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浅探
——以黄冈师院为例
2017-03-08王德志王莎莎
王德志,王莎莎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浅探
——以黄冈师院为例
王德志,王莎莎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教育领域的教与学好比经济领域的供与需,笔者研究发现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耗时多见效少”实际是教学供给一侧出了问题。联系所在学校实际,笔者分析了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呆板、教学对象倦怠、师资力量不足、学业评价欠妥等问题,尝试提出与实施诸如调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活用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等策略,以期平衡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大学英语;地方院校;教学供给侧;问题与策略
一、什么是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
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指供给方面。经济学里的“需求侧”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构成,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四大要素构成,制约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1]。笔者与大多数同行有同感,教育领域的教与学好比经济领域的供与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侧”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等要素构成,决定短期学习成效,而“供给侧”则由教学单位的师资、设施、环境和创新等要素构成,制约中长期潜在学习成效,大学英语教学的平稳发展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当下,“耗时多见效少”几乎成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代名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通过多年研究,笔者发现问题就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一侧——“供给侧”。2016年3月,向明友教授在上海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作了 《大学英语教学的 “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表象是需求不足,实质是供需错配,即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出了问题。需求不足的表象为:英语学习年头不少,课时量不少,教师累,硬件投入大,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但学生心理疲软,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语言能力不尽如人意。供需错配的实质是:教师——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不系统,专业面过窄,学历职称偏低,工作量偏大,教师教的,不是学生想学的,大量学生需要教师的精准指导;学生——部分人厌恶、诟病外语学习,另一部分人热衷新东方等补习学校;国家——急需精通外语、有专业的人才[2]。
笔者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所在学校是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地方院校。通过多年研究,笔者发现上述供需错配的现象在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更是普遍存在,而且问题相当严重。因此,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到底怎么改?早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3],这实际上为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济学中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学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学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实际上就是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4]。
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由于其地方性的特点,存在很多不足,不能与重点高校或综合性大学相比,尤其在师资力量、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如:(1)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英语基础相对较弱;(2)学生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3)学生的学习观念严重滞后;(4)大学英语教学班级较大,一般情况下每班50多名学生;(5)大学英语学时少,学习任务重;(6)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比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7)学校资金不充足,投入到英语教学设施改善上面的资金更少;(8)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9)就业形式严峻,学习动力不足[5]。地方院校的上述不足影响了其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尽管目前多数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更多的语言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滞后。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我国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岗位要求不相符,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符合跨国公司的要求,这种现象较为普遍[6];据麦肯锡调查公司调研发现,我国一年培养出来的各类工程师达160万之多,但只有不到10%的人具备跨国公司要求的语言技能[7]。与重点高校相比较,地方高校更不乐观。据笔者调查得知,到目前为止,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大多数地方院校从第一至第四学期均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而且将其定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很少涉及社科、经贸、科技等相关专业性的内容,学生所学的这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即教学“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很不匹配。
2.教学内容陈旧。笔者调查还了解到,基础性语言学习仍然是大多数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单词记忆与听写、语音矫正与训练、句型理解与运用操练、段落翻译与背诵等。这种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有区别吗?难怪学生对大学英语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新鲜感。大多数地方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学材料缺少真实性,英语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再加上目前形势下的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没有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使得学生更加看不到学习英语的用途了,认为学习英语主要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教师迁就学生功利性地为学生讲解一些英语四、六级考试相关的备考策略。
3.教学模式单一。地方院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据笔者长期观察,以前英语教学依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与一张讲台,现在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与PPT,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PPT的演示过程:或鼠标一点,或翻页笔一按,或读PPT一遍。学生则抄录PPT上的例句、短语或其他重要信息。当然,负责任的老师边演示PPT边进行解释,敷衍的老师在演示PPT过程中要求学生看PPT、记语言点,自己干脆不出声。课堂无生气,学生没兴趣。
4.教学对象倦怠。笔者曾经对本人所带三个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卷调查,发现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或山区 (如大别山革命老区),除了英语基础不牢,还存在英语学习倦怠问题:(1)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2)目标不明确——“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3)学习技能差——“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4)认知能力低——“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5)情绪不稳定——“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8]。
5.师资力量不足。不可否认,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1)教学观念滞后。对有些教师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仍然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课堂活动依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轻视学生的学,重视教师的教;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2)知识更新不够。大多数教师缺乏国外进修的经历,国内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很少,缺乏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的能力,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受到制约;(3)迁就学生不良习惯。教师担心若强迫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交互式、研究型教学法会遭到他们抵制,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只好迁就学生陈旧的不良学习习惯;(4)优质师资流失。受地理环境制约,地方高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8]。
6.学业评价欠妥。关于学业评价,笔者调查了八所地方院校得到以下信息:一方面,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以笔试成绩为主仍然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作法,而且考试涉及内容主要源自所学课文及课后习题。这种考试把学生导向至做题应试,不注重口头交流。另一方面,四、六级考试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同,很多地方高校以应付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又不得不进入诸如“新东方”这样的社会培训机构,重新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10]。
三、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策略
