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建设研究切入点和路径还有待于拓展。五是在新媒体视角下党的形象建设研究还有待于提升,直面传媒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党的形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转型刻不容缓,传统媒介视域已不适应当前党的形象建设传播的需求,应在满足大众化需求和社会视野高度聚焦的视域下,做好新时期党的形象传播媒介工作。

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研究的路径拓展,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关乎到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党在国际形象的展示。一是要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历史发展研究。党的形象建设始于中央苏区直到今日,但从党史学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较少,这需要学界在历史文献上下功夫,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发掘历史经验,提升历史启示。二是将党的形象建设置身于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中需注意把握好全局性、整体性研究,又要吸收个案研究的成果,在成果评价中建立起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在研究中要注意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研究,为执政党形象研究注入新的研究范式,如在群体中开展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通过直观统计数字,以利于总结党的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注重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一个兼具理论与时代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加强对中共执政形象问题的深入研究,从倚重意识形态转向符合民众的诉求,提高执政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致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