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内涵、外延及其影响要素

2017-03-08汪如磊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中国共产党

汪如磊

党的执政形象的内涵、外延及其影响要素,是党的执政形象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相关概念、范畴的理论阐释、澄清是重塑新时期党的良好形象的理论前提。论文围绕 “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思维逻辑,主要对党的执政形象的内涵、外延及其影响要素进行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内涵

不论从政党政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政党现代化的角度,政党 “是什么?”、 “应当是什么?”、“应当怎样做?”都反映了公众对政党的一种认知和期待。这种认知和期待既包含了公众对政党的价值性判断,又包含着对政党实际作为的事实评判。这种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即是合法性和科学性问题,而 “合法性和科学性,是构建政党现代性的两个支点。”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与西方国家 “国家产生政党”相比,“因先进而领导、因领导而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逻辑,与西方政党更替的执政逻辑有着根本不同。”②王韶兴:《政党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这也决定着包括执政形象在内的各个层面。

(一)形象

英语中 “形象”对应的词是 “image”或 “identy”,“image”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组织或某种产品留给公众的印象,或者是人民心目中对某个人或物的大致印象,也指画像、图像、影像等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17页。;“identy”通常从身份、本体、认同、特征、信仰、同一性等意义上指称形象。在 “形象”一词的使用上,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在强调 “形象”是事物的外形,西方文化则强调留下的印象。人们常把 “形象”理解为由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共同作用下事物所留下的印象。因此,很多研究者从 “外在印象”这一特点出发,认为对 “‘形象’是事物内在与外显要素的总和,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中介之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感知、看法与评价,它体现公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反映公众对该事物认同、喜爱和支持的程度。”①吴东林:《建立 “新闻媒体形象战略”理论体系——关于 “新闻策划”理论研究的思考》,《新闻世界》2000年第3期。

形象是关系,具有 “主体性、客体性和主客体关系性”的特征。从客体方面来说,形象是在特定场景、特定条件下人们对他人 (事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从主体方面说,形象是人(事物)由其内在特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说,形象是指人们在特定场景、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总的认识和综合评价,既反映着特定人 (事物)的固有性质,也体现着其可变的特点。

(二)政党形象

作为一个学理上的概念,王长江在 《政党论》中指出,“政党形象 (party image)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最早由现代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 (Graham Wallas)在 《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的。”基于西方特定政治情景,格雷厄姆·沃拉斯从 “意象”角度对政党做出解释,指出,“政党主要是个名字,和其他名字一样,一听见或一看见就滋生出一个 ‘意象’,这个意象不知不觉地逐渐转变为自动理解它的意义。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用的莫过于政党的色彩标志。”王长江认为,“政党形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指沃拉斯著作中主要和选举投票相联系的政党形象)。政党形象包含着政党及其活动的所有方面。例如,政党的组织方式、纲领政策、待民之道,政党的内部管理,乃至政党成员、骨干的总体表现等,都影响政党的形象。”国内已有很多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政党形象进行描述,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表现说。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央党校2004年编写的教材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认为 “党的形象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外在的、整体的表现。”二是评价、认定说,强调形象评价主体的反馈,并对评价的重点内容给予关照。认为政党形象是 “公众对政党的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印象和评价,是政党展现给公众的风貌。”②吴伯奎:《我国执政党形象建设的途径分析》,《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第7期。“公众对党的行为特征、精神面貌和执政水平的全面反映和总体评价。”③周健:《政党公关与政党形象》,《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三是判断说,认为执政党的形象是 “人们对其本质外在表现所作出的判断。”④鄢小莉:《“三个成为”与执政党的形象建设》,《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四是文化说、象征说,认为 “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政党形象塑造是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⑤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五,构成说,从政党形象构成要素及主客体关系层面,强调政党形象的学理价值性,认为 “政党形象是指政党符号、政党纲领、政党成员、政党行为、政党绩效、政党能力等各方面在其党内外和国内外各类行为体的情感认知和综合评判。”⑥何鹏程:《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中央党校2015年博士论文。“政党形象是指它在成员或追随者心中的看法或印象,包括政党的属性、政党符号、党员队伍及政治参与能力、给党内外公众留下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感知和整体印象。”①孙景峰、陈倩琳:《政党形象:概念、意义与建设路径》,《探索》2013年第3期。

