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2017-03-08姚金雨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科

姚金雨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0)

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姚金雨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0)

课程最本质的涵义就是知识组织,正是知识组织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身兼“学习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高校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研修课程对其身份职责的实现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关键是如何通过课程让知识组织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生成有效对接,以实现个体探究场的形成和研究生质量的全面提升。

研究生;课程体系;合理构建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来加强课程建设。显然,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建设,提高研究生课程体系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一个具有学科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与经验的组合系统。研究生课程体系是通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习活动与穿越路径,研究生在这个路径活动中,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地重组与建构,实现“以质量为主线,以创新为灵魂”,达至创新能力的生成、学术探究场的形成以及学术科研上的创新。

一、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才教育”,因此,在注重“结构性”与“广博性”知识前提下,应尤为注重知识的专业性与前沿性,强调将学生引到学科前沿领域。因而,对于有争议性的问题,不确定性的内容以及不同流派的观点都应该成为研究生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藉以形成研究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认识层面上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理性思维,关乎研究生培养的水平与质量。

一个科学构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人才培养需要,经过综合思考以及依据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及经验准备性准确定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它也是能够动态优化的培养方案的结合体,始终以培养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为目标,来优化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组合。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对研究生个体专业学术探究场的形成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切入、支撑作用。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尤为重视和探究如何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着力实现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内涵

研究生课程体系指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按照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的顺序来排列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与操作化方案。研究生课程体系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研究生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显然涉及到课程观,在具体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研习活动搭建理论框架的同时,要求注重知识前沿性与高深层次性,同时,还需注重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多门研究生课程的纳入,具体形式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构成。

一般意义上,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具体课程、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依据研究生程体系的不同性质,又可分为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和个体层面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内涵接近,而个体课程体系则与培养计划所指相当。”[6]一个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基于研究生主体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准备性经验、能力提升的素质要求、方法获得的工具论思考,以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而设置一系列课程资源、教学活动等使研究生获得有利于培养目标实现的教育经验,更重要是如何实现课程体系本身的功能要求——对知识的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前沿性和动态性追求。显然,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既是反映研究生培养单位师资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又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核心竞争力最终物化的体现。

三、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即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反映研究生教育本质;课程体系缺少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的对接域;课程体系欠缺对研究生个性化知识结构提供支架。

(一)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生教育本质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以后的高层次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学术训练、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延伸。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高层次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时,它又是集合专业性、精英性、探究性、创新性、前沿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的一种科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其一,目前一些专业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还有不易褪去的“本科化”烙印,“弱学术化”倾向,缺乏前沿性、探究性、层次性等,课程内容滞后、层次不高,不利于形成具有探究“吸引力”的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场”。

其二,教学内容、方法在反映学科知识的前沿性方面,开发与更新有所滞后。显然,这将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筑、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专业前沿研究动态的把握有所影响,即与通过实施研究生课程而达至时代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还有距离。

其三,课程体系涵盖面不宽、不深、不广,或只占其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共融性和整合力度。譬如,一些课程组合表现为过于纵向深化,精深系统却缺乏横向贯通与扩展;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横向联系过宽,纵向深化不够,相近学科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特色学科、前沿学科的空有其名等,最终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造成影响。

(二)课程体系缺少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的对接域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主要目标。美国将创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为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是创新教育的根本,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保证。而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必然环节就是科学的综合实践,因为理论的知识形态只有通过可以产生稳固灵活的迁移的实践训练才能转化为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能力与素质。

目前,从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应用性强的课程,以及根据研究生培养规格和未来职业准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增开非学术型职业准备的课程,以给研究生未来就业做好准备。这种现状,不利于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的养成。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教学实验条件不足,应用类学科中一些专业课的设置对实践方面的学时安排不足、师资力量的配备参差不齐,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一些理论基础类学科的专业选修课,缺少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研究生开展自主创新以及参与综合实践训练的发展需要。因而,知识转移上不易形成一个可以与实践完好结合的对接域,因而影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课程体系欠缺对研究生个性化知识结构提供支架

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均需要基于研究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得以养成。因此,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不能忽视研究生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与结构。

