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罗马帝国之衰亡
2017-03-08柳雨
柳雨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试论西罗马帝国之衰亡
柳雨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西罗马帝国以强权武力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建立强大帝国。但是西罗马帝国自形成之初就不稳固。政治上虽然有集权统治,却虚弱而又不稳定;文化方面,帝国并没有完全继承和发展希腊古典文化,也没有形成自身成熟且坚固的文化系统。因此,当西罗马帝国在受到外来蛮族冲击时,庞大却又虚弱的政治很快崩溃。然而西罗马帝国并没有就此衰亡,这是一个“孕育”新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最为典型的是西罗马所诞生的基督教和罗马法对中世纪乃至整个欧洲的影响。所以西罗马帝国看似衰亡,实则是在“孕育”新文化且发生转型。
西罗马帝国;多神教;衰亡;爱德华·吉本
西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创造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了三大古典文明,即印度文明,中国文明,还有希腊—西罗马文明。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于1776年发表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他因此而名扬天下,更是奠定了“西罗马帝国衰亡”模式的基础。西罗马帝国本身及其历史一直以来令众多史学者心驰神往,而其帝国的衰亡与否,时至今日也难以盖棺定论。
一、“西罗马帝国衰亡”之论
历史总是要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正如《牛津欧洲史》的作者罗宾.W温克所说“历史不是一堆纪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理论。”①当人们需要之时,便要重新追溯历史,找出现实问题意义之所在。而文艺复兴时期正是人们的一个大思考的时代,这可谓是一个思想大迸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史无前例地重新思考历史,艺术、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等领域,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之下,西罗马帝国衰亡与否被学者们正式作为一个历史问题来研究。爱德华·吉本奠定了“西罗马帝国衰亡论”的基础,他早年苦学法语和拉丁语,立志为西罗马帝国书写鸿篇巨著,他博学多识,旁证博引,史料丰富,由此“西罗马帝国衰亡论”持续长达两百年之久,无可厚非。
然而,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基本归因于:第一种是西罗马作家信奉的自由丧失导致衰亡,即自由催生德行、专制带来奴役,从而使得德行丧失、国家衰亡;第二种和第三种则主要来自当时盛行的启蒙运动观念,即理性与文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相信人类历史是理性战胜迷信,文明战胜野蛮的双重变奏。而吉本则反其道而用之,将基督教的胜利视为迷信战胜理性;蛮族入侵则意味着野蛮战胜文明。基督教和蛮族的胜利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②就笔者而言,将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这样的概括和总结,显得有些过于笼统与绝对,正如朱本源先生所提出的史学史观点一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可能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样的因素未必在当时就能促成历史事件的发生,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问题亦是如此。直到20世纪20年代吉本的观点受到了挑战,奥地利史学家道普什和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提出了“西罗马帝国延续”论:皮朗认为,在日耳曼人民族入侵之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希腊-罗马文明并未发生改变,而是延续,直到后来的穆斯林统治。而皮朗的观点对吉本理论形成挑战。随后,以林恩·怀特为首的一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更是超越前人,“在20世纪60年代,绝对是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林恩·怀特成功地取代吉本的‘西罗马帝国亡’范式,提出了‘西罗马世界转型’的新范式。”③
实际上,西罗马帝国并未衰亡,而是在衰亡的表象背后发生了转型,这种转型在其政治尚不健全(或者说其政治体制并没有在帝国剧变的大背景下做出良好的调整)及文化尚不成熟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因此,笔者将西罗马帝国的衰退归因于政治军事的不健全,以及文化的不成熟。但是西罗马帝国衰退之后并未完全消亡,而是发生了转型。
二、西罗马帝国政治的虚弱
西罗马帝国的版图在图拉真(Trajan,公元98~117年)时代达到极盛,帝国的边界东起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南抵撒哈拉大沙漠,西及不列颠,北至莱茵河、多瑙河。西罗马帝国已将它当时所接壤的邻边地区均置于其统治之下,边界之外只有诸如日耳曼等几个蛮族了。如此巨大的版图也奠定了随后基督教的用武之地的基础。而此时西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延续了共和国的元老院制度并加以扩充,增加了许多元老席位。帝国政府对各地的管理采取了行省制的办法,并且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其行省不断增多。到屋大维时期,帝国有28个行省,以后通过新增和重划,戴克里先时期,行省数达到99个之多。