关于形象,不同性质的政党,人们的观照点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西方 “竞争型政党”制度下,更多表现在政党获取政权前的 “形象设计”层面,而 “与西方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②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不是装扮出来的外表,而是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不是一种镜前形象,而是一种实践形象 (或者说事后形象)。”③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借鉴学界已有成果,本文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理论、实践、符号化系统在党内外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评价和认识,是政党的重要资源,是党内外力量对该政党内化于心的一种情感反应。

(三)政党执政形象

执政形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执政主体执政活动的实践中,对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以及权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标志着人们对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以及权力所有者之间关系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政党执政形象是指在现代政党政治条件下,作为执政主体的政党在推进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其理论、实践和公共化系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重要的影响力,成为一种软实力。

政党执政形象是客观存在和属性的统一。执政党是 “执政形象”的载体,“执政形象”是人们对执政党的综合认识、评价。执政形象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从形象和实力的关系看,一方面,形象是对实力的反映,形象源于实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形象就是实力 (形象本身就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实力就是形象”④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资源,形象事实上是隐藏于实力的诸要素之中,强大的实力很多时候并不与良好的形象构成正相关。“形象的形成需经过两个环节,一方面,它要通过主体自发或自觉地塑造,另一方面,它要通过公众的感觉认知而形成一种印象、评价。”“形象不仅仅决定于或依赖于实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更依赖于个体或组织有意识的塑造和相关社会公众两个方面。”⑤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政党执政形象同样如此,执政党的宗旨、原则、执政理念的先进以及辉煌的执政业绩理应拥有良好的执政形象,但在现实社会中却表现得极为复杂、多变,究其原因,既受执政党是否有形象自觉因素影响,也受执政党是否对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给予足够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情况。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执政形象从内容上看,包括执政党运用文化、政治、社会、制度等结构性资源的能力,与此相对,就是执政党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力、政治力、社会力和制度力。“执政形象”是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一方面,执政形象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另外一个政党的典型标志,也是赢得民众认可的 “根”;另一方面,执政形象又因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实践的复杂性表现出易损毁及可修复性、可优化性的特点。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源于她的执政实践,这种执政实践与其自身的性质、宗旨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本来自于人民,党执政的目的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执政目标追求的一种外在体现,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目标追求之间是一种 ‘表与里’、 ‘标与本’的关系。”①黄明伟:《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理论探讨》2009年第1期。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逻辑及其规定性,也内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行使国家政权,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用制度规范执政行为,给人民留下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展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软实力,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内化于心的一种情感上的最为直接的反应,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化、现实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如何展现自身形象,本人以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我们务必要突出党的 “执政形象主体”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伟大实践中应当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二是我们务必要突出 “执政形象客体”在社会上形成的影响力,也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整体认识与综合评价;三是我们务必要突出 “执政形象的主客体关系性”,在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与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富有成效的沟通与交流,以便于在人群中形成长期稳定的综合性评价;四是我们务必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执政为民”的形象基调定位,这是形象的内在规定性。由此,在特定时期,背离 “执政为民”的执政实践就必然对党的执政形象造成损坏,需要通过更新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机制,优化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队伍和组织建设等途径进行修复,以实现 “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这正是从执政形象视角对党的建设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五是提出优化党的执政形象重点关注的要素,就是党的自身建设、执政绩效和执政体制、机制。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外延

(一)从主体角度看,党的执政形象包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形象

作为形象主体,中国共产党具体由数量众多的党员个体和党组织构成,党员分为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党的组织分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党的执政形象是一种 “聚合”,它与每个普通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每个基层党组织密切相关。“一个党员一面旗”是对党员良好形象最为形象的表达。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党和广大群众的纽带、桥梁,在树立党的形象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能否发挥凝聚力、向心力;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的执政形象塑造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基层组织、普通党员是塑造党的执政形象的重要环节。与西方竞争型政党较为松散的政党组织条件下突出 “党魁”形象不同,中国共产党 “组织特征非常突出,政党形象多是指称集体形象。”①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邓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视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指出 “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重要的一条。”②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形象是认同的重要变量,提升党的执政形象必然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和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声望得到认同和提升。