目前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好地为个性化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架,继而有效实现对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目前推崇的“学科化”课程体系结构,秉持的优先取向还是“学科化”本身构建和其发展的价值,但却不能很好体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够周全地兼顾到研究生个体的研究兴趣与成长需要。显然,这将不利于研究生围绕自己的学术兴趣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与深入学术兴趣的研究领域。

此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划一性特征较为明显,这需要以增加研究生选修课程为途径来弱化课程设置的划一性。因为研究生学习是不断精英化的研习过程,而专业精英化实质上是对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描述。可见,不能较好的对研究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提供有效支架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已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生成的不可小觑的问题。

四、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从整体优化角度来认识研究生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角度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角度,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构建。谢安邦认为,一个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即课程设置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个性化。[7]显然,这是基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考。在研究生课程构建实施中,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操作性思路,一是需要对本、硕、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把握体系的理论脉络与科学内涵,实现一体化设计;二是从学科研究角度,即专业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前沿等来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与层次推进;三是注重提升和丰富研究生课程内涵,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研究性自主钻研探讨的作业形式可多在“新颖”、“丰富”上花心思,让研究生知识积累、演化、扩展、提高的过程不经意且稳固。

整体优化视角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概括出构建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实现路径、依照路径,明晰课程体系目标的推进步骤。显然,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导向,那就是追求和实现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系统功能,增强具体课程内容与整体课程体系的知识融合性与集成性,以形成体现学科发展及研究主流与研究前沿对高层次研究性人才成长所需的“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效益。

(二)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的建设要更具显示性与指导性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时,应根据时代社会发展、专业课程发展、研究生个体知识、能力与经验等,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尤为需要从核心课程构建、前沿课程构建中,挖掘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的显示性与指导性意义,以促进其他相关课程的科学构建,整体功能则指向社会进步、专业发展、个体研究需要的价值统一。

凸显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建设的显示性与指导性意义,是带动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路径。对于如何凸显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的显示性与指导性,首先,可依据少而精的原则,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和前沿领域,充分考虑相关重大技术需求和社会现实需求,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分层重点建设。同时,增设一些富有启迪创新思想的高水平的课程与综合性的专题讲座,如此,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均有效成为教学内容载体,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力养成的知识基础储备。

(三)具体操作层面上确保有效科学的路径与方法

基于方法论视角思考如何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采取调研、依据、参照、借鉴、行动中调整来实现渐进优化。具体可以从研究生院、学院、任课教师三个层面来展开落实。

高校研究生院层面,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前提下,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整体框架、课程类型等方面展开国内外对比调研。对比调研中重点关注调研的大学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同类学科所处的位置、调研的学校、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借鉴之处,跟踪国内外研究生各门类课程体系建设动态,来合理构建、有效实现各类课程的育人使命。

学院研究生培养层面,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职责需要对所属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实验课程、学术前沿等方面课程等,进行社会市场需求、行业专业发展、学科研究发展动态的对比调研。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采用同行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诊断式评估,优秀典型经验则进行推广等形式,最终以促进合理制定与实施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的培养方案。

作为具体传授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的职责主要关联传授的具体课程。因此,需要关注和进行所教授课程在所属专业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对比调研,尤为需要从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使命出发,找出科研发展需要与课程组织的现实水平差距,进而推进研究生课程及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关注研究生的知识加工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能否在课程实施中得到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科学性与发展性是否能够完美结合等,综合以上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提炼,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体化思考设计,提出课程体系方案、形成课程理念、确定课程实施路径等,从源头为研究生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五、结语

综上,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应以研究生院、学院、任课教师三个主体层,分别对研究生教育目标要素、教育内容要素及教育过程要素进行系统思考,依照研究生教育本质,遵循高深知识生成的实践逻辑,注重研究生知识经验及知识结构的准备性,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机整合,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3.

[2]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5.

[3]M.Johnson.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J]. Educational THEORY,1967,17(2):130.

[4]陈佑清.课程即发展资源——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角.课程.教材.教法[J],2003,(11).

[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8.

[6]罗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22-23.

[7]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研究[J].2003,(5):68-72.

姚金雨(1972-),女,湖北省宣恩县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