如此巨大的版图是帝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征服的结果,而在帝国与其承接的是屋大维时期确立的元首政治。奥古斯都以“第一公民”自居,执政官的选举仍旧定期举行;保民官继续进行他们的立法;参议员依然在元老院进行辩论。但后来奥古斯都自己立下皇帝实行最终决定权的先例,这样的皇帝决定权与中国古代王朝的皇帝集权是无法相比的。首先,这样的皇帝决定权并非十分可靠,它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皇帝一旦失去军事的控制权,便会岌岌可危;其次,皇帝将自己的权利极为谨慎地限制在共和制宪法的原则下,这是其由来已久的政治传统所决定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暴动频繁发生。相比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元首制,尤其是在帝国后期显得力不从心。直到公元3世纪,这是是西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帝国的政治体制完成了从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转型。虽然此时形成了权力不再隐蔽的君主制,君主相对集权,但是历史并没有给帝国太多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制度,为时不久,蛮族开始崛起入侵,很快造成帝国政治的崩裂。而另一方面帝国也缺少稳健而又成熟的文化。
因此,西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并不充实。帝国看似版图辽阔,强权武力,但其实质上是虚弱的,尤其是在其晚期,帝国政治上的弊端日益凸显,在匈人④与日耳曼民族的冲击之下,脆弱虚弱的政治很快崩塌。而可能正由于如此虚空的政治架构才没有产生坚固而又成熟的帝国文化。
三、西罗马帝国后期多元但不成熟的文化
与早期的西罗马帝国共和制相伴的是希腊哲学,诸如伊壁鸠鲁学派、逍遥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斯多亚学派、柏拉图学派、新柏拉图学派等。表面上,讲学之风在城市盛行,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帝国文化的昌盛,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虽然帝国早期的文化受到了希腊的影响,但希腊文化在西罗马帝国并未像东方中国古代秦汉文化那样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西罗马帝国崇尚武力,学派争鸣的氛围远不如希腊,不但没有继承反而西罗马人对希腊文化加以排斥“希腊是粗鲁和邪恶的种族,相信我告诉你的话:希腊人每次带给我们的新的一些知识都将使西罗马腐化”⑤,这是西罗马的风俗维护者加图(M.P.Cato,公元前234~前149年)对其子所说的警醒之言,他对希腊文化深恶痛绝,曾经在会议中极力反对那些介绍希腊风俗的西罗马人。这并非加图的一家之言,医学史研究证明,西罗马人生活中一直没有希腊医生,至少到西塞罗时代。其次:西罗马帝国早期的文化虽为多元,这样的多元建立在多神教的基础之上,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多元景象,但是并不成熟,更不稳固。西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多神教一直为其传统,多神教极力反对基督教,直到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的皈依,才使得基督教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甚至是唯一的宗教。多神教即为西罗马的一种传统宗教,这种多神的信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有所折中,但却同时伴随着人们情感上的真空,无法为世俗的人提供真正的心灵上的憧憬。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很难用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来衡量当时的多神宗教。而这种多神教所建立的多元文明必然是不稳定的,也很容易受到冲击和摧残。
况且,没有人会忘记西罗马曾经是一个靠武力迅速扩张的帝国,斯塔夫理阿罗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
帝国的扩张也给文化带来破坏性影响。原先,西罗马人传统的美德也就是贫穷、勤勉的农民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当大量财富开始源源涌入首都之时,有关节俭、禁欲和勤劳的古老说教很快被遗忘了……“西罗马已成为了这样一个城市,在那里情妇的价格高于耕地,一盆腌鱼的价格高于耕地人。”⑥
汤普逊曾强调指出:“西罗马帝国是由各城市或各城邦有机地汇合而成的一个大联合。各城市宛如人体里的细胞,是最小的,也是最有活力的有机体。”⑦这是与当时的元老院及行省制度相匹配的。但是到帝国晚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其文化基础也发生了瓦解。另外,西罗马帝国四处征战,以武力征服各方,而并未在后期注重文化的统一与发展,因此帝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转型的过程,尤其是基督教的合法化,并非是帝国文化繁荣的表现,而是君主的无赖之举。基督教文化并不与帝国政治相适应,反而是基督教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一直到西罗马帝国晚期,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为了统一而采纳基督教。但是,不论如何这都无法阻止帝国政治架构的衰落,但基督教与基督教文明却由此兴起。