(二)从主要内容构成看,党的执政形象包括执政绩效形象、“三执政”形象和作风建设形象

首先是党的执政绩效形象。所谓执政绩效,就是指 “执政主体的业绩和效能。”③秦德君:《关于执政绩效的几点思考》,《党政论坛》2009年第7期。与行政绩效不同,党的执政绩效的内涵、外延要宽泛得多,既有推进经济发展GDP量的要求,也有促进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的要求。按照形象设计专家秦德君先生的观点,政治层面要通过 “‘五个层面’来考察执政绩效,即,政治驾驭力、社会调控力、民众认同力、经济发展力和目标实现力。”④秦德君:《关于执政绩效的几点思考》,《党政论坛》2009年第7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党的先进性在执政实践中的体现和落实,“缺乏有效支撑的先进性,必然成为一种理论的虚幻。”自然,没有良好的执政绩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形象的实质也就成了 “虚幻”,党的良好形象就没有了内容、支撑。

党的执政方式是 “党掌握、控制、运用国家政权的途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核心问题是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采取什么方式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执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关系党的执政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68年的全面执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从传统的模仿苏联模式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到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再到把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写入十七大修改并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执政形象的重要遵循。“三执政”强调了党执政的三个方面,其中,科学执政要求的是如何避免决策低效、决策腐败问题;民主执政要求的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坚持完善各项体制机制问题;依法执政则要求依法用权、明确权力范围和运作程序问题,“三执政”实施效果都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形象。

“党风是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生活上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体现这个政党性质的作风。”从一定意义上,“作风关系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形成了党的 “三大作风”、“两个务必”、“四个大兴”等系列优良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面临的新的挑战,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努力探索作风建设的方式方法途径,在此基础上,不断塑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良好形象。

(三)从发展传承看,党的执政形象分为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

党的执政形象是党的执政实践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一种凝结,体现为由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种传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树立的良好历史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获得广大民众大力支持和拥护,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执政资源,要重视、保持、挖掘这一资源。“现实形象是公众能切身感受到的形象,也是党能通过自身行为改善的形象,对于党来说,是党的形象建设的重点。”①张浩、唐红洁:《论党的形象的内涵、表现与作用》,《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从党的执政形象的内涵看,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优化党的执政行为,健全执政体制、机制来实现。“未来形象是党的理想形象。”②张浩、唐红洁:《论党的形象的内涵、表现与作用》,《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党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是一个统一体,作为非竞争型政党,党的执政形象离不开对历史形象的继承,也离不开对未来形象的关照。

(四)从效应范围看,党的执政形象分为整体形象和局部形象

政党执政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层面,又与国家权力机构和社会组织、群体互动沟通,体现在执政形象层面,就有某段时期某个领域,人们对其评价认可度上的差异。比如,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改善、国际形象的提升并非呈线性的正相关,甚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局部失误也会带来整体性的困局。因此,从塑造党的执政形象看,就要同时注重对整体形象和局部形象的塑造、维护。党的执政形象树立、维护既要坚持 “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影响执政合法性、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形象定位主基调,突出赢得民心的局部形象塑造亮点,进而营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五)从涉及重要范畴看,党的执政形象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紧密相关

党的执政形象是人们对党的自身建设、执政实践较为稳定性的评价和认识,而 “国家形象是一国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综合反映,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石;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既包括国内公众,也包括国外公众。国家形象更多意味着国际形象。”③陈丽:《当前美国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歪曲及我们的应对》,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政府形象是政府在社会的映像汇集,是公众对政府的总体感觉”党的执政形象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的行为主体不同,评价主体及其包含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家形象强调的作为主权国家的软硬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政府形象强调的作为行政执行部门在 “与群众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印象”,内容重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政党执政形象则重在强调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涵盖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执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从学科研究上看,关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的研究集中在政治学、公共关系学、新闻传媒学领域,党的执政形象研究则是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形象的评价主体是国内民众,而非国内外公众。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欧美国家多重视对国家形象研究,“因为在西方,国家与政府是相脱离的。国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存在,而政府则不断地变换更替。因此,国外有较多的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对外形象,但极少出现关于政府形象的研究。”④张宁:《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国内学者则更多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关注形象问题,现实政治生活中,塑造 “阳光政府、信用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的形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影响要素