由此看来,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不是没老师教,更不是没学生可教,抑或学生都学好了,根本不用再教、再学了,而是老师教了,没教好,学生学了,没学好。因此,需要从“供给侧”即“教”的方面改起。这就涉及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结构性问题,这是国内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地方高校受地域限制,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重点高校的改革思路,必须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地方院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下是笔者所在大学英语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一些大学英语教学的“供给侧”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1.调整教学目标。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教会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大学英语更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学习、未来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11]。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在上述总目标的基础上,联系本地实际,服务于地方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自我更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较强、文化素养较高。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社会实际需求,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了配合落实2015年6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笔者所在学校已经修订和调整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力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切实为黄冈及周边地区经济和教育服务——“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2.创新教学内容。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导向应是实际运用,重点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大学英语课程第一、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第三、第四学期可以开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或 职业英 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如科技英语、经贸英语、社科英语等。课文选择上,通用英语(EGP)注重内容的可思性和趣味性,语言的优美性和地道性[12]。学术英语的主题强调论述性和信息性,涉及各专业、各学科的典型话题,如民法与犯罪、网络与计算机等。笔者所在学校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在全校20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语词汇与西方文化、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职场英语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3.完善教学模式。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极大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做法是:(1)抓住两个中心——以主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实施CBI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为CBI),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CBI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能力发展倾向、情感需要及职业需求是不谋而合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或任务。(2)融EGP与ESP于一体。ESP是围绕特定专业或职业的相关教学活动,如词汇、语法、语篇等,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储备外语知识。(3)依托省级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利用网络平台开启了英语“立体教学模式”——环境辅助、网络学习;策略引路、能力竞赛;小班交流、大班指导;听说培优、分类要求等。这些做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4.丰富教学手段。(1)根据地方院校学生英语听力是短板中的短板这一特点,笔者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英语新闻,采取新闻演讲、PPT展示、辩论比赛、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英语语感,提高听新闻的效率;还采取社会新闻追踪报道、校园新闻采访与录制等方式,进行英语新闻听说练习[13];播放视频音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谈判、购物、旅行、打电话、问路、看病等)等也是屡试不爽的练习英语新闻听说的重要手段。(2)积极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大学英语教学。(3)利用wifi全校园覆盖的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采取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任务式等教学手段外,充分发挥“黄师优英语”微信公众号(年均推送150余期学习资讯)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组织学生开展英语“乐学”活动,如,玩扑克牌学英语、下棋学英语、“模块化胜学法”、“各个击灭”战术、师生角色互换法、课外各种英语竞赛活动等,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放松了心情。
5.提升师资力量。地方院校受地理环境制约,很难吸引和留住优质师资,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才能建设和稳定一支优秀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1)从国内重点大学外语学科聘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2)从国内重点大学招聘博士生或优秀硕士生;(3)学校给予优惠政策,自己培养高质量师资:①优先有条件的教师赴国外或境外进修、访学、读博;②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国内相关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生;③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培训、访学。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英语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已初见成效。(4)积极引导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以教研促教学。
6.改革学业评价。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同时增大视听说和主观题目的考核力度,避免“读死书、死读书”,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输出能力和思辨能力[14]。学生的最终总成绩由期末的考试成绩、平时考勤记录、课堂表现、多媒体学习记录和口语测试成绩组成。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期末总成绩=60%卷面成绩+2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学生一致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体现出他们的英语综合素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四、结语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浩大的教学质量工程。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不忘初心、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只要教务部门大力支持和学生积极配合,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就有希望取得巨大成绩的。正如国民经济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终究会相对平衡一样,笔者相信,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也将保持相对平衡。
[1]彭忠平,林忠伟.农业供给侧改革打“东盟牌”大有作为[J].广西经济,2016,(1):40.
[2]向明友.大学英语教学的“供给侧”改革[Z].上海交通大学学术研讨会,2016,(3).
[3]李克强.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Z].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 cn/premier/2015-03/17/content_2835112.htm.
[4]钟焜茂,曹冬金.“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改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6,(8):79-80.
[5]王德志.学贵胜不贵久——英语学习策略之模块化胜学法[J],中学外语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13,(5):3.
[6]袁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5,(1):228.
[7]程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43-44.
[8]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60-163.
[9]董少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143-144.
[10]叶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3):64-65.
[1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12]蔡基刚.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理论依据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6,(2):10-11.
[13]许李.独立学院后续课程之新闻英语教学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4):159.
[14]付丽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92-93.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5GB127;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7Q183;2015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408。
王德志(1963-),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与语言学;王莎莎(1988-),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与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