由此可见,一方面西罗马没有完全继承和发展希腊的文化,更未汲取其精华,西罗马征服了希腊人,却未完成真正的融合与转变。有学者认为:在人们传统思考中,古希腊与西罗马有传承和发展的地方。但其实这是神话式的虚构。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很难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共同之处⑧。另一方面,西罗马以多神教为基础的文化并不坚固,实则正在孕育后来居上“一神教”的基督教。因此,帝国既没有吸收希腊文化要义,又未完全形成自己的文化。
四、西罗马帝国衰而不亡
但是,由于帝国政治架构的崩溃与文化的虚弱,帝国果真衰亡了吗?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从以后对中世纪的影响来看,西罗马帝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孕育新文化和转型的历史阶段。笔者倾向于“西罗马帝国转型”论,即西罗马帝国衰而不亡。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西罗马帝国并未形成成熟稳健的政治体制,没有与庞大的帝国相适应有力制度维护其稳定与统一,而帝国的“灭亡”,正是政治架构上的崩溃,并非整体的消亡,而且其政治并非一无是处,西罗马的集权统治与地方行政的划分为日后中世纪的政治提供了范例和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政治上所产生的罗马。自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时间里,表面上看罗马的权威似乎丧失了,但是实际上罗马的作用并未消亡。在以往西罗马帝国统治的核心地区,罗马作为一种习惯仍被当地人民的遵守;蛮族人制定的法律都深受罗马的影响;法律学习也以辅助的形式在中世纪的学校中延续。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科颁布的《狄奥多里科告示》、勃艮第国王耿多伯德的《勃艮第罗马》西哥特国王阿拉利克二世召集当时的罗马学家编辑的《西哥特罗马》等这些法律虽然较罗马相对简陋,但仍能看出其中的罗马烙印。其中尤其是作为罗马汇编的《西哥特罗马》,在当时西哥特的统治领域内就被称为“罗马”。这部法典从法律渊源上看,基本上以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西欧罗马学者对西罗马帝国法学知识的储备为基础,大体反映出罗马复兴前,西欧人所了解的最为完整的罗马。
其次,文化上来看,早期繁荣发展的希腊哲学在帝国四方征战的过程中发生瓦解,而帝国早期多神教的文化虚无且不稳固,而基督教正是从中产生,成为帝国文化的延续;但是,帝国的衰退与分裂仅由于政治与经济的消退,随后的基督教与基督文明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加之,虽然在西罗马帝国初期基督教遭到极力的反对,因为基督教并不认可其它宗教的神灵,其教义也与多神教大相径庭。然而,基督教徒并没有遭受到西罗马帝国频繁或者说毁灭性的迫害。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公元60年晚期尼禄的迫害,三世纪德西乌斯的迫害,以及戴克里先时代受到最大的迫害。而有学者指出,这样恰如其缝的迫害刚好磨砺了基督教的精神,而又不至于将其摧毁。因此,在多神教的传统中,基督教能够产生以至于后来蓬勃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也可以说,西罗马文化是基督教产生的母体,西罗马文化孕育基督教,而西罗马正是一个“孕育”的时期,而非消亡。
五、总结
西方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与否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1917年,埃尔沃斯·亨廷顿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文,主要认为气候的的巨大改变彻底影响了罗马农业的衰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邓尼·弗兰克则认为,西罗马帝国在建立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民族融合,而曾经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人让位于外族由此产生了专制主义,加之东方宗教的传播使拉丁古典文化衰落,帝国本族治理国家能力下降;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中认为是罗马为消耗型帝国,其所产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西罗马的灭亡;诺曼·H·拜恩斯则进行了东西罗马帝国的比较,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由于文化的中断。总的来说,西罗马的灭亡可概括为蛮族的入侵、精神文明的丧失以及经济的危机。⑨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加以横向比较,即将之与东方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相比较,历代王权无不经历着与西罗马帝国类似的危机,但从未因为某一单个因素而走上灭亡,更没有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所以,归根结底,西罗马帝国并未建立强大的中央专制集权,加之其并未“成熟”的文化,这些均无法维系庞大的帝国统治。而帝国本身可视为一个融合与转型的历史阶段。