通过对党的执政形象的内涵、外延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既与党的自身建设密切相关,又有党的执政实践密不可分;既与党的领导密切相关,又与党的执政密不可分。党的执政形象有深厚的基础和现实依据,从最广泛的层面上讲,“一切与执政党有关的事情都可能影响执政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一切与执政党有关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评价。”①刘玉瑛:《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分析影响党的执政形象的深厚基础和现实依据,我们发现,其中既有本源性的,如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先进的阶级基础、严密的组织原则、科学的工作方法、优良的工作作风等;也有派生性的,比如党在不同时期根据执政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等;既有功能性的,比如党在执政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公平正义得以彰显的成就;也有体制机制性的,比如较为完整的党群沟通机制、广大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的党内外规范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其他各方面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活力的体制机制等。

从我国国情、党情、社情考虑,本文重点思考几个影响党的执政形象的要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问题关键在于自身建设。作为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善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加强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克敌制胜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已被历史实践所证明。毛泽东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与中国国情相契合的党建理论,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 “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为 “三大法宝”,并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 “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了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论断,在他看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良好执政形象得以树立、巩固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党的执政绩效

执政绩效首先体现在发展经济上。世界上一些政党的执政实践一再表明,“政党执政是一种公共 (民众)利益的执政,它必须有能力发展经济,给民众以实际利益。经济增长关系着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执政党一定要把 ‘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因为发展经济不仅是一种执政绩效的实际表现,也是执掌政权的政治资格。”①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06-207页。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中就明确提出了 “发展生产力”这一标准,认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在实践中所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明确表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②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其次,执政绩效体现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社会历史进步是执政绩效评价的最终标准。”③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12页。世界上很多政党的执政实践,从现实的数据考量上看,相当华丽惊人,但却经不起历史和价值的考量。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⑤习近平:《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页。

(三)党的执政体制、机制

执政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政党执政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合理合法地界定党权、政权与社会权利 (民权)的职能及其作用的界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究其实质就在于对其领导权、国家政权、社会权力等各种权力结构的制度化安排。党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否落到实处,与党的执政体制是否科学、健全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主要包括党内体制、党政体制和党社体制。“党的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效率、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⑥梁道刚:《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理论探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78页。能否适应党的执政方位的变化,优化党内、党政和党社体制是党的执政能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民能够获得更多可能权益的重要因素。从党的执政实践看,由于执政体制的不健全、不科学,曾使党的执政形象遭到严重破坏,典型的表现就是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执政机制包括党内运行机制 (由党内吸纳和代谢机制、授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等组成)、党政互动机制 (包括决策供给机制、干部供给机制等)和党社互动机制 (包括社会整合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社会民主监督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很显然,健全完善的执政机制是维护和巩固党良好执政形象的关键步骤,党内、党政、党社执政机制的健全完善,对于党在社会层面赢得拥护、支持,在政权层面赢得执政有效性,推动社会进步,都带来积极影响。

(四)党的政治社会化

党的执政形象的形成是党与社会成员之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形象的塑造、维护、巩固更离不开各种传媒的有效介入,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 “党媒”的一统天下和单位制条件下党组织的强大渗透能力,新时期互联网全媒体时代 “众声喧哗”和社会利益多元化、阶层分化组织对人们影响功能的弱化,作为政党功能之一的政治社会化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社会化是以 “阶级的政治取向为核心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知识、政治信仰,简言之,即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传播和发展的过程。”①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注意团结、动员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党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动员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意识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挥与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二是动员的形式,表现在运用明示的和暗示的社会化等多种手段,强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输和渗透;三是动员的载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党组织及各种社团、组织的运用。

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并拥有良好形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良好形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来源于她的阶级先进性,她的性质、宗旨、理念、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来源于她的组织和成员的执着和坚持,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坚持与人民在一起,无数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树起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来源于她执政实践中始终抓住 “党的自身建设”这个根本保障,始终抓住 “党的执政绩效建设”这个根本依据,始终抓住 “党的政治社会化”这个根本途径,不断健全、完善 “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机制”这个影响党的执政形象的重要因素。

党的执政形象是人们对党的性质、宗旨在执政过程中落实和体现程度的总体评价。考察、思考党的执政形象,首先要解决作为党的形象主体的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如何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执政实践中如何提高执政绩效问题,而长期困扰党的内在先进性得不到有效落实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够通畅,现实中还存在着 “虚置”、“内耗”、“切割”,不能实现高效运转,以及在当代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党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理念还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等。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问题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看,党的执政形象就是如何适应党所处历史方位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日益走上科学化轨道,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就造福人民,以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让民众认识党、了解党、认同党,始终与人民 “在一起”。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