不论如何,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新史料的挖掘与严格的文本依据是史学研究必须所要具备的,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进的史学理论。无疑,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否不能一概而论,东部保留了西罗马帝国的文化与制度,西部在蛮族入侵的历史环境下发生了转型。中世纪文明的兴起与西罗马帝国文明的保留是密不可分的,基督教文明是西罗马帝国转型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而整个中世纪实际上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日耳曼以及基督文明的融合。西罗马帝国连续说与转型论都是不同于吉本的中断论,并且对主宰历史研究的权威理论提出巨大的挑战,这无疑是史学家们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表现,也是史学发展与进步的表现。尽管西罗马帝国连续说与转型论倍受推崇与赞誉,并逐渐成为主流,但仍有众多学者并不认可,因此,史学界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研究的连续说与转型论也褒贬不一。就此看来,历史学术界并未对西罗马帝国的兴衰问题形成统一的阵营与论断,这个问题的结论也有点显得模棱两可。或许,在此并不一定要追根究底地去问西罗马帝国到底衰亡了没有,而是应该更深刻的去探讨历史反思带给我们的价值。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说“历史的价值就在于教会我们相互展开建设性的争论”⑩。
注 释:
①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吴舒屏、张良富译:《牛津欧洲史》(第一卷),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1页。
② 吴于廑:《吉本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思潮———重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十六章书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
③ 转引W·波尔:《导论:帝国与蛮族融合》(W.Poh,l“Introduction:The Empi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arbarians”),W·波尔编:《帝国内的王国》(W.Pohl,ed.,Kingdoms of the Empire),莱顿布里尔1997年版,第1-11页。原引:李隆国,《从“西罗马帝国衰亡”到“西罗马世界转型”——晚期西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世界历史,2012年第三期。
④ “匈人”是否为中国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匈奴人”?如今,在整个史学界尚未盖棺定论。详情可参照刘衍钢:古典学视野中的“匈”与“匈奴”,古代文明,2010年1月。
⑤ [意]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甄橙译:《医学史》(上),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90页。
⑥ [美]斯塔夫理阿罗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上册,第125页。
⑦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1,上册,第54页。
⑧ 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⑨ 施诚: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光明日报,2000年6月16日。
⑩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吴舒屏、张良富译:《牛津欧洲史》(第一卷),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5页。
[1][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吴舒屏、张良富,译.牛津欧洲史(第一卷),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吴于廑.吉本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思潮——重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十六章书后[J].社会科学战线,1982,(1).
[3]李隆国.从“西罗马帝国衰亡”到“西罗马世界转型”——晚期西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J].世界历史,2012,(3).
[4][意]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程之范、甄橙,译.医学史(上)[M].译林出版社,2013.
[5][美]斯塔夫理阿罗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上).
[6][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商务印书馆,1961,(上).
[7]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谢振玲.论古希腊文化对古西罗马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9][英]吉本(Gibbon,E